12/27/2022

蔡青峰醫師:心臟在發抖,增加中風危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英格蘭一項囊括三百多萬人,橫跨十年的研究顯示:「多種因素,包括:高齡化、社會經濟因素及併發症,讓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增加三成,更讓心房顫動事件的數量大幅增加了七成。而2021年亞太心律學會(APHRS)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指南中也提及,2020 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 1.5%,預計2050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將達到4.0%左右。


心臟在抖動,血液有如死水,易形成血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醫師說,「心臟有上下左右四個腔室,正常的狀況下,心房跳一下,經過房室結的操控,心室也會跳一下,形成規律的心跳。但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的跳動會高到每分鐘300到350次以上,這會讓左心室跟不上左心房的速度,此時心臟亂蹦亂跳猶如在抖動,無法有效輸出血液,有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狀。左心房內的血液也會像一池死水,容易形成血塊,萬一,血塊被心臟打出去塞住腦血管,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

12/19/2022

劉彥麟醫師:不可輕忽的兒童關節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明明沒有受傷,不分白天、晚上,出現無法解釋的骨骼、關節疼痛,有時候,也與兒童癌症有關。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腫瘤中心主任劉彥麟醫師,曾診療過一位國中生,他有很多位置的關節痠痛發紅,包括手腕關節、腳的膝關節痛,已經持續痛了十多天,本來懷疑可能是「全身型兒童特異性關節炎」,但抽血發現血液裡的白血球上升,而且有60%以上是異常的白血球細胞,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是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的標準治療後,關節痛很快就緩解,病人也順利康復了。

黃惠君醫師:抓不住的心房顫動,為何易中風難發現?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成人每天的正常心跳約十萬次,心臟裡有一群節律細胞在控制心臟的跳動,先由心房的竇房結啟動,並透過心房跟心室間的房室結,傳送給心室,心房跳一下,心室也跳一下,收縮的同時把血液也打出心臟,供全身細胞使用。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惠君醫師說,「當心房跳70下,心室跟著跳70下,就會量到脈搏是跳70下。但如果心房出現一些傳導問題,出現不規律的顫動時,可能會有350到650跳,心房會缺乏收縮力,血液就會像一灘死水,缺乏流速容易有泥砂淤積,讓停留在心房的血液凝結成血塊,萬一血塊被打到腦部血管,就會造成缺血性中風。」


無症狀的心房顫動一樣會提高中風的風險


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便心房顫動(AFib)中風的風險是五倍。有些人的心臟亂跳,卻是沒有明顯症狀的,所以也不容易早期發現。


黃惠君醫師說,「有些心房顫動是被意外發現的,像是開完刀,在恢復室檢測心電圖時出現心房顫動,另外,現在有許多穿戴裝置或是血壓計,也有心律不整的警示,一旦有這樣的警訊,就建議及早就醫以24小時或是七天、十四天的24小時心電圖來檢測,心跳有沒有跳動紊亂的情況,為心房顫動提供証據,並根據每個人中風的風險來決定是否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

12/15/2022

張世霖醫師:無故暈倒又醒來,恐是心房顫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美國紅雀隊的明星足球員J.J. Watt,在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上提及自己出現心房顫動(AFib)的異常。為何心房顫動這麼值得被討論?心房顫動的心跳亂跳跟激烈運動時的心跳加快,又有何不同?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醫師表示,「兩者間最大的不同是心跳規律與否。如果是激烈運動的心跳加快會像加速跳動的秒針在走,速度快同時也很規律,但若是心房顫動,會像打鼓表演時快時停不規律。有些無症狀的心房顫動,雖然心跳紊亂,本人卻沒感覺到,這就是最危險的,若沒有妥善治療,可能一發作就是腦中風。」

11/08/2022

黃璟隆醫師:小朋友也會關節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你曾經有過關節疼痛、關節發炎的經驗嗎?有些小朋友在流行性感冒、急性腸胃炎後的一、二周,明明流感、腸胃炎都好了,卻會突然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這是怎麼一回事?


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同時也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醫師說,「很多家長會誤以為關節炎是老人才會有的困擾。事實上,在兒科也常常會碰到小朋友因關節疼痛而就醫。當孩子出現關節痛時,我們會先了解有幾個關節痛?什麼時間會痛?已經痛多久?有沒有痛到不能走路?甚至會一跛一跛的?」

10/29/2022

陳文鍾醫師:世界中風日,別輕忽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佈的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腦血管疾病占第四位,共造成12,182位國人離世。而腦中風所衍生的肢體障礙,甚至長期臥床,對生命安全、生活品質都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然而,國人明明很重視中風,也很害怕有朝一日會中風,但卻很少人知道心房顫動(AFib),竟會增加五倍中風的風險每七位中風患者,就有一例起因是心房顫動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文鍾醫師說,「醫界很早就知道心房顫動的發作會增加中風的機率,但過去傳統抗凝血藥物,服用後的藥物濃度不太穩定,較易受其他藥物、食物干擾,像是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國人常吃的綠色蔬菜,中藥裡的當歸、枸杞、人參、丹參,水果中的文旦、葡萄柚等等都會影響到藥效。用藥期間,也必須定期抽血監控藥物濃度來調整劑量。現在的新型抗凝血劑,藥物濃度較穩定,不太會受其它藥物、食物影響,不需要抽血來監控副作用。隨著藥物的進步、安全性增加,再加上觀念的推廣,這個減少中風的重要議題,才被突顯出來。」

10/17/2022

鄭明輝醫師:跟著總統學保健,曾有深層靜脈血栓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拜登總統,因有無症狀的心房顫動(AFib),接受新型抗凝血劑的藥物治療。

談到血栓,一般人腦海中最常想到的腦中風、心肌梗塞,這些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但除了腦、心臟這些重要器官外,全身只要有血管的位置,都有可能被血栓塞住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健康危機。


不吸菸、不飲酒、每周運動五次的美國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曾有腦動脈瘤、深層靜脈血栓、肺栓塞的病史。日前美國白宮日前也發表了拜登總統的最新健康摘要指出,拜登總統因有無症狀的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ib)的病史,持續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藥物治療。


血栓有如定時炸彈,塞住腦、心、肺有可能猝死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系教授、亞洲乳房整形重建學會理事長鄭明輝醫師說,「突然猝死有五個常見原因,包括腦栓塞(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主動脈剝離、心律不整;這五大猝死的原因,有三個是跟血栓有關。」


以前會有人說外科醫師不懂血栓。事實上,以顯微手術為例,在手術室接管徑只有0.1、0.2公分這麼細的血管是整形外科醫師天天在做的事情,一旦血栓在眼前發生,就必須想辦法馬上處理,不然費盡心思接好的血管,可能會阻塞而喪失輸送血液的功能。


溶解血栓的肝素是雙面刃,有特殊體質會誘發厲害的血栓


鄭明輝教授說,「我已經開了2,000多台的顯微手術,我們對血栓的觀察是更直接、更多的。有時候會看到少部分病人的血栓,就在眼前活生生出現,可能是免疫、有感染或用了某些藥物,導致血管塞住了,就算一一把血栓拿掉,再把血管縫起來,沒過多久又再出現新的血栓;因為觀察到這些異常的現象,也做了許多年的基礎研究。後來也發現就連用來溶解血栓的肝素,都是雙面刃,還有含肝素的中藥蛇毒,對某些特殊體質的病人,就是會誘發厲害的血栓。」

10/11/2022

謝宗學醫師:慎防新冠+流感雙流行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南半球流感疫情,向來是北半球流感疫情的重要指標,今年跟台灣人口相當的澳大利亞已歷經一波流感大流行,根據《澳大利亞流感監測報告》顯示,今年有高達22多萬人感染了流感,且以A型流感為主,流感確診人數超越過去五年的平均值。其中有1,763人住院,且有6.8%因病情嚴重,直接被送到加護病房治療。更重要的是本季流感重症高危險群,以五到九歲、五歲以下、十到十九歲最多。相當於二十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是澳大利亞這波流感疫情最需要提高警覺的族群。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台灣今年五、六月是以新冠肺炎病毒為主流,但最近除了新冠肺炎病毒外,其它非新冠肺炎的傳染病,包括一般的感冒病毒、黴漿菌肺炎、病毒性腸胃炎,連流感病毒都提早出現了,呈現各種病原菌齊發的狀態。不管是新冠肺炎、非新冠肺炎的兒童住院,也讓各大醫院的兒童病床緊繃。而在兒童急診看到的傳染病,大部份都是群聚後,陸續出現症狀,推測可能是整體防疫在鬆綁、國人開始恢復正常社交有關。」

9/13/2022

莊武龍醫師:吃多、喝多、尿多、噁心、嘔吐是血糖高?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今年台灣二十歲以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百萬人。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美國兒童第一型糖尿病診斷數量有增加的趨勢。在此同時,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比率也比疫情前更多。


因而提醒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的十八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如果出現尿多、常常覺得口渴、體重持續減輕、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是噁心、嘔吐等疑似糖尿病及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要提高警覺。


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醫師說,「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人體細胞的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在我們的腹腔裡,有一個器官叫『胰臟』,胰臟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來調控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高低。胰島素也像車鑰匙,可以打開細胞的車門,讓葡萄糖可以順利進入細胞內使用。


當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太高,無法降至正常範圍時,如果原因是胰臟被自體免疫攻擊或被病毒感染而受損,沒辦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液裡的葡萄糖,我們通常會稱之為第一型糖尿病。另一種情況是胰臟有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但因為胰島素阻抗而無法正常作用,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二型糖尿病。而有胰島素阻抗的細胞,就像已經變形的車門,即使插入車鑰匙,車門也打不開。即使有胰島素,葡萄糖也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內。至於是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發病後並不一定能馬上分辨出來,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追蹤。」

陳韋翔醫師: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可以預防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前副總統連戰先生,日前小中風送急診,幸已轉危為安。連方瑀女士發佈公開信中表示,前副總統患有心房顫動(AFib),醫師建議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但前副總統,因也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的病史,經常出現血尿的症狀,而常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


基隆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翔醫師說,「高齡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會,而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是心臟在反映身體器官的其它異常情報,像是患有甲狀腺亢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飲酒過量,都會引起心房顫動的症狀,讓每分鐘的心房收縮,從正常範圍的60到100下,提高到300到600下。當心跳變得又快又亂,心臟內的血液,沒有辦法有效的輸出給全身使用,甚至會產生血塊,若剛好塞住腦血管,就會誘發中風。除此之外,心臟跳得快又亂,也會讓心臟過勞而出現心衰竭的併發症。」

8/30/2022

邱威儒醫師:一腳踏進鬼門關,心房顫動會中風?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52歲的美國賓州副州長費特曼(John Fetterman)坦誠因不重視自己的心房顫動(AFib),未回診、未服藥,導致差點因中風而喪命。


我國的前副總統連戰先生,日前因小中風送急診。連方瑀女士在公開信中表示,前副總統同樣患有心房顫動,原本醫師也建議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但前副總統,因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困擾會出現血尿,而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


心房顫動產生的血塊,有可能會導致中風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邱威儒醫師說,「心房顫動的中壯年病友,很多人是因為中風後,才意外發現有心房顫動。像有一個病人是50多歲、體型壯碩的中年男子,因為突然覺得頭很暈、右手突然沒有力氣去急診,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合併中風。平常他很習慣自己的心臟跳得快一點,中風前不曾做過健康檢查。另一名40多歲女性病友,則是因為單側腰痛看急診,做電腦斷層後發現是單側腎臟的動脈被血栓阻塞,心電圖測起來,也有心房顫動。」

8/15/2022

楊淵博醫師:鬼門關前繞一圈,三高、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是肺炎重症高危險群?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指出,65歲以上長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最高。因美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中超過 81%為65歲以上長者,而新冠肺炎的重症風險,也會隨著潛在疾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冠心症、心衰竭、心肌炎的病友,就可能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病重。



彰基心臟血管內科楊淵博醫師(前排著白袍者)

彰基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楊淵博醫師說,「在台灣也是如此。不管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心肌炎或是有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ib)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友,都要注意好好控制自己的慢性疾病,該服用的藥照時間吃,自我防護要做好,該打的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流感疫苗,也都建議要打好打滿來減少染疫而併發重症的機會。」


三高、心房顫動要好好用藥,一有異常,快就醫保命


今年就有一位本身是心房顫動的病友,平常沒有按醫囑服用口服抗凝血劑,在確診新冠肺炎後,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看到腹部的上腸繫膜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有血栓。上腸繫膜動脈主要是供應全部小腸跟部份大腸的血液供應,萬一不幸壞死,致死率高。在經手肘放入導管,及時把血栓抽出來後,才幸運從鬼門關拉回來。

8/09/2022

葉國偉醫師:咳不停是氣喘,還是新冠肺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今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累積超過四百萬的國人確診,其中有四十五萬是十歲以下的兒童,二十歲以下的總人數,也已經超過八十萬,約佔確診人數的五分之一左右。


許多原本該定期回門診檢查的小朋友,也因為家長擔心去醫院會接觸到新冠肺炎病菌,延遲回診,有可能會影響到病情的控制。氣喘兒也是其中之一。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氣喘風溼科主任葉國偉醫師說,「夏天一般是氣喘比較穩定的季節,但這一、二周因氣喘急性發作而住院的小朋友比往年多。而且這些氣喘發作的小朋友中,近期曾經新冠肺炎確診的比例,並沒有想像中高。十個小朋友中,大概只有一、二位。多是因為發現小朋友已經喘起來,或是斷斷續續咳了一個多月,咳到家長受不了,才趕快到急診就診。若是已經喘起來或是支氣管收縮造成輕微的缺氧,讓血氧低於94%以下,就可能需要住院。還好經過適當的治療,很快病情就會得到改善。」

7/12/2022

王廷明醫師:宅在家,讓你駝背、圓肩、烏龜頸?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台已有超過三十萬的學生確診,光是國小學童的染疫人數,也已超過十萬人,許多學童在放暑假前,都已經面臨有老師同學確診的情況,而處於實體課程「停停復停停」的過程,各級學校也以網課來因應,希望減少停課對學業的衝擊,但經常宅在家運用手機、平板電腦低頭上網課,也讓同學們的體能活動機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加重駝背、圓肩、烏龜頸等不良姿勢的機會。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人體的脊椎是由一節一節的椎骨堆疊起來,包含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與五節腰椎,並由肌肉及韌帶連接在一起 ,才可以靈活的活動。長時間宅在家低頭盯著3C螢幕看,越看越近,對視力不好,頭部會前傾,胸椎彎曲的幅度增加,使得背部胸椎的位置向後凸起的角度過大,肩胛骨也會前傾,從側面看,就會形成烏龜頸、駝背、圓肩的不良姿勢,一整天缺乏活動,不僅影響外觀,長久下來也會增加近視及影響發育。」

6/08/2022

潘國利醫師:新冠肺炎確診後,也要多加留意心房顫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已破二百萬例,心臟科醫師提醒心房顫動(AFib)病友要更加注意好好控制病情,並謹慎防範新冠肺炎。因根據《Cardiology Journal》(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患有心房顫動病友感染新冠肺炎後的預後較差,且會增加住加護病房、急性腎損傷、心衰竭的機會,並且住院死亡率也會增加。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心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年齡越高,發生率越高,而罹患心房顫動會比一般人更增加五倍中風的風險


若再感染新冠肺炎,有可能造成心臟發炎、心肌受損,增加心房顫動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部份心房顫動的病友會有心跳很快很亂、運動的耐受力偏低,合併有胸悶、胸痛、走路會喘,這些輕微心衰竭的症狀,跟心肌梗塞部分症狀的重疊,但也有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重點是『有症狀跟無症狀的心房顫動會中風的風險都是一樣的。』。


無症狀的病友,根本沒有想到要就醫且疾病沒有被適當的治療,所以危險性相對更高。」

6/07/2022

王廷明醫師:小朋友是天生的扁平足?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小小的腳丫,在我們站立時,要承擔全身的重量。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腳掌是由26塊骨骼、57個關節、 108條韌帶及32條肌肉所組成,在走路或跑步時,腳掌著地,正常的足弓,很有彈性會往下壓來緩衝、吸收震動的力量,有天然避震器的作用。


如果是扁平足,在站立時,足弓會塌陷,缺乏彈性,直接平貼在地板上,當走太多路、一直跑步,就會覺得腳丫丫內側足弓的位置痠痠的,不太舒服。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剛出生的小寶寶,常是天生的扁平足,幾乎都沒有明顯的足弓,隨著年紀的增長,腳丫的骨頭、韌帶跟肌腱,都會逐漸發育,到小學低年級到中年級會漸漸定型。而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能是骨頭排列或發育有異常、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太緊,或是韌帶太鬆弛而導致足弓塌陷。少站、少走、少跑步,多休息就會覺得好一點。當需要久站,就又受不了。不過,適當的阿基里斯腱緊繃,跑步時的爆發力很強是很好的短跑選手,如果要長跑,就會比較吃力了。」

6/02/2022

陳志明醫師:疫情威脅下,青光眼病友如何保住視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且中重症患者以長者佔大多數,這使得許多長輩自我封閉,除了減少跟子女相聚碰面外,也視到醫院看診為畏途,因此自動刪減到醫院追蹤慢性病的次數,已直接衝擊長輩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


延遲回診、眼壓不穩定,讓青光眼病情變差


耕莘醫院眼科主任陳志明醫師說:「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延續二年多,在疫情爆發期間,確實會影響青光眼病友回診的意願,有些高齡病友本來眼壓控制還不錯,但從去年五月疫情爆發後,一直延到今年初才又回診,期間相隔長達半年以上,有部分病友因此眼壓不穩定,而使得青光眼的病情變差。」


其中,有位80多歲的老太太,因家人怕傳染新冠肺炎給她,所以有段時間是獨自生活。雖然孩子也很孝順,時常打電話提醒老太太要記得點青光眼藥水,但老人家視力模糊、手會抖,眼藥水都點不準,造成眼壓控制不良,相隔半年後回診,非常可惜的,已造成不可恢復的視神經萎縮。

5/26/2022

陳幸宜醫師:青光眼藥水成份,單方好,複方好?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青光眼,不是會青瞑(台語的失明)?我都看得到,沒有感覺看不清楚,我不相信我有青光眼,我都沒點藥。」這是許多剛開始被診斷出有青光眼病友的迷思,也常會影響到青光眼藥水的使用態度。


慢性青光眼初期沒症狀,卻會偷偷偷走視力


輔仁大學醫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輔大醫院眼科主任陳幸宜醫師說,「初期青光眼,常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視神經盤異常,而提早被發現,這時視力狀況跟正常人沒有太大差異。常常要等到視野被影響一半以上,也就是視神經受損比較嚴重,才會有感覺。」


青光眼藥水種類非常多,主要目的都是在降眼壓,以延緩青光眼惡化的速度。

5/18/2022

傅柏元醫師:光靠量眼壓來控制青光眼,為何還遠遠不夠?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下巴放在托架上,固定好額頭,睜大雙眼不要眨眼,一股氣體噴向眼睛的眼角膜,就能檢測出眼壓。而眼壓是眼球內的壓力,可讓眼球保持正常的形狀。


眼壓高低跟眼球內流動的房水量有密切關係。如果房水分泌太多或是房水排出的通道阻塞,就會讓眼球的房水量增加而使得眼壓上升,有可能壓迫眼底的視神經造成損傷,這就是青光眼。正常的眼壓值約在12到20mmHg(亳米汞柱)左右。



眼壓正常,不用擔心青光眼?


嘉義基督教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傅柏元醫師說,「在西元1950~60年的一些研究發現,大部分正常人眼睛的眼壓是在12~21mmHg,但要注意的是眼壓跟血壓一樣是會有波動的,並不是整天的眼壓都相同,清晨可能是一天中眼壓最高的時刻,而躺著和坐著時,眼壓也會不同,通常躺著的眼壓會比較高。一般來說,我們就醫的時間,不會是在清晨,不太能量到眼壓最高的時候。有些青光眼病友,每次來眼科門診量眼壓都正常,也有規律使用青光眼藥水,可青光眼卻一再惡化,那麼日夜眼壓波動比較大,也要列入考慮。」


同時在東亞的日本、台灣,也有蠻多病友是屬於正常眼壓的青光眼,甚至是低眼壓的青光眼。這種正常及低眼壓青光眼,蠻多是在做高階健康檢查或是看乾眼症、飛蚊症的眼底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視神經退化、視野缺損,才被轉介到眼科而被確診出有青光眼。


傅柏元醫師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不一樣。尤其是本身有心臟問題、心律太高、心律不整、血脂太高、睡覺時血壓偏低會導致視神經的血液循環不好而造成視神經的傷害,所引起的青光眼,就不一定是跟高眼壓有關。」

5/10/2022

余涵如醫師:睫毛根部的蟲蟲危機:蟎蟲眼瞼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我們臉上有許許多多體型超迷你,只有0.2~0.4mm這麼大小的皮表共生寄生蟲叫「蠕形蟎」,這些肉眼也看不到的小居民,不只喜歡住在皮膚毛囊的開口處,也很喜歡定居在眼睫毛根部的毛囊裡,而皮脂腺分泌出來的油脂跟毛囊的角質,都是蠕形蟎最愛吃的美味大餐。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余涵如醫師說,「蠕形蟎是臉部常見的共生寄生蟲。牠在眼睫毛裡寄生,也很正常,但如果蟎蟲的數量太多,或是小朋友本身有免疫的問題,就有可能引起發炎反應,讓眼皮常常紅紅癢癢的很不舒服。」

邵儀菁醫師:有效降眼壓,為何對青光眼病友很關鍵?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最近有沒有常常半夜起來滑手機滑到眼睛痠痛,有到眼科量眼壓嗎?眼壓值是多少?你知道眼壓跟血壓一樣,一天之中會高高低低嗎?而眼壓值跟致盲眼疾中的青光眼,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邵儀菁醫師說,「青光眼,光看病名,不少人誤以為看到的景象帶有藍綠光才是青光眼,其實許多青光眼患者是沒有症狀的。」那青光眼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青光眼的原文是來自希臘文―「青綠色」,是形容患者眼球內水份蓄積排不出去,以致眼壓過高造成角膜水腫,眼睛會呈現濁濁、青青綠綠的外觀。在歷史上,直到眼壓計的發明後,才了解這群青光眼病友,通常眼壓是比較偏高的,也慢慢對眼壓和青光眼的關係有更進一步了解。

5/05/2022

顏永昌醫師:糖友視力模糊,竟然是青光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我國18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1%,其中男性占12.4%;女性占9.7%,相當於18歲以上國人,每十位,就有一位是糖友,推估全國約有200多萬人罹患糖尿病。

   而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病變,它會引起視神經萎縮,一旦視力受損就無法再逆轉。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統計,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會使罹患青光眼的機率比無糖尿病者增加一倍。


  眼壓高、血管弱,糖友青光眼增一倍


    奇美醫院柳營院區眼科主任顏永昌醫師表示,「糖友如果沒有將血糖控制好,發生嚴重青光眼的比例是2到3%,其中有三成會造成單眼或雙眼失明。」相當於200萬糖友中,約有四到六萬人面臨嚴重青光眼的威脅。


    因為青光眼所導致的眼神經損傷有二個主要原因,一是高眼壓,二是血管太脆弱。糖友的微細血管容易受傷。只要眼壓稍高,視神經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傷害。同時,長時間糖尿病控制不良,也有可能導致新生血管的增生,這些脆弱又不健康的新生血管是因為不健康的視網膜會分泌新生血管因子,在眼球中游走,萬一不幸有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長到虹膜及小樑網而影響到眼球內房水的排出,就有可能會讓眼壓慢慢越來越高,終至完全失控,對視神經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5/03/2022

江承鴻醫師:認識總統病:無症狀的心房顫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拜登總統,因有無症狀的心房顫動(AFib),接受新型抗凝血劑的藥物治療。

美國白宮日前發表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最新健康摘要指出,不吸菸、不飲酒、每周運動五次的拜登總統,因有無症狀的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ib),正在接受新型抗凝血劑的藥物治療。

到底什麼是心房顫動?年紀大的人,才會有心房顫動嗎?無症狀的心房顫動是怎麼會被發現的?而即使無症狀,沒有明顯的不舒服,又為什麼還需要長期接受新型抗凝血劑的藥物治療呢?關於這個無症狀心房顫動的總統病,相信大家都有滿腹的疑問,迫切想要知道。

無症狀心房顫動的總統病,中風風險增5倍

專精心律不整治療的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承鴻醫師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因為心房內的細胞,因為疾病、老化而出現不正常的放電,放電次數可能會高達每分鐘300到600下,遠遠超過正常心跳的次數,產生異常的心房顫動,這也會使得心房裡的血液滯留,較容易產生血栓。如果這些血栓經由心室、主動脈打到腦部會足足增加五倍腦中風的風險。也會因為心臟跳動不規則,讓血液輸出量減少,而併發心臟衰竭的狀況。一旦患有心房顫動,沒有好好控制,死亡風險也會增加二倍。」

4/12/2022

謝宗學醫師:半夜咳到吐、咳到喘,會是黴漿菌肺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沒有流鼻水,常常是咳咳咳,有時會半夜咳到沒辦法好好睡覺,甚至會咳到喘不停,要當心可能是一年四季在台灣都會出現的黴漿菌肺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黴漿菌不是黴菌、細菌、病毒,而是一種沒有細胞壁的病原體。小朋友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乾咳的症狀,但不太會流鼻水、喉嚨也不太紅,會到急診來,往往是因為久咳不止,會咳到吐、咳到無法入睡,甚至咳到吐,沒辦法好好吃飯。」

3/31/2022

潘怡潔醫師:劇痛的葡萄膜炎青光眼,該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劇痛、眼睛紅、畏光、視力模糊,這些都是眼睛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


「葡萄膜」是眼球裡面,夾在鞏膜(俗稱眼白)跟視網膜中間的一層重要結構,因為血管豐富、色素比較深,狀似紫色葡萄而有了葡萄膜的稱號。


葡萄膜炎治療,高眼壓絕不輕忽


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潘怡潔醫師說,「葡萄膜的豐富血管,可以供給眼球養分,因此一旦葡萄膜發炎會影響到角膜、鞏膜、視網膜,以及眼睛許多的重要結構,對視力會造成很大威脅。當葡萄膜本身在發炎時,產生的發炎物質或發炎後導致的眼球結構變化,像是虹膜沾黏、睫狀肌腫脹、小樑網發炎,亦有可能導致眼球裡面的房水沒有辦法正常被排出,使得眼球裡的眼壓升高,再加上治療葡萄膜炎時 ,常會持續使用到類固醇眼藥水,也有可能會逐漸出現眼壓高的副作用。眼壓可能會從正常眼壓的20到21毫米汞柱,漸漸升高到30、40毫米汞柱,甚至50、60毫米汞柱以上而造成續發性的青光眼。若沒有及時治療會導致視神經受損。」


同時,類固醇眼藥水所導致的高眼壓副作用,大部分都是慢慢的高上去,可能僅僅覺得視力稍微模糊,並不一定會出現急性高眼壓常見的噁心、嘔吐症狀。因此,只要是有葡萄膜炎發作的病友,除了要追蹤視力的變化外,眼壓的定期監測與控制,也非常的重要。

3/18/2022

林宜皇醫師:三高病友也要小心青光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表的2017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分別是高血壓26.76%、高血脂25.6%、高血糖11.05%,也就是18歲以上的國人中,每四人,至少有一人是高血壓、高血脂,每十人會有一人是高血糖。而三高疾病,不只會影響到心血管的健康,對我們微血管相當豐富的雙眼,也非常重要。


成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林宜皇醫師說,「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會增加眼睛視網膜病變跟黃斑部水腫的機會,也會讓白內障提早發生。所以,在糖尿病照護上,也會包括眼科的追蹤檢查。同時,我們也發現在青光眼的病友中,除了有青光眼家族史及高齡這二個危險因子外,糖尿病、高血壓病友罹患青光眼的比例,也是相對比較高的。」

3/08/2022

王廷明醫師:大腿痛,當心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當天氣突然變冷,或是早上剛起床、上完體育課、打完球賽,你是否曾有髖關節、大腿前側覺得不太舒服,很痠痛,甚至走路會一拐一拐的跛行,要等天氣回暖或是運動後休息二、三天,才會慢慢復元,再次變冷、激烈運動又會反覆發生?這不見得是運動傷害,有可能是髖關節出現異常。

台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在天氣變冷、運動會前後,常會有國小、國中的小朋友,明明沒有受傷,卻莫名其妙因為髖關節、大腿前側痠痛來就診,家長也會覺得孩子怎麼看起來走路怪怪的,除了痠痛外,有些小朋友會覺得做深蹲、蹲跳、跑步、爬山很不舒服,這有時跟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係。」

髖關節是位於骨盆跟大腿股骨相接的關節。不管是往前跨、往後跳或是爬高爬低,都需要仰賴髖關節跟大腿股骨的活動協調,才能支撐起身體。

2/22/2022

黃奭毓醫師:確診心房顫動,為何要預防中風?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有位剛退休,才享清福沒幾年的長者,本身吸菸、有高血壓病史,因心悸、心臟不舒服,做心電圖檢查時被診斷出有持續性的心房顫動(AFib),因年長又有好幾個中風的危險因子,在心臟科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服用心律不整,以及減少血栓的抗凝血劑,但後來因頭暈、左手及左腳無力被家人送到急診,確診是缺血性腦中風,緊急進行取血栓治療,經一段時間的復健,雖然手部的精細動作,尚未完全恢復,也逐漸能夠生活自理。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持續有陣發性的不規則心跳,就會讓血液過於濃稠,易造成血栓、血塊的形成,全身上下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有可能會被這些血栓、血塊堵住。其中,風險最大的,就是有血栓、血塊堵住腦部血管形成腦中風。」


持續30秒的心房顫動,建議積極治療


因此,在心電圖的偵測上,若發現有持續30秒以上的心房顫動,就需考慮較積極的藥物治療來預防中風及心臟衰竭。

2/16/2022

劉俞旻醫師:高壓、熬夜、菸酒不離身 過勞青壯年胸悶、心悸不能輕忽心房顫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早上八、九點上班,一路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下班,平日不是在熬夜加班,就是要應酬,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可以好好運動、好好休息,常會覺得壓力大到喘不過來,甚至已經偶爾會出現胸悶、胸口不舒服、心跳快又亂的症狀,千萬別自以為年輕力壯。要注意,心房顫動(AFib)可能已經找上你。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科主任,同時也是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的劉俞旻醫師說,「我所服務的新竹地區,有不少園區的工程師。這幾年看到比較多年輕的心房顫動病友,他們普遍工作時間長、常處於高壓的狀態,所以較難維持規律的運動,也不太重視健康飲食,常自覺得年輕力壯,就算血壓、血脂高一點,也不以為意。事實上,三高疾病、高壓、吸菸、飲酒,都是心肌梗塞、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

2/08/2022

謝宗學醫師:Omicron來了,該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Omicron病毒株,光在美國一個星期就已造成上百萬的兒童確診,雖然大多屬於輕症,但仍讓全美的兒童醫院被塞爆,在台灣也開始出現本土的兒童病例。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台灣12歲以下的兒童,目前都沒有打新冠肺炎疫苗,再加上Omicron病毒株的傳染力強,又主要會影響到上呼吸道會出現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症狀跟其它秋冬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像是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等致病菌很難分辨。兒科醫師面對這次的疫情,也是嚴陣以待。」。 

1/20/2022

周建志醫師:眼壓正常,為何還有青光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有位身材瘦小的中年女性,有糖尿病史,經常手腳冷到像冰棒。因覺得眼睛乾澀,有很明顯的異物感到眼科求診,沒想到經過詳細檢查,除了被確診有乾眼症外,視神經盤附近,還有小血管的出血。雖然眼壓值僅有15毫米汞柱,低於正常眼壓值的21毫米汞柱。但已經出現視神經盤陷變大、視神經纖維厚度變薄及視野缺損的變化,而被確診是常壓性青光眼。


台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周建志醫師說,「青光眼是一類視神經病變,若持續惡化會導致視力變差、視野缺損,嚴重有可能會失明。根據眼科的流行病學統計研究,通常把正常眼壓的參考值界定在21毫米汞柱以下。但由於每個人的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不一樣。眼壓值高低跟有沒有罹患青光眼,不能畫上等號。」


更值得注意的是常壓性青光眼,因為患者眼壓正常而且症狀不明顯所以常被輕忽。常壓性青光眼較易影響中心視野,對視力更具殺傷力。一般青光眼是做SAP 30-2 或24-2 視野檢查,常壓性青光眼可能會加做SAP 10-2或24-2c的視野檢查,用來加強偵測中心視野缺損。

1/11/2022

林宜皇醫師:誤用眼藥水,當心眼壓高、傷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眼睛是很精密的身體器官,一個眼球裡,就有一百多萬條的視神經纖維。


台灣有不少的小朋友,有過敏體質,可能會出現眼睛癢、皮膚癢的症狀,常會使用到具有抗發炎功能的類固醇藥物治療,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類藥物不當使用時,有可能會影響到眼壓跟寶貴的視神經。


成大醫院眼科部林宜皇醫師說,「眼壓是眼球內的壓力,可維持眼球正常的形狀及功能。正常的眼壓值,約在10到21毫米汞柱左右。根據統計,每一百人,在使用類固醇藥物幾週後,隨機量測眼壓,大約70人眼壓不會有明顯改變,但是會有25人的眼壓有些微的差異,眼壓會從正常值上升到20多毫米汞柱。而有5人的眼壓有更顯著的差異,眼壓會從15上升到30、40、50毫米汞柱而傷害到視神經。」。


而且兒童對類固醇的反應,往往比成人大。成人可能連續點一個月的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才會出現異常。小朋友可能只需要連續使用一個星期,就有可能會讓眼壓上升。年紀越小反應越大。若眼壓急遽升高會出現眼球悶痛,甚至是頭痛、噁心、嘔吐的情況,要趕緊請爸爸媽媽帶你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