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25

劉彥麟醫師:收集神奇的造血幹細胞救人命,不用抽骨髓?


文,33教練  黃秀美

圖,樹下繪本


你聽過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或是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嗎?其實,這三種移植的目標,都是移植「造血幹細胞」,只是取得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不一樣。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同時也是臺北癌症中心兒童癌症團隊召集人劉彥麟醫師說,「最早期要收集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是要在手術室麻醉及消毒後,用鋼針放入骨盆骨最厚的部位來抽骨髓液,收集紅骨髓裡的造血幹細胞,約會抽50到100針,抽完後的幾天,屁股有可能會有些痠痠麻麻的感覺,之後逐漸淡去。


骨髓是造血的器官,每一位小朋友身上,大約有1到1.5公升積極造血的紅骨髓,所以健康的大人及小朋友,如果捐贈一些造血幹細胞給有需要的病人,通常不會損害本身的健康。


後來研究發現人體周邊血液裡,其實也有造血幹細胞,但數量比較少一些。如果先用藥物,給身體一些訊號,就能把造血幹細胞,從骨髓驅動到血液中,這樣一來,就能用類似抽血的方法,把有用的造血幹細胞抽出來,並不一定要抽骨髓,收集相對方便。」。


也由於只需要用到血液裡的造血幹細胞,因此,在抽取時會運用血球分離機,把血液裡的白血球及造血幹細胞分離出來, 其它的血球再回輸給捐贈者,抽取的過程中,會需要打抗凝血劑。有些捐贈者會有麻麻的症狀,可以用鈣離子補充的方式來減緩。


除了周邊血外,跟胎兒相連的胎盤、臍帶裡,也有大約100 cc的血液,這些臍帶血裡,也有很多的造血幹細胞。所以,也可以在檢驗後,收集冷凍起來,自費儲存在臍帶血銀行裡。


什麼情況下,會需要用到造血幹細胞移植?劉彥麟主任分享,主要是用於骨髓、血液、癌症及部分罕見疾病的治療,像是血癌、淋巴癌、重度海洋性貧血等等。用別人的造血幹細胞是異體移植,用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則是自體移植,醫師會根據不同的疾病狀況,建議不同的捐贈者來源。


而除了準備好,造血幹細胞外,移植前的前置動作、輸入、術後的照顧,還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是血癌的病童,在輸入造血幹細胞前,要先打比較強的化療藥物,把自己原本的造血幹細胞殺掉,約一週後,才會像輸血一樣,把新的造血幹細胞到身體裡,新的造血幹細胞會自動跑到骨髓裡。通常自體移植在二周,異體移植在四周會長起來。


異體移植後,前幾個月需要用藥控制排斥反應,有時會影響肝臟、腸道或皮膚。這段期間,醫療團隊會努力照顧、幫助身體慢慢恢復免疫平衡。


如果是自體移植,病童的免疫系統會像重新啟動一樣,需要重新接種疫苗,就像小寶寶一樣,一步步建立保護力。




QA時間:

Q:小朋友可以捐贈周邊血幹細胞嗎?

A:一般來說,非親屬的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者,需是18到55歲的健康成人。小朋友會捐贈周邊血幹細胞,通常是捐贈給家屬,像是捐給父母或兄弟姐妹,但由於小朋友的血管比較細,需用洗腎的導管抽血,因此捐贈時,通常會有一段時間需住在加護病房監測,並且通常體重要達到一定標準,血管才夠粗。





本文同步發表@國語日報科學版

  諮詢專家  

劉彥麟醫師

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腫瘤中心主任

專長:小兒血液學、兒童腫瘤、神經母細胞瘤


點選LINE連結,以行動加入「名醫一點通33教練健康網」社群!











本文作者


33教練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目前在《國語日報》科學版,寫〈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邁入第12年。

跟《早安健康》有〈醫聊零距離〉專欄合作,第1年。

合作洽談:e-mail:isaisa526@icloud.com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