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15

黃一菲醫師:猜猜看,小腸到底有多長?

當食團經由口腔、食道、胃部,通過幽門後會變成稀稀的食糜,到達曲曲折折的小腸。小腸到底又有什麼重要的功能呢?


小腸絨毛吸收的營養,會送到那裡去?

水溶性的養份,像是葡萄糖,會從小腸絨毛內的微血管吸收,經由肝門靜脈,再送到肝臟去處理和運用。

如果是脂溶性的養份,像是長鏈脂肪酸,就會經由小腸絨毛內的乳糜管、送到淋巴管,再送到心臟,經由血液提供給全身使用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都知道消化道裡的大腸比小腸粗,但你知道是小腸比較長,還是大腸比較長呢?答案是大腸比較短,小腸比較長,我們人類的大腸,約有一點五公尺長,小腸則是約有五到六公尺長,也就是說小腸有大腸的四、五倍長呢!


而且更驚人的是小腸黏膜內壁有許許多多的皺摺,皺摺上又有非常多的絨毛。如果,把這些小腸皺摺裡的絨毛展開攤平,面積居然會有半個網球場那麼大。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小腸絨毛會需要這麼大的面積呢?


高雄榮民總醫院兒童腸胃科黃一菲醫師說,「主要原因是小腸是我們人類負責營養消化、吸收的重鎮,我們從嘴巴吃進來的食物,能不能被有效、迅速的利用,都看小腸的功力了。所以,面積大很重要。」

3/29/2015

潔牙,為何常常有死角?善用牙刷、牙間刷、牙線清潔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每次洗牙或因牙齒不舒服看牙醫時,牙醫幾乎都會提醒一句,「要注意潔牙。」但為什麼明明已經很認真潔牙,還是會有沒有完全清潔乾淨的死角呢?到底牙刷、牙線、牙間刷、沖牙機,有沒有必要全買?要依什麼順序使用這些潔牙工具?嚼木糖醇口香糖,真的有用嗎?


我採訪不同次專科的牙醫師,發現每個次專科的牙醫師,常常會給不同的潔牙建議。舉例來說,牙髓科醫師的建議是先刷牙,牙縫大的人,再依牙縫大小使用不同尺寸的牙間刷來清潔牙齒跟牙齒間的縫隙,最後,再用牙線把牙冠表面的牙菌斑徹底刮除。


而牙周病科醫師,給的建議則是先用牙間刷,把牙縫清一次,接著刷牙,再重複用牙間刷,再仔細刷一次牙縫,最後才是用牙線來徹底清潔。

3/26/2015

不會打日文,怎麼查日本食品的「製造所固有記号」?

文,黃秀美

關心日本食品來源,大家一起來查吧!


日本核災五縣食品,你家有沒有?〉這個話題,大家都很關心。


這兩天看了臉友們,貼給我的日本食品照片。


很歡迎臉友們一起來查日本食品上的「製造所固有記号」,到底是指哪個產地?是不是日本核災五縣的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


如果想跟臉友分享您手頭上的日本商品,請參考這樣範例,貼到名醫一點通粉絲團,大家一起來找找看,請注意要拍到3個重點:

1、 不要好幾個食品疊在一起拍,建議一張照片,只拍一個食品,比較清楚。

2、「製造商」或「販賣者」要拍清楚。

3、「製造所固有記号」,要拍清楚。


一張照片拍一個食品,「製造商」或「販賣者」、「製造所固有記号」要能看清楚。


但說真的,有的日本食品,連日文包裝的標示,都不清楚,就真的很難查到了。




很多網友詢問到「不會打日文,要怎麼查製造所固有記号」?


提供我的三步驟,供大家參考看看。

韋朝榮醫師:肥胖、菸不離手、愛吃牛肉、油炸物,更該注意防癌3要訣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久咳不癒、解黑便、胃痛不止,會是癌症嗎?

目前,台灣每年有九萬以上的民眾,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當這個生命中的不速之客造訪時,如何早期發現?好好養生可以拒癌?


人人談之色變的癌症,隨著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有機會被早期發現,穩定控制病情,但在新聞中,卻又時常可以看見經濟相對寬裕、社交活躍的名人,平常身體健康,可能連健保卡都很少用到,只因身體不適就醫,旋即發現罹癌,在很短的時間內,病情進展神速,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釐清的是,很少看病或使用健保卡,真的代表平日身體健康,從來不生病嗎?還是對於身體的警訊,太習以為常,原本該定期回診受檢的異常,從沒有好好放在心上,才會錯失治療的先機?或者,連最基本的健康檢查,都已經好幾年沒作過?


在臨床上作癌症分期時,主要是依據三個重點,包括腫瘤本身的大小、腫瘤有沒有擴散到淋巴結、是否有轉移到其它器官。通常來講,癌症要出現症狀,大部份是腫瘤大到相當的份量,或者,已經侵犯到其它組織器官,因而表現出不適的症狀。因此,等到有異常症狀,才被篩檢出來的癌症,常常比作健康檢查時篩檢出來的癌症,平均的期數是比較高,其癌症的治療複雜度高、治癒率相對較低。


以台灣本土的資料為例,女性子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及零期,治癒率是百分之百、一期的治癒率是百分之八十。而透過健康檢查篩檢出來的子宮頸癌患者有九成九是屬於癌前病變及零期、一期的早期患者;非健康檢查篩檢的個案,則只有五成左右是屬於癌前病變及零期、一期的早期患者。


到底那些癌症,可透過癌症的預防篩檢早期發現?那一類的癌症跟家族史、個人病史的關聯性較高?本週由專精癌症預防篩檢的韋朝榮醫師,分享預防癌症悄悄近身的日常養生之道。

3/25/2015

黃秀美:日本核災五縣食品,你家有沒有?




賞味期限旁邊的「製造所固有記号」是辨識日本食品產地來源的重要指標。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這兩天日本核災五縣食品進口台灣,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所謂的日本核災五縣,指的是: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


對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主題是:我到底有沒有買到這核災五縣食品?再加上,台灣人很喜歡去日本玩,往往會趁觀光時,到處掃貨回來台灣享用或當伴手禮。


如何確定自己有沒有買到核災五縣食品?光看包裝上的販賣者是沒有用的,因為那是公司登記地址,跟真正的產地是沒有關係的,重點在「製造所固有記号」。



但「製造所固有記号」只是一個代號,那要怎麼看呢?

3/12/2015

王世晞醫師:變質的紅麴、咖啡豆,保健不成反傷肝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肝哪好,人生是彩色的;肝哪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為什麼肝不好,總是在無聲無息中發生?

到底三十歲過後,要怎麼樣保養自己的肝臟?


用於治療B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連續三年居台灣十大暢銷藥物的第一名。事實上,台灣是在一九八六年,開始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目前三十歲以上的成人,並未在全面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的範圍內,約有一成五到二成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可透過定期的篩檢得知肝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慢性發炎會使得肝臟細胞易死亡硬化,並成為有利於肝癌生長的土壤,適時介入治療,有機會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而肝臟有個特色,只要有四分之一的肝臟細胞,還能正常運作,即便是早期肝硬化,甚至長出三公分左右的小型肝癌,仍有可能沒有主觀的不適症狀。因此,三十歲過後,要作好肝臟保養,最重要的是先抽血作病毒性肝炎的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曾感染過病毒性肝炎,若是B型、C型肝炎的帶原者,就必須特別注意定期篩檢及日常的養生,避免加重肝臟負擔。


到底肝病,為什麼那麼難纏?什麼情況下,得考慮作抗病毒的治療?本周由專精肝病防治與治療的王世晞醫師,分享愛肝、護肝的日常養生之道。


關鍵一:肝臟是任勞任怨的阿信,了解有無B肝、C肝很重要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我們吃下肚的食物、藥物,經過腸道吸收後,第一步就是進入到肝臟這個大化學工廠,轉化成身體可運用的資源。無論是吃的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還是地溝油,都由肝臟任勞任怨、無聲無息的概括承受,即便長期過勞,也沒有門路可以投訴。

3/09/2015

為什麼牙齒要塗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這學期開始臺北市衛生局開放牙醫師到國小校園,為國小的一年級學生,提供公費塗氟的服務。主要原因是因為臺北市每三位小一生,就有一位蛀牙了。而國小的學童,正在換牙,口腔處於混合齒列期,口腔內,即有乳牙,也有恆牙,高高低低的牙齒排列,會增加口腔清潔的難度。


我請教過兒童牙科的蔡珍重醫師,他說,氟化物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強化牙齒表面的牙釉質(俗稱琺瑯質)、抑制蛀牙細菌增生、讓有輕微脫鈣變白的牙齒,有機會再鈣化,減少蛀牙的機會,為牙齒多作一層保護。塗氟所使用的氟化物,因濃度比較高,因此,需由牙醫師來施行。

3/05/2015

洪可珎營養師:見鬼了,三餐無油或多油,都易膽結石上身?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每年有高達二萬的民眾,因膽囊疾病切除膽囊,

當健康檢查發現有膽結石時,可以靠食物來排除?

罹患膽結石,到底該怎麼吃,才能有效減少膽囊的負擔?


年度健康檢查作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肚子裡的膽囊有膽沙、膽結石,每當大吃大喝後,總覺得容易脹氣,右上腹隱隱作痛,有時會延續到背部、右肩,痛到冒冷汗、嘔吐,甚至出現皮膚、眼白變黃的黃疸症狀,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膽汁是位於橫膈膜下方,人體右上腹的肝臟所生產,分泌出來的膽汁會先運送到肝臟右底部的膽囊,由膽囊進行貯存及濃縮的任務。當有含油脂的食物進入腸道後,十二指腸會分泌膽囊收縮素,刺激膽囊收縮,把膽囊裡濃縮過的膽汁,經由膽囊管、總膽管排進十二指腸,幫助食物中的脂肪乳化、促進分解,而部份的膽汁,還會被回收到肝臟再次利用,形成「腸肝循環」。一旦膽囊收縮時,有膽沙或膽結石流入膽囊管、總膽管,造成阻塞,就會引起膽囊發炎、疼痛的不適。


為什麼好好的膽囊會有膽沙、膽結石形成?跟三餐吃太油,血脂異常、肝發炎有關嗎?長期無油無脂的減脂餐,為何無法有效減少膽結石的發生?本週由專精膳食營養的洪可珎營養師,分享正確照顧膽囊的關鍵飲食之道。

3/03/2015

陳偉燾醫師:為什麼不可以邊吃飯邊講話?

感冒鼻塞時,你有沒有用過嘴巴呼吸呢?


即然,口鼻是相通的,但為什麼吃東西時,食物會掉進食道,卻不會跑進氣管裡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每次吃飯時,大人總是說,「不要邊吃東西,邊講話」,除了怕嘴裡的食物噴出來外,其實,跟消化系統也大有關係呢!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主任陳偉燾醫師說,「吞嚥時,食團從口腔後半部,經過咽喉進入食道前,前面是氣管,後面是食道,咽喉的會厭軟骨,會把氣道口蓋住,避免食物掉進氣管裡,並讓食團直接滑進食道,這也是我們會說不能一邊吃飯,一邊講話的主要原因,因為,『邊吃邊說』有可能會干擾會厭軟骨蓋住氣管的動作,讓有些食物一不小心掉進氣管,就會嗆到、咳個不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