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21

張坤正醫師:心臟頻頻跳針,恐引發致命腦中風?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冬天氣溫驟降,原本就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但你知道嗎?如果是心臟跳得又快又亂的心房顫動(AFib),不只會併發心臟衰竭,也會增加五倍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有二倍的死亡風險。而歲末年終聚餐、吃尾牙時,如果過量飲酒,也恐刺激心房顫動發作。


心跳又快又亂,血栓會併發腦中風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醫師說,「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發生率和盛行率會隨著年紀越大越高。若不分年齡統計,約一百人中即有一人為心房顫動患者,但65歲以上年長族群裡,則一百人可找到五位患者。」


心房顫動是心房的心律跳得太快又太亂,使得血液無法有效從心臟打出去,若併發心衰竭會喘、心臟無力。一般來說,打不出去的血液最常滯留在左心房末端,有網狀結構的左心耳,萬一形成血塊,又不幸流到腦部,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12/07/2021

楊明浚醫師:難以捉摸的心肌炎

 


前一陣子,台灣國中、高中的大哥哥跟大姐姐,開始施打第一劑新冠肺炎的BNT疫苗,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統計,12至17歲接種BNT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有16位,其中有13位是男生,3位是女生。


但什麼是心肌炎?


義大醫院兒童急重症加護科主任楊明浚醫師說,「心肌炎,簡單來說就是心臟的肌肉細胞發炎。我們的心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經由心臟肌肉的擴張跟收縮,把心臟裡的血液輸送到全身。一旦心臟肌肉細胞發炎,讓心臟沒有力氣,好好把血液送出來,就有可能會出現大危機,嚴重的心肌炎有可能會突然昏倒,甚至猝死。」。

12/06/2021

張珮瑤醫師:與白內障、綠內障這二大失明殺手狹路相逢,該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國際防盲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Blindness,IAPB)的統計,光是2020年全球就有1700萬人因白內障失明,360萬人因青光眼失明,可說是世界二大致盲殺手。


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醫師說,「大家都知道白內障是因為水晶體混獨而影響視力,可以透過白內障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來避免失明。且因為我國的白內障手術有全民健保給付,所以在台灣因為白內障致盲的例子,所幸並不多見。」。


除了年紀漸長的水晶體自然老化外,糖尿病、吸菸、眼睛受過撞擊或發炎、眼內手術,像是動過視網膜、青光眼手術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近視六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也都可能讓水晶體提早混獨。成年後,如果近視度數,還是不斷在加深,就要查查看,是否已經有水晶體混濁的情況。臨床上,曾有近視800度的年輕人,不到40歲就得了白內障。


至於有綠內障之稱的青光眼,常跟房水及眼壓有關。房水是在眼角膜、虹膜、水晶體間流動的液體,由水晶體旁的睫狀體分泌,從虹膜跟眼角膜交界的隅角排出。

11/30/2021

沈姵妤醫師:乾眼症病友,該怎麼點青光眼藥水?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每天平均花多少時間在滑手機或盯著電視或電腦螢幕看?是否曾經出現眼睛乾澀不舒服的情況?事實上,長時間使用3C螢幕,已經是不少現代人的生活日常。因用眼過度而出現眼睛疲勞、乾澀的症狀,並不少見。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副主任沈姵妤醫師說,「我們眼表面有層薄薄的淚膜,主要的功能是潤滑,避免眼表乾燥,讓視力清晰。但淚膜裡,不只有水層,而是由黏液、水層、油脂,混合而成。一旦缺水、缺油或缺黏液或是眼睛周圍的眼皮結構異常,就會造成淚膜的揮發增加,出現乾眼的問題,眼睛有可能乾澀、疲勞、痠痛、視力模糊不清楚、畏光、有異物感或砂砂的感覺,甚至會不自主的流淚。」。


若懷疑有乾眼症的問題,可以上網填寫國際間常用的《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一旦分數大於13分,代表有可能已有乾眼症的情況。而除了過度用眼可能增加乾眼的症狀外,許多長期使用青光眼藥水的青光眼病友,也常因點太多青光眼藥水而讓乾眼的不適加劇。

11/23/2021

黃怡銘醫師:高度近視為何要小心視網膜剝離及青光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有近視?你的近視是超過六百度的高度近視?你曾經做過近視雷射手術來擺脫眼鏡的束縛?那你知不知道,曾有高度近視,在做過近視雷射後,還是要定期追蹤視力及視網膜的健康?


其實,近視對眼睛的影響,不止是不戴眼鏡會看不清楚而已,更重要的是近視會讓眼軸拉長。眼軸,指的是眼角膜到視神經與視網膜黃斑部中心間的距離,也就是眼球的長度。成人眼軸的平均長度約是22到24公釐(即2.2到2.4公分)。近視每增加一百度,眼軸會拉長0.3公釐,六百度約是1.8公釐,一千度是3公釐,可千萬別小看這拉長的2、3公釐。眼軸長度超過26公釐,就是視力風險較高的高度近視了。


臺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怡銘醫師說,「眼軸一旦拉長,自然會讓許許多多的眼內結構受到拉扯。就算是開了近視雷射手術來減輕近視度數,但高度近視引起的眼軸拉長,還是依然存在。所以,因眼軸拉長而受到破壞的視網膜結構,被拉扯變形的視神經,並不會因手術後近視度數減少而改善。同時,也會增加青光眼的診斷難度。」。


「開近視雷射手術時會切割、削薄眼角膜而導致術後量測的眼壓值會降低。因此,動過近視雷射手術後的標準眼壓要從未手術前的20~21毫米汞柱,依照不同的角膜厚度會有不同下修標準,約需下修到10~12毫米汞柱。」黃醫師強調。

蕭雅文醫師:初秋是虎頭蜂螫人旺季,當心蜂螯的過敏性休克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趨緩,登山人潮湧進山林,但初秋虎頭蜂攻擊性強,也是台灣發生虎頭蜂螫人的旺季,全省蜂螫死傷意外頻傳。


2020年光是桃園市緊急救護(捕蜂捉蛇)工作大隊,就接獲近萬件的蜂蛇案件通報,也曾發生捕蜂捉蛇工作大隊及專業捕蜂人員,因蜂螫引起過敏性休克,而導致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及急救不治的意外事件。

11/09/2021

葉國偉醫師:急救用注射筆搶救過敏性休克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校園的流感疫苗開打,但你知道打完疫苗為什麼要觀察30分鐘,沒有不適再離開嗎?主要原因是要觀察小朋友在接種疫苗後,有沒有出現極少見的過敏反應,尤其是嚴重的過敏性休克。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醫師說,「過敏性休克,常見的原因有藥物、食物跟昆蟲,疫苗也是其中之一,雖然很少很少發生,一旦發生可能會很嚴重,觀察30分鐘,為了保護小朋友的生命安全。我們曾遇過吃到海鮮、牛奶、花生、芝麻、奇異果、芒果,就皮膚癢得受不了、起紅疹、眼睛腫、舌頭和喉嚨腫脹、嘔吐、呼吸困難、哮喘、喘不過氣來,甚至失去呼吸心跳的緊急情況。若知道自己對某些藥物、食物嚴重過敏,平常就要小心避免,誤吃到一點點都不行。」

11/01/2021

蘇乾嘉醫師:含保存劑的青光眼藥水,越點越乾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大醫院眼科部蘇乾嘉醫師(左)說,「長期使用青光眼藥水引起的眼睛充血(螢幕左圖)、淚膜穩定度(螢幕右圖)是值得追蹤研究的議題。」。


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的青光眼,有「視力小偷」之稱,常常是意外被發現的。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蘇乾嘉醫師說,「我門診裡有些青光眼的病友,是因為自覺眼睛疲勞、眼睛漲,在進一步做視野及視神經檢查時,意外發現已經罹患青光眼而開始接受治療,也有不少青光眼病友,本來就有乾眼症的狀況,在使用一段時間的青光眼藥水後,乾眼的症狀更明顯。」。


天天都要點的瓶裝青光眼藥水,最常添加的保存劑成份是BAK,過去的研究發現BAK會影響到角膜神經的密度,讓淚液中的水層減少。最新的本土研究也發現,「從沒點眼藥水到點了整整四個月的含BAK青光眼藥水,就會讓淚液減少,同時也會讓淚膜不穩定,乾眼症狀較明顯。但眼睛充血的症狀會在點藥四個月後,又逐漸恢復到原本未點藥前的基礎值」。

10/25/2021

陳怡豪醫師:只想宅在家,青光眼仍會默默偷走視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數破二億,死亡人數也已超過四百萬人。日前席捲全世界的Delta病毒株,也已經在台灣現蹤,這也讓許多需要長期追蹤、用藥的青光眼病友左右為難。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陳怡豪醫師說,「青光眼病友確實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異常煎熬,處於看不看診,都很焦慮的狀況。來看診很怕會意外染疫,不來看診也怕青光眼沒被好好控制,萬一視神經受損怎麼辦?原本拿慢性處方箋的病友是三個月回診一次,有些病友『自動』延長到五、六個月,終於受不了回診,通常也不敢久留。」


事實上,長時間宅在家防疫,眼部的不舒服,都會增加。主要原因是青光眼病友,大部分治療上就需要天天點青光眼藥水,多少有點刺激,長期使用下,多少會有乾眼的現象。宅在家時,沒辦法跟朋友出去聊天、到公園散步,不是看電視,就是滑手機,近距離用眼時間大增;而在家工作的病友,視訊會議的機會多,同樣也是會大大增加盯螢幕的時間,因而減少眨眼次數,這都有可能讓乾眼的症狀更明顯。

10/18/2021

蘇蔚文醫師:青光眼藥水含保存劑是必要之惡?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能想像如果有一天睜開眼睛,再也看不到這個繽紛的世界,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嗎?這就是青光眼病友最擔心的狀況。


我們人類的眼睛裡,約有一百萬條的視神經纖維,可以把眼睛所看到的影像傳輸到大腦。而眼球內部的房水,主要功能是把營養及氧氣運送到水晶體、虹膜、角膜,並可以把代謝的廢物清走。當眼球內的房水排出不良,將導致眼壓升高,壓迫視神經纖維,讓視神經受到傷害。此時需要長期點青光眼藥水來控制眼壓,以保護視神經,維持原有的視力。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醫師說,「只要不是單一劑量的青光眼藥水,都會添加保存劑。主要原因是青光眼藥水開瓶後,通常會使用一段時間。藥水一旦開封,多少會有微生物滋生,萬一藥水污染,使用者會有感染的風險。添加保存劑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效果,可以確保使用上的安全。BAK是一種小分子保存劑,也是眼藥水中最常見的保存劑。」。

10/12/2021

謝宗學醫師:打針暈倒會傳染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又到了要打流感疫苗的季節,你是否曾經因為害怕打疫苗而暈倒呢?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暈針」在小朋友身上很常見,不用覺得有什麼丟臉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害怕打針的恐懼是會傳染的。曾經有一年的流感疫苗注射,有一個小朋友打針暈倒後,接連著有20多個學生,都陸續昏倒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來,有些小朋友還癱軟到站不起來而需要住院觀察。所幸,作完心電圖、胸部X光檢查、抽血檢查後,都沒有大礙,在打過點滴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後,陸續順利出院了。」

邱欣玲醫師:青光眼的魔爪,就在你身後?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能在無聲無息中,奪走視力的慢性青光眼,常有「視力小偷」之稱。但慢性青光眼到底為什麼會靜悄悄的發生。卻又難以察覺呢?


彰化基督教醫院青光眼科主任邱欣玲醫師說,「慢性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持續性萎縮的疾病。位於眼球底部的視神經一旦受損,就是永久性的傷害。但由於慢性青光眼,對視力的影響是從周邊的視野慢慢慢慢縮小,就算視力有點霧霧的,可能也不會太在意。等到中心視力,也開始出現損傷時,往往代表視野受損的範圍已經非常大,無可捥救。」


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包括有年紀大、青光眼家族史、近視在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眼睛曾經受傷,或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等,臨床上會做非常多的檢查來確認視神經、視野的狀況。如果發現視神經已經開始持續性的變薄,就算視野還沒有明顯的受損,也要提高警覺。

10/08/2021

柯玉潔醫師:動了微創手術,為何還是無法擺脫青光眼的威脅?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一日青光眼,終身青光眼。」對於有青光眼的病友來說,不管是利用青光眼藥水、雷射或手術來控制眼壓,持續追蹤眼壓與視神經狀態是青光眼病友畢生的功課。


台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柯玉潔醫師說,「青光眼控制,簡單來說就是調控眼球內的房水循環,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保護原有的視覺功能。傳統的小樑網切除濾過手術是以人工的方式,在眼球的黑白交界處切開一個ㄇ字型的門片,再製造一個通往前房的缺口,縫合門片後,讓房水能從門縫漏出來,引流出來的房水會在眼白處形成一個鼓起的小水泡。手術後初期會因為縫線有異物感,也可能因縫線造成的散光與眼壓的波動,導致術後早期視力模糊。」


「而微創手術是直接用中空的凝膠支架,把房水引流出來,沒有結膜傷口或縫線,手術時間比較快,對組織破壞比較少,恢復時間較短,但也要注意凝膠支架兩端的開口不能被阻擋,術後要更注意結膜下疤痕組織之增生,以及適時的疏通,以維持房水流動的通暢,是更精密的青光眼手術。」。

9/30/2021

涂智彥醫師、鄭文建醫師:別因新冠肺炎延緩治療,晚期肺腺癌基因治療關鍵!

2020年橫空出現的新冠肺炎病毒,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然而生命中,晚期肺腺癌的發生,也是一樣。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認識台灣新國病 


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後者又細分為鱗狀上皮癌、肺腺癌及大細胞癌。鱗狀上皮癌較常在發生在吸菸族群。相對來說,肺腺癌較常發生在不吸菸族群,但有些吸菸族群,也是有可能得到肺腺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醫師說,「2019年到2020年,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的肺癌病友中,屬於晚期3B到第4期的肺癌占所有肺癌病患54%,這當中有73%是肺腺癌,其中,有57%是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對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比較好的,帶有外顯子(exon)19以及外顯子21的L858R變異,更高達90到95%。」。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鄭文建醫師表示,「小細胞肺癌及鱗狀上皮癌與抽菸有高度相關,所以腫瘤通常會在呼吸道的中心氣道附近開始生長,因此,就比較容易出現咳嗽、咳血的症狀,有利提早診斷。

9/07/2021

郭錦龍醫師:鼻孔裡有好痛的痘痘,原來是鼻前庭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過完一個長長的暑假,終於可以回到學校上課,面對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老師及家長一定會提醒小朋友們要注意個人衛生,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儘量不要用手去接觸眼、口、鼻,避免挖鼻孔,以免不小心把病菌帶進身體裡。


事實上,常常用力挖鼻孔、揉鼻子、擤鼻涕,有時會造成鼻黏膜受傷,有可能會流鼻血外,如果讓鼻孔前端的鼻前庭受傷,也有可能會讓鼻頭紅得像小丑又非常的疼痛。


耳鼻喉科醫師郭錦龍醫師提醒,「小朋友鼻孔內的鼻黏膜很薄,如果用力挖鼻孔很容易不小心戳到流鼻血,連我們耳鼻喉科醫師,幫小朋友做鼻腔的檢查時,都要很小心,所以,真的很不建議小朋友不停的拚命挖鼻屎。當小朋友有過敏性鼻炎或者感冒時,常常會一整天都在流鼻水或流鼻涕,擦了擦又一直揉鼻子,也很容易讓鼻孔前端的鼻前庭意外受損,出現感染的破口。」

8/10/2021

劉彥麟醫師: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是被鬼捏?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剛進入農曆的鬼月,小朋友是否有聽過什麼鬼月的奇怪傳說呢?


有一種會造成小朋友身上青青紫紫的免疫疾病,曾有民間誤傳是「鬼捏」。其實是血液中負責止血功能的血小板,因數量減少,而導致身上常常有青一塊黑一塊瘀青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劉彥麟醫師說,「有些小朋友明明近期內,都沒有劇烈的碰撞、運動或跌倒,卻被家長老師發現手腳或身體的皮膚上出現粉紅、暗紅或紫色小斑點,或是大大小小的瘀青,像被人故意用力捏過一樣。有時還會被懷疑是受虐兒。一問之下,常是發生在發燒感染、打完疫苗一段時間之後。抽血檢查會發現,除了血小板數量比一般健康小朋友減少外,血液裡的紅血球、白血球數量,通常都是正常的。這是一種因免疫反應過於激烈,產生自體抗體導致血小板破壞,使得血小板減少的疾病。」

7/13/2021

吳佩昌醫師、洪歆心理師:疫情宅在家,眼睛、心情都要好好調適!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今年五月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中央指揮中心宣布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而且一延再延,全台灣的小朋友在停學不停課中,一起迎來近年最長的暑假。


小朋友宅在家上網課的時間,也比以前能正常上學時長很多,會不會增加罹患近視的機會呢?高雄長庚眼科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說,「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眼科學卷《JAMA Ophthalmology》的研究,中國山東肥城曾做過一個包含十二萬名兒童的眼力調查發現,經過五個月的停學及線上學習,小朋友得到近視的機會增加了四倍。年紀越小的學童,影響越大。」

6/20/2021

星國研究:mRNA疫苗防護力79.1%

編譯/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到底mRNA疫苗,對於東方人的保護力如何呢?不妨參考亞洲國家的經驗。

新加坡衛生部在6月18日發表一項囊括二萬九千位隔離者的研究顯示,施打mRNA疫苗提供了79.1%的保護力。

星國衛生部部長王乙康指出,「英國(以AZ疫苗為主,當時以英國變異株為主)進行的類似研究發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提供 88% 的保護力。」。

目前新加坡有49%的民眾接種一劑mRNA疫苗,35%已經完成兩劑疫苗的接種。接種能量是每天打47,000劑。

印度變異株是新加坡現階段最常見的病毒株,同時接種mRNA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重症死亡的風險。


mRNA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重症死亡的風險。

根據當日衛生部公佈的確診者分析顯示:

完整施打完二劑mRNA疫苗的159位確診者中,只有二人需要吸氧。其它98.7%是輕症。

只施打一劑mRNA疫苗的79位確診者中,有1.3%進了重症加護病房(ICU)、5.1%需要吸氧。

未施打疫苗的543位確診者中,有0.7%死亡、1.1%進了重症加護病房(ICU)、7.2%需要吸氧。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







6/08/2021

劉彥麟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請好好保護阿公阿嬤!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改用視訊跟阿公阿嬤聊天、交流感情來保護阿公阿嬤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台灣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學生人數已經破百。其中以大專院校的學生最多,其次就是國小、高中、國中跟幼兒園的學童。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教育部宣佈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希望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來降低病毒的傳播。

但新冠病毒對誰的威脅最大呢?主要是年紀大,還有慢性病的患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癌症、曾中風、慢性肝病、肥胖的人殺傷力較大,感染後比較容易重症、死亡。

歐洲的義大利,也是家庭觀念很重的國家,去年就因為疫情嚴重,小朋友停課,於是請阿公阿嬤搭車來照顧,有時還一起出去玩卻沒有戴口罩,之後就有許多阿公阿嬤被感染而住進加護病房。

在台灣,因新冠肺炎離世的民眾,50歲以上占97.5%,60歲以上占91%,年紀越大,重症死亡率越高。

臺北醫學大學(北醫)附設醫院小兒部劉彥麟醫師建議,「在疫情期間,小朋友放假時,不要去阿公阿嬤家玩,可以練習改用視訊跟阿公阿嬤聊天、交流感情來保護阿公阿嬤。而有和阿公阿嬤同住的小朋友,也要勸阿公阿嬤,這段時間儘量不要出門,多多待在家裡一起玩或休息。」。



本文同步發表@國語日報科學版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劉彥麟醫師:認識新冠肺炎的英國變異株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新冠病毒:表面有如王冠的棘蛋白,像鑰匙可以打開人體細胞上的ACE2接受器(門)造成感染。

英國變異株:棘蛋白出現突變,使得傳播力高了50%,更容易在社區傳播。

目前在台灣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是「變異株」,跟最早在中國被發現的,已經不太一樣了。

這次在台灣流行的病毒是2020年九月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株,它的棘蛋白突變,讓它的開門能力更強了,比最早在中國武漢被發現的病毒株傳播力提高了約50%,更容易感染給其他人。目前全球還有印度、巴西、倫敦、紐約、南非變異株等等,其中巴西變異株有造成比較多的兒童感染、死亡,也有些專家認為可能是巴西變異株使太多人生病,擠滿了醫院,導致有些兒童來不及獲得足夠的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北醫)附設醫院小兒部劉彥麟醫師說,「冠狀病毒的表面,有許許多多突出像是王冠的棘蛋白。這些棘蛋白就像是鑰匙,可以與人體呼吸道細胞表面原本就有的ACE2接受器結合,然後像小偷把門鎖打開,進入細胞造成感染,並且盜用人類細胞的資源,製造出成千上萬的新病毒,再釋放出去攻擊其他的細胞。而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的同時,也透過產生突變的方式,逐漸學會怎麼適應人體,讓病毒本身更廣為流傳。」

而被英國變異株感染後,有些會有發燒、持續咳嗽、喉嚨不舒服、腹瀉的症狀,但也有大約三分之一是沒有症狀、卻還是有傳染力的感染者。

劉彥麟醫師表示,「國際間發現,這次被英國變異株感染的小朋友,有些也只有單純的拉肚子,跟夏天很常見的腸胃炎不容易分辨。有些小朋友是因為家人出國或是跟長輩去繞境群聚,發生了家庭內的感染。由於英國變異株已經進入台灣社區的環境裡,小朋友除了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外,還是要避免用手揉鼻子、眼睛、嘴巴,或是把筆、橡皮擦等文具放在嘴巴裡,甚至咬指甲等。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

同時,也要注意飲食衛生,儘量不要生食,也不要吃隔餐的食物,以免萬一出現拉肚子,會跟感染英國變異株難以區別。此外,有些小朋友被新冠病毒感染時,腳趾會腫起來,變得紅紅紫紫的而且會痛,也有發生過極少數的「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有眼睛、嘴巴紅、草莓舌、拉肚子、心臟發炎等等多重器官的發炎,嚴重有可能危及生命。

當然,重症死亡的高危險群,還是高齡跟慢性病者。在台灣,因新冠肺炎離世的民眾,50歲以上占97.5%,60歲以上占91%,年紀越大,重症死亡率越高。四位死者中,有三位有慢性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要多保護阿公阿嬤哦!


QA時間:


Q: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及個人衛生外,小朋友還可以幫忙注意哪些事情?

A:疫情期間,到醫院看病的過程會變得比較麻煩。小朋友要好好保護自己,注意安全,避免生病或受傷。像是小朋友吃魚,有時會不小心被魚刺卡到喉嚨,需要到急診夾魚刺,建議這段時間不要吃有刺的魚。而像是水銀電池這類危險的小物品,也千萬不可以放入嘴巴喔!


Q:如果我有兒童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新冠病毒流行期間該怎麼辦?

A:有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的小朋友,還是要定期回診,儘量做到原本的標準治療,來維持病情穩定。有必要住院開刀、治療的小朋友,在住院前要接受「鼻咽抹片」的病毒篩檢,雖然鼻子會暫時覺得有點痛痛、辣辣的,但可以幫助我們偵測體內有沒有潛伏的病毒,來避免傳染給醫院裡其他小朋友和大人。另外,防疫期間,許多醫院會規定只能有一位大人陪伴小朋友住院,期間應儘量訂醫院餐,避免外出,降低被感染的機會喔!

 

本文同步發表@國語日報科學版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6/02/2021

陳榮福醫師:血糖失控、得到新冠肺炎,吸菸也是沈默推手?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願意為了吸菸,少活十年嗎?或是因為吸菸,得到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而孤孤單單躺在加護病房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顯示,「終身吸菸者平均至少會失去十年的壽命,得到糖尿病的風險更高。菸草每年會造成八百萬人死亡。同時,跟非吸菸者相比,吸菸者更容易得到新冠肺炎重症。」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醫師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最新統計台灣的吸菸率已從2008年的21.9%降低至2018年的13%,其中,男性吸菸率從38.6%降到23.4%,女性吸菸率從4.8%降到2.4%。而高雄長庚的糖尿病病友(簡稱糖友)的吸菸率約5.1%,不到台灣吸菸率的一半,但還有努力的空間。」

高雄長庚糖尿病中心陳榮福主任(前排左一)說,「我們衛教團隊裡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及藥師跟糖友的互動很熱絡,由我們去參加戒菸認証,更可幫助糖友就地戒菸。」

5/28/2021

黃立民醫師:疫情升溫,打不到新冠肺炎疫苗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單日確診人數創新高,引起民眾恐慌。雙北果斷宣佈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昔日熱鬧的街頭,也難得出現門可羅雀的景觀。在此同時,各大醫療院所也已暫緩公費及自費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的黃立民教授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的黃立民教授說,「台灣一直是新冠肺炎的防疫優等生,第一次出現單日有這麼多確診病例,緊張是在所難免的,但不用到恐慌的地步。因為台灣戴口罩、勤洗手的順從率,目前是非常高的。而且大家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都被拉到非常高。現在外面的餐廳、馬路上,人都非常少,自動做好社交隔離的行為非常普遍,大家繼續維持這樣防疫新生活,有疫苗趕快去打,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

不管有沒有打過新冠肺炎疫苗,只要是年長者,或是患有慢性腎病、肺阻塞、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等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都可優先考慮施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

5/11/2021

許文明醫師:跟發脾氣完全沒關係的脾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我們的肚子裡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像是胃、小腸、大腸等等,但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除了這些柔軟的胃腸道外,在我們的左上腹,也有一個像拳頭大小的器官是人體抵抗病原體的重要器官,它就是脾臟。


雖然有個「脾」字,但脾臟跟愛不愛發脾氣沒有關係。當我們還在媽媽的子宮裡當胎兒時,脾臟有造血的功能。等到我們出生以後,造血的工作,就交棒給骨頭裡的骨髓來扛起這個重責大任了。


不過,不再負責造血的脾臟,也沒閒著,它是小朋友體內重要的免疫及過濾血液器官。脾臟內有許多腔室,腔室裡有白髓和紅髓。白髓裡有淋巴細胞,負擔著重要的免疫功能,會幫助人體抵抗細菌及病毒感染。


紅髓內充滿了孔隙,是血液流動的通道,會過濾血液,主導血球的品質控管,把老弱、異常、受損等等功能不好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一一回收、清除、分解,只留下正常、健康的血球。但也因為脾臟的血流很豐富,一旦受傷出現脾臟破裂,傷及脾臟的大血管,有可能導致大量出血,甚至有致命的危險性。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文明醫師說,「曾遇過小朋友因為出車禍、被自行車手把撞到而出現脾臟破裂出血的意外,有時是意外發生幾天後,才慢慢因為延遲性的破裂出血而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所以,小朋友如果曾經被撞到肚子,又覺得腹痛、肚子不舒服,一定要跟家長或老師說,儘快到醫院就診。」

4/06/2021

邱馨慧醫師:手長腳長的麻煩症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馬凡症:因基因突變引起結締組織病變的遺傳疾病。有四分之一的病友,找不到家族史;一旦發生突變,有二分之一的機會遺傳給下一代;帶基因的孩子,可能在新生兒、兒童、青少年、成年等不同階段發病。


最常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多有身形高瘦、手腳細長、關節柔軟的外觀,故有「蜘蛛人」之稱。但若是長大成人後才發病,體型跟一般人一樣,需做基因檢測,才能確診。

常因結締組織鬆軟容易有脊椎側彎、扁平足、心臟瓣膜脫垂與逆流、高度近視等等困擾。




從小長得很高、長得很快,在幼稚園時,身高有140公分,國小中年級,就高到170公分。往往會在同學中,顯得鶴立雞群,讓人想不注意到都很困難。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邱馨慧醫師說,「有一些小朋友,女生動輒有170、180公分。男生有些會高到190、200公分。常常會同時有厲害的脊椎側彎,很難維持抬頭挺胸的良好姿勢,又因為有扁平足、關節太鬆軟,容易不小心跌倒、扭傷,可能從小就有高度近視,視力很不好,這樣的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俗稱『麻煩症』的馬凡症。」

3/09/2021

郭錦龍醫師:小朋友耳朵異物入侵,如何處理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當耳朵有異物時,千萬不要亂挖,以免傷及耳道及耳膜哦!


我們可以聽到各種大大小小的聲音是因為耳膜收集到聲波後會傳遞到有聽小骨的中耳,聽小骨把聲波放大後,再傳到內耳的耳蝸,連接聽覺神經,送達大腦,讓人可以聽清楚。


耳膜有保護中耳的功能。萬一,耳膜破裂除了會影響聽力,也有可能讓病菌有機會侵入到中耳及內耳。


腦科學博士,同時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郭錦龍醫師說,「我們講話時的聲音大小,約在50分貝左右。如果,耳膜破裂約會影響到20到30分貝的聽力。有可能因為聽不清楚而使得小朋友的專注力、學習跟社交活動受到限制。如果不知道耳膜有破洞,引起反覆發炎、感染,也有可能讓聽覺神經受損,嚴重會耳聾。」

3/08/2021

控制青光眼,保有好視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不痛不癢,卻會偷走好視力的青光眼,要怎麼早期發現呢?建議做一次完整的青光眼篩檢,包括眼壓、眼底鏡、視野、隅角鏡、眼底攝影及OCT眼底斷層掃描檢查,來確認是否有青光眼,以及是哪一種青光眼、目前的嚴重程度,以利日後的追蹤、控制及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劉瑞玲醫師提醒,「千萬不要只做眼壓檢查。尤其是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角膜已經被雷射打薄,眼壓的數字會被低估。」

青光眼如何悄悄偷走你的視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知道嗎?我們每隻眼睛裡的視網膜上,約有一百多萬條的視神經纖維,會匯集在眼底的視神經盤裡,並把眼睛看到的影像傳到大腦視覺區。視神經纖維越健康越多,可以看清楚的視野範圍越廣。但當視神經纖維越來越少,不只是視神經盤的凹陷會變大,也會逐漸影響到視野,這就是青光眼。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劉瑞玲醫師說,「青光眼是一群會影響到視神經的病變。越早發現,越能保留最多健康的視神經纖維,避免失明。我們常常說青光眼是悄悄偷走視力的小偷是因為大部份青光眼是屬於慢性青光眼,它是一點一滴的破壞視神經纖維,而且是從週邊視野缺損開始,我們日常生活讀書、寫字、看電視、滑手機,所運用到的是中心視野。所以,輕微的週邊視野缺損,並不會感受到視力變差了。等到週邊視力變得很差,只剩下中心視野看得清楚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2/09/2021

王士豪醫師:登山追雪,當心高山症!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寒流一波波,難得降雪的台灣高山地區,已經下了好場雪。正值寒假,許多家長也會帶著孩子一起上山賞雪。除了基本的保暖外,如果是到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遊玩,也要注意「高山症」。

本身有二十年登山經驗,同時也是高山及高原旅遊特別門診專家醫師、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的王士豪醫師提醒,「高山地區的氧氣比平地稀薄,小朋友的大腦又比大人飽滿,對氧氣不夠的反應較敏感,更容易出現頭痛等不舒服的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腦壓上升及腦水腫。」

1/12/2021

許勝評牙醫師:意外恆牙脫落、斷裂,謹記及時沖泡送!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正在換牙階段的國小學童,牙齒還在發育中,多屬於混合齒列,嘴巴裡往往同時有乳牙、恆牙牙胚、恆牙。當有牙冠、牙根受傷時,更需細心的照護跟追蹤檢查。

牙冠:露在牙齦外的牙齒,由外而內有琺瑯質、象牙質、牙髓腔等構造。

牙根:包在牙齦內的牙齒。

牙周:牙齒周邊的組織,如:牙周韌帶、齒槽骨。


你曾經在跑跑跳跳時,或是因為騎腳踏車、溜花式溜冰、直排輪、練跆拳道、打球、做體操,而不小心踫撞到牙齒嗎?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秘書長許勝評牙醫師說,「小朋友的牙齒外傷很常見,尤其是上下排的門牙及側門牙最常受傷。國小的小朋友正值換牙的階段,屬於混合齒列,嘴巴裡往往有乳牙、恆牙牙胚及恆牙。一旦牙齒受傷會視牙冠、牙根、牙周的受傷程度做不同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