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52歲的美國賓州副州長費特曼(John Fetterman)坦誠因不重視自己的心房顫動(AFib),未回診、未服藥,導致差點因中風而喪命。
我國的前副總統連戰先生,日前因小中風送急診。連方瑀女士在公開信中表示,前副總統同樣患有心房顫動,原本醫師也建議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但前副總統,因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困擾會出現血尿,而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
心房顫動產生的血塊,有可能會導致中風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邱威儒醫師說,「心房顫動的中壯年病友,很多人是因為中風後,才意外發現有心房顫動。像有一個病人是50多歲、體型壯碩的中年男子,因為突然覺得頭很暈、右手突然沒有力氣去急診,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合併中風。平常他很習慣自己的心臟跳得快一點,中風前不曾做過健康檢查。另一名40多歲女性病友,則是因為單側腰痛看急診,做電腦斷層後發現是單側腎臟的動脈被血栓阻塞,心電圖測起來,也有心房顫動。」
為什麼心房顫動會中風、栓塞?主要都跟心臟的血塊有關。心臟分左右兩邊,各有心房跟心室,上面叫心房、下面叫心室;正常的心臟跳動是心房收縮一下、心室收縮一下,心房跟心室配合得很好,一分鐘平均跳60到100下左右,很順暢的把血液打出心臟。但如果是心房顫動,心房的收縮會很不規律又非常快速,可以一分鐘跳300到600下,肉眼看起來就是在抖動,看不到正常的收縮,所以,心房裡的血液會產生渦流,原地打轉,比較容易凝結、產生血塊,這些血塊一旦被打出心臟,塞住腦血管,就是腦中風。塞進腎臟動脈,就是腎梗塞,塞住四肢動脈,就是急性肢體缺血。
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規律服用可預防中風
口服抗凝血劑,就是可以讓血液不要那麼容易凝結來減少中風的機會。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服用時必須定期抽凝血脢原時間檢測,同時也跟很多藥物和食物會有交互作用。藥物交互作用還有醫師會幫忙注意,食物交互作用就麻煩了,像中秋節前後常吃的柚子,還有綠茶、富含維生素K的綠色葉菜類,都會影響到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的作用。所以必須正常飲食,不能一下大吃大喝或是一下子又節食沒吃東西,以免藥物濃度忽高忽低。藥物濃度太高,容易出血,濃度太低又沒有效果,這就是傳統口服抗凝血劑不方便使用,又較少人使用的原因。
邱威儒醫師表示,「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藥效比較穩定,不用定期抽血檢驗凝血脢原時間檢測,也比較不用擔心跟食物的交互作用。但是有很多病友的心房顫動,不見得有明顯症狀,就算醫師做了仔細的檢查跟評估,並開始開藥,但吃三個月、半年、一年,就會覺得自己明明好好的、沒有事,為什麼還要繼續吃藥?就自行停藥,等到真的中風了,才驚覺大事不妙。」
出血是健康警訊,應主動與主治醫師仔細討論
而像我國前副總統有攝護腺、腎結石困擾,而出現血尿的情況,也不算罕見。建議在服用抗凝血劑期間,若病友有血尿問題,建議要跟泌尿科醫師及心臟科醫師進行討論,並可詢問泌尿科醫師是否有改善血尿的方法;若無法透過泌尿科的治療改善血尿問題,也要同步諮詢心臟科醫師,能否透過調整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使血尿的情況緩解,而不是默默自行停藥,恐引來其他的健康威脅。
邱醫師在臨床上,曾經碰過有心房顫動病友,因為服用抗凝血劑,血紅素突然變低,後來進一步檢查,發現大便有潛血反應,轉診給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發現是早期的大腸癌而能及早治療,開完刀後,繼續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也沒再出現血紅素下降的問題。
邱威儒醫師強調,「如果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瓣膜疾病,或是常常喝酒、工作壓力過大、長期熬夜、有睡眠障礙會增加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心房顫動如果有抓到是蠻幸運的,我們都希望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該長期使用口服抗凝血劑,就要規律的服用,這樣就可以達到預防醫學的目的,大幅減少中風或莫名其妙器官梗塞的重大生命危機。」
諮詢專家
邱威儒醫師
現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與心律不整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