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英格蘭一項囊括三百多萬人,橫跨十年的研究顯示:「多種因素,包括:高齡化、社會經濟因素及併發症,讓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增加三成,更讓心房顫動事件的數量大幅增加了七成。而2021年亞太心律學會(APHRS)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指南中也提及,2020 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 1.5%,預計2050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將達到4.0%左右。
心臟在抖動,血液有如死水,易形成血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醫師說,「心臟有上下左右四個腔室,正常的狀況下,心房跳一下,經過房室結的操控,心室也會跳一下,形成規律的心跳。但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的跳動會高到每分鐘300到350次以上,這會讓左心室跟不上左心房的速度,此時心臟亂蹦亂跳猶如在抖動,無法有效輸出血液,有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狀。左心房內的血液也會像一池死水,容易形成血塊,萬一,血塊被心臟打出去塞住腦血管,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
年紀越大,心房顫動的發生比例越高,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5%會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的高齡者,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心房顫動。高齡可說是心房顫動的重大危險因子。
醫界早就知道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但在十多年以前,當時只有傳統抗凝血藥,可以減少血液凝固,預防中風,但傳統的抗凝血藥跟藥物、食物交互作用很高,許多深色蔬菜、水果、中藥,都會影響藥物的濃度,常常要抽血反覆確認,就連夏天很常見的芒果,都可能會影響傳統抗凝血藥的作用,依台灣的飲食習慣,藥物成效難以掌控,很少有醫師敢大膽用藥。
新型抗凝血劑,提供中風預防更多安全選擇
蔡青峰主任說,「直到跟傳統抗凝血藥療效相當,又不用經常抽血、不用頻繁調藥,藥物濃度穩定的新型抗凝血劑問市,才讓臨床醫師找到更多可選擇的安全藥物,能夠有效替心房顫動的病友預防中風,相關的治療,也逐漸上軌道。」
而令人擔心的是,並不是所有患有心房顫動的病友,都會有預防中風的健康意識。有位本身有高血壓的65歲病友,因胸悶被診斷出罹患心房顫動,也被評估出有中風的風險,但他卻很鐵齒,自認不可能會中風。有陣子高血壓的連續處方箋,一直遲遲沒來領藥,後來仔細一問已經不幸中風。
蔡主任提醒,「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新型抗凝血劑,可以預防中風。就算都是被診斷出心房顫動,每個人的中風風險,也都不一樣,我們會根據年紀、性別,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曾中風與否等等風險因子,給予個別的建議來減少中風意外的發生。」
秋冬溫差大,血管一收縮,血壓會上升,對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友來說,都是需要提高警覺的時刻,病友們,要好好注意慢性心血管疾病,規律服藥把病情控制好,並注意保暖。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不代表都沒事,建議要定期量血壓,善用智慧型穿戴裝置來監測心律,及早發現心房顫動,並接受必要的中風預防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秋冬保健之道。
諮詢專家
蔡青峰醫師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專長:心律不整、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心衰竭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