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16

紀淑靜護理師:三年送走二位至親,即便是生命末期,透過醫病共享決策,也能預約善終

 

對義大醫院醫療品質副院長紀淑靜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對待至親生命末期時安寧療護的身體力行。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紀淑靜副院長,1979年護專畢業,同年進入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加護病房服務,歷經日本東海大學附設醫院受訓後,轉任神經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長。1988年成為南部第一位居家護理師,接著隨夫赴美深造,歸國後回到護理之家及長期照護的領域,並參與籌備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的創建,擔任護理部部長,目前是義大醫院醫療品質副院長,擁有長達38年的護理背景,也是目前義大醫院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重要推手。


我對紀副院長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對待至親的身體力行。


紀淑靜副院長說,「我在這三年中,送走了二位至親,親哥哥是晚期肺癌,發現時已經沒辦法開刀、要治癒有困難,主治醫師建議該做的治療,我們持續在做,沒有放棄任何的機會,哥哥也決定往生後要成為內視鏡教學的大體老師,他離開當天的早上還很開心,中午還能正常飲食,晚上安詳離世。


她的媽媽是晚期肝癌,明確表示不要插管,也簽署不要積極治療的同意書,一直在家裡接受居家的安寧療護,走之前生活品質很好。身上一條維生管路都沒有。我常覺得『人的一口氣,就在呼跟吸之間。一口氣沒有了,能夠平靜地離開,也是很大的福份。』所學的醫病共享決策,能夠用在家人身上,沒有讓至親因無效醫療多受折磨,自己覺得很心安。」

12/13/2016

翁妏謹醫師:扮鬼臉,其實是大腦在作怪?

大腦是人體指揮中心的總司令,但為什麼有些小朋友會不由自主的扮鬼臉、發出怪聲音?

其實,不見得是故意或是頑皮哦!


前頭部的額葉:是運動區,跟思維和人格特性,也有關係哦!

太陽穴兩邊的顳葉:跟長期記憶、 語言和聽覺有關。

靠近頭頂的頂葉:是知覺中樞,負責感受冷、熱、觸、痛等知覺。

後頭部的枕葉:是視覺中樞,跟視覺的傳導比較有關係。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質地像軟綿綿豆腐的大腦是一種很容易脆壞的組織,因此,在大腦的外部會有一層特別的腦脊髓液,環抱著大腦,給予大腦保護、潤滑及營養。而大腦的外形,就像兩個半球,表面有很有凹凹凸凸的皺褶跟溝槽,把大腦區隔出四葉。


 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翁妏謹醫師說,「大腦的不同區塊,有不同的功能,我們前頭部的額葉是運動區,太陽穴兩邊的顳葉負責長期記憶、靠近頭頂的頂葉是知覺中樞,可以感受冷、熱、觸、痛等知覺。而後頭部的枕葉,則是視覺中樞。舉例來說:可以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就跟顳葉功能特別好有關。大腦可以正常運作,除了每個區塊的功能,都要能夠正常發揮作用,而且還要能夠透過神經網絡好好連結,才能讓大腦不同的區塊,互相連繫合作。」

11/08/2016

郭錦龍醫師:大腦大哉問,越用越靈光!

受傷時,會什麼會痛?

睡覺時,會什麼還會繼續呼吸?

這都跟神經系統有關係呢!


文,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我們人體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的系統所構成,像血液跟心臟是屬於血液循環系統;鼻子、肺臟是呼吸系統;食道、胃、腸是消化系統。那各個系統之間,怎麼互相傳遞訊息,同心協力一起工作呢?這就有賴神經系統的努力了。


神經系統可以說是人體的指揮中心,我們人類能夠感覺到疼痛、呼吸、思考,都跟神經系統的運作有關。神經系統,大致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跟周邊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中央指揮中心,由腦部跟脊髓組成。腦跟脊髓以外的神經組織,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


位於頭骨裡的腦部,其實不只有小朋友常常聽到的大腦,還有小腦跟腦幹等等。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郭錦龍醫師說,「如果把人體的各個器官比擬成班上的學生,大腦就像是一個班級的老師,要負責教導同學們如何去思考和學習,了解並掌握每個小朋友的學習狀況。而小腦、腦幹,還有脊髓,就像是班上的各科小老師,各有各的專長,除了要協助老師處理班上的事務,把老師交待的事情傳達給同學們,同時也要幫忙把同學的困難轉達給老師知道。」

10/11/2016

孫維仁醫師:好痛哦!怎麼說清楚?

不管是跌倒擦破皮,還是吃到不乾淨食物,引起的肚子痛,為什麼身體常常會有這些疼痛的不舒服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好痛啊!」當小朋友打預防針、不小心受傷時,肯定會出現疼痛的感覺,有時候是微微的疼痛,有時候卻是痛到眼淚都忍不住流下來了。到底身體為什麼會疼痛?疼痛又有那些不同的種類呢?


臺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台大醫學院教授孫維仁醫師說,「疼痛,就像是我們身體裡面的警鈴或警報器,為的是告訴我們身體哪裡受傷了,哪邊正在發炎,提醒我們要多注意這些身體的異常狀態。而小朋友常見的疼痛,大致可分為皮肉痛、內臟痛二大類。」

9/13/2016

江惠綾醫師:忍不住想咬指甲、摳指甲,怎麼辦?

開學後,學校開始要做服儀檢查,但有的小朋友,根本不需要剪指甲,因為平常不知不覺就把指甲給咬得光禿禿了。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不是已經提醒過你,別再咬指甲、摳指甲了!你看指甲都被你啃光光,還坑坑疤疤醜死了!」其實,咬指甲、摳指甲是小朋友很常見的行為,有些學童還會陸陸續續持續好多年,在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的門診,偶爾也會有因此而被家長帶來就診的孩子。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說,「當小朋友出現咬指甲、摳指甲的行為時,爸爸媽媽除了擔心會傷害指甲的健康,影響手指的美觀外,也會很關心孩子是不是因為情緒太焦慮,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事實上,確實有些小朋友是因為剛到新的學校、新的班級和老師,或是因為家庭的因素,像換了新的照顧者,覺得緊張不安而出現這樣的行為。」

8/16/2016

廖怡華醫師:指甲長不好,怎麼辦?

 指甲的側甲溝,為什麼有時候會發炎?趾甲不小心踢到瘀血時,該怎麼辦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指甲從甲母長出來以後,雖然跟頭髮一樣會逐漸分化成死的細胞。但不代表指甲不會生病。


台大皮膚科廖怡華醫師說,「小朋友常見的指甲傷害,有咬指甲引起來的指甲脫屑變形。倘若口水裡的細菌跑進側甲溝裡,則有可能會造成甲溝炎。有些小朋友喜歡去摳近甲溝的甲皮,有時也會傷害到甲母,而影響到指甲的生長,讓指甲變得凹凹凸凸不平整。」除了請爸爸媽媽帶你去看皮膚科醫師外,也要試著改掉咬指甲、摳指甲的習慣。

8/02/2016

廖怡華醫師:硬硬的指甲是骨頭嗎?

喜歡玩烏克麗麗跟積木的小朋友,指甲如果剪得太短,常會發現彈琴、拆積木會有一點不舒服,為什麼會這樣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喀擦喀擦」小朋友在剪指甲時,有沒有想過硬硬的指甲,到底是什麼樣的成份?又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台大皮膚科廖怡華醫師說,「指甲可以保護手指頭,也對手指的精細動作有些幫忙。」像剛剪完指甲時,如果指甲又剪得比較短,常會發現要把很小的積木拆開來就會出現一些困難,等到過幾天指甲長得長一點,動作就會靈活很多。

7/19/2016

鄭朝謚治療師:寫字漂亮跟手的肌肉有關嗎?

字常是寫得歪歪扭扭,暑假功課總是沒寫多少就覺得手好痠,這跟手的肌肉有什麼關係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現在放暑假,小朋友常常會有許多活動,像是玩積木、畫畫、打球等等,有時也會有一些暑假的日記跟功課要完成,這些都跟手的肌肉運用有關係呢!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鄭朝謚老師說,「手的肌肉,大致可分為掌內肌群跟掌外肌群。掌內肌群就位在手掌裡面,屬於比較小塊的肌肉群。掌外肌群則是指手掌以外,在前臂比較大塊的肌肉群,可以穩定手腕,做比較出力的動作。掌內肌群跟掌外肌群合作無間,動作才會協調。而我們寫字時,需要用掌內肌群做出比較精細的手指動作。」

7/05/2016

鄭朝謚治療師:趴睡剛睡醒,為什麼常會手麻?

把頭枕在手上,趴在桌面午睡,剛醒來時,有時候會覺得手會麻麻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打球、畫畫、玩拼圖、撿硬幣、拿餐具,我們人類的手,可以做很多很精細的動作,負責支配手掌跟手指肌肉做出動作的,就是神經。而把頭枕在手背上午睡,有時手跟手臂會覺得麻麻的,也跟手的神經有關係哦!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鄭朝謚說,「負責支配手部的神經,主要有三條,分別是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這三條神經,都具有動作跟感覺的功能。」

6/07/2016

魏玫玉醫師:打球手指「吃蘿蔔乾」,該怎麼辦?



「哎喲!手指吃蘿蔔乾了!」小朋友打籃球、排球、躲避球時,常為了搶球、接球,不小心折到手指頭,如果手指伸不直,要趕緊就醫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不管是寫功能、畫畫、玩積木或是吃東西,常運用到許多握、捏、抓的手部精細動作。我們人類的手部的骨骼,大致可分為三大部份,指骨、掌骨及腕骨。指骨有十四塊、掌骨有五塊、腕骨則有八塊,共有二十七塊骨骼。

Hand Carpal bones(圖中標示紫色的腕骨有8塊) Metacarpals(標示黃色的掌骨有5塊) Phalanges(其餘為指骨,共有14塊)

小朋友可以動手摸摸看自己的手指頭,就會發現大姆指有二塊指骨,其餘手指頭,則各有三塊指骨。指骨跟指骨間會有關節相連,並有韌帶、肌腱等軟組織,幫助我們可以做出各種動作。而在小兒復健科,最常看到的手部傷害是「手指吃蘿蔔乾。」

5/17/2016

王廷明醫師:負責長高、長壯的生長板,大不同?

小朋友會長高、長壯跟位於骨骼頂端的生長板,不斷的增生有關,先會長出軟骨,新生出來的軟骨再鈣化形成硬骨,骨骼就會變長變寬了。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從出生到長大,骨骼會不斷的發育而長高、長壯,常常因此需要買新的衣服跟鞋子。


不知道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腳丫子,長得好像特別快,常常是個子沒有爸爸媽媽那麼高,但腳丫子很快就會追上爸爸媽媽的大小,這是因為腳丫子的生長板是人類骨骼中最快癒合的位置,一旦生長板癒合,骨骼就會定形,不再變長、變寬。有許多小朋友的腳丫子很快就跟成人一樣大了呢!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指出,「我們全身骨骼生長板癒合的時間,都不一樣,像腳丫子是最快癒合的。而骨骼生長板最晚癒合的部位,通常是肩膀的鎖骨,男生大約會長到二十歲左右,才癒合。」

5/03/2016

王廷明醫師:X型腿、O型腿是天生的嗎?

小朋友你喜歡照鏡子嗎?當你站在鏡子前面時,可曾注意過自己雙腳的直不直?當你膝蓋併攏時,腿踝可以併攏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知道嗎?大部份的小嬰兒,都是天生的O型腿。當腳踝跟腳踝碰在一起時,膝蓋卻不能碰在一起,雙腿會呈現英文字的「O」型。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這是因為大部份的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雙腿交叉在子宮裡面,所以,新生兒大部份都是O腿,而且會一會持續到開始走路,都是O型腿呢!直到二歲時,雙腿才會逐漸變直,但是二到四歲時,又有可能會有一點點的X型腿。站起來時,如果膝蓋碰在一起,腳踝就無法碰在一起,雙腿像是英文字的『X』。必須等到上小學,大約是五到六歲時,雙腿又會再度變直。這時候,大腿股骨、膝蓋、腳踝的中心線會呈現一直線。外表看起來會是筆直的雙腿。」

4/20/2016

王廷明醫師:小兒骨科醫師的神奇小夾子,給孩子筆直雙腿!

兩個神奇小夾子換來筆直的雙腿〈王廷明醫師提供〉
左圖:矯正前,11歲女童,大腿內側的生長板過度發育,導致雙腳X型腿
中圖:矯正中,在大腿內側的生長板,夾上兩個小夾子,矯正過度發育的生長板
右圖:矯正後,經過8個月的生長板導引,恢復筆直的雙腳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醫師、醫師,孩子這條腿摔斷,會不會以後長不長了?」

「明明胃口也不錯,吃得也不比別的孩子少,怎麼個子就是比同學小,要吃什麼才能轉骨?」

一談到家中寶貝的生長發育,無論是意外骨折或是孩子長高的速度,都是家長相當關心的話題。而專長看兒童骨骼發育的小兒骨科醫師,在門診時,不只要有愛心去面對因疼痛而哭鬧不休的孩子,更得有耐心安撫家長的不安焦躁情緒。

更重要的是「孩子,並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孩子,骨骼的生長板,還沒有完全癒合,還有持續長高發育的潛力。家長的細心與關愛,以及小兒骨科醫師的正確診斷及適當治療,有機會讓孩子健康成長,甚至脫胎換骨。

周岳廷體循師:向上帝借時間,隱身在葉克膜背後的無名英雄




文:黃秀美 


你一定聽過葉克膜,也可能知道葉克膜是生命垂危時,最後一條救命繩。

事實上,不只是流感重症併發呼吸衰竭會動用到葉克膜續命,就連13年前的SARS風暴、去年的八仙塵爆,還有腸病毒重症,甚至是開心手術後,都會出動葉克膜來輔助心肺功能。目前台灣有77家醫院,配備有葉克膜設備。

而與心臟外科、心臟內科醫師並肩作戰,負責操作管理葉克膜的專業技術人員,就是體外循環師(又稱體循師)。猜猜看每年平均要執行60007000的開心手術,以及,1400多例的葉克膜,全台共有幾位執業中的體外循環師?答案是「176位」。

體外循環師,到底在開心手術中,扮演什麼角色?比如說:手術中,若是要更換心臟的瓣膜,就得讓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的心肺功能先暫時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師來操作人工心肺機,把人體含有二氧化碳的缺氧血,暫時引流到體外的開放式儲血槽,經過人工心臟、心工肺臟,排除二氧化碳,並給予氧氣,將缺氧血氧合後,把含氧氣的新鮮血液再送回體內,讓心臟外科醫師得以爭取時間,動刀更換新的瓣膜。

不管手術進行多久,體外循環師都得寸步不離,時時刻刻守在人工心肺機旁,不能出任何差錯。

4/19/2016

郭建忠醫師:低足弓、高足弓,你是那一種腳丫丫呢?


小小的腳丫,讓我們可以爬高爬低、跑來跑去,

你可曾經注意過自己的足弓是那一種呢?

其實,足弓大致可分為三種哦!


高足弓(high arch)、正常足弓(normal arch)、低足弓(flat foot),踩出來的腳印,都不一樣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腳丫丫在我們站立時,要承擔全身的體重。當走路、上下樓梯、跑步時,都是足部先著地,更會形成比體重更大的反作用力,為了避免腳丫子受傷,雙腳踩在地上時,足弓會往下壓,用來緩衝、吸收震動的能量,也就是說足弓有天然避震器的功能。

而且不同高度的足弓,避震的效果也不相同,也會形成不一樣的腳印。舉例來說,如果你去沙灘玩,仔細觀察每個人光腳踩出來的腳印,就會發現每個人的腳印,可能都不太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骨科郭建忠醫師說,「足弓是由骨骼、肌肉跟肌腱形成,大致可區分為正常足弓、低足弓、高足弓三種。正常足弓在踩在地面上時,會形成一個像弓被拉開時的自然弧度,彈性最好。低足弓又稱扁平足,站立時,足弓會直接貼在地面上,幾乎沒有縫隙,彈性稍微差一點,如果走路走太久、跑步跑太多,就會覺得腳丫中間內側的足弓部份會覺得不太舒服。一般來說,就算有低足弓,運動會要跑短跑,也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是長距離的馬拉松比賽,有可能會覺得比較吃力些。」

4/05/2016

王廷明醫師:肋骨、肋骨,到底有幾對?

我們呼吸的時候,包圍肺臟的肋骨、肋骨軟骨會隨著肺臟的活動,上下左右起伏,為什麼會這樣呢?

人體的十二節胸椎,連接著十二對肋骨,形成像筒狀的彈性結構,肋骨跟肋骨之間有五層的肋間肌。


第一到第十對肋骨,以肋軟骨跟正中胸骨連在一起。目的是保護心臟、肺臟等重要內臟。在吸氣時,肋骨、肋骨軟骨,也會往上下左右擴張,增加肺活量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最近有好多小朋友得到流行性感冒,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有些甚至會引起肺臟發炎、心臟肌肉發炎。由於春天的氣候變化很大,小朋友還是要多注意勤洗手跟身體的保暖哦!


掌管呼吸的肺臟,跟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臟,都位於人體的胸腔內。這些重要器官的外圍,當然需要層層的防護罩,提供保護。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胸椎是具有活動度、延展性的脊椎骨,共有十二節,連接著十二對的肋骨,以肋骨軟骨與正中胸骨一起形成我們的胸廓,肋骨跟肋骨之間,還有五層的肋間肌,可保護胸腔內的肺臟、心臟,也能維持身體軀幹的功能。」

3/31/2016

江仰仁醫師:腎情以待,談腎臟移植的展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新增)美國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017年09月14日的IG,提及她因紅斑性狼瘡傷及腎臟,最近剛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

大家知道嗎?換腎是把新的腎臟移入,但舊的腎臟會繼續保留喔!

捐贈的新腎〈Donor kidney〉會放在原本舊腎臟〈Kidney〉的下方,比較靠近膀胱〈Bladder〉。

在正常的情況下,接受腎臟移植後,會有三顆腎臟。而為了防止移植的新腎被排斥,必須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這是一個不能中斷的長期抗戰。


I’m very aware some of my fans had noticed I was laying low for part of the summer and questioning why I wasn’t promoting my new music, which I was extremely proud of. So I found out I needed to get a kidney transplant due to my Lupus and was recovering. It was what I needed to do for my overall health. I honestly look forward to sharing with you, soon my journey through these past several months as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do with you. Until then I want to publicly thank my family and incredible team of doctors for everything they have done for me prior to and post-surgery. And finally, there aren’t words to describe how I can possibly thank my beautiful friend Francia Raisa. She gave me the ultimate gift and sacrifice by donating her kidney to me. I am incredibly blessed. I love you so much sis. Lupus continues to be very misunderstood but progress is being made.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Lupus please go to the Lupus Research Alliance website: www.lupusresearch.org/ -by grace through faith
Selena Gomez(@selenagomez)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3/22/2016

劉士嘉醫師:腳的骨頭,也會轉轉轉嗎?

平常走路時,小朋友有沒有注意過自己是腳尖向內的內八字、腳尖向外的外八字,還是腳尖平行向前呢?這或許跟大腿或小腿長骨的扭轉有關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的國小學童,每學期都會做健康檢查,也會量身高、體重。每年都會長高好幾公分的小朋友,會不會很關心自己的骨骼長得好不好、腿直不直呢?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骨科劉士嘉醫師說,「骨骼要長得好,比較重要的主要因素是正常均衡的飲食、足夠的睡眠、足夠的運動、加上有好身高好基因的父母、沒有不良嗜好。」

3/08/2016

魏玫玉醫師:QQ的椎間盤是脊椎避震器哦!

一個疊著一個的脊椎骨,為什麼椎骨跟椎骨不會撞來撞去、互相磨擦?

這是因為椎骨跟椎骨之間有QQ的椎間盤,可以當緩衝,保護脊椎不受傷。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我們人體的脊椎,像是疊起來的積木,不管是靠近頭部的頸椎,還是靠近屁股的腰椎,只要姿勢不好,就會讓人體的脊椎像疊不好的積木歪歪扭扭。以小小低頭族為例,除了我們之前提過會增加頸椎的受力外,對其他的脊椎或是身心健康,還會有什麼影響呢?


臺安醫院雙十分院復健科主任魏玫玉醫師說,「我們在使用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電腦時,雙手一定是往前伸,自然而然會讓胸椎往前彎,造成駝背的不良姿勢。有些小朋友會綣在沙發或攤在軟軟的床上用這些3C的商品,雖然感覺比較輕鬆愜意,但也會讓腰椎無法維持正常的角度。時常窩著不動,肌肉越來越沒有力量,整天像一攤爛泥,也會有無法久站、體力不佳的『弱肌』現象。」

3/05/2016

林嘉祥醫師、黃健中醫師、周韋翰醫師:運用多種藥物、多種給藥路徑的「多模止痛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許多患者因為各式各樣的疼痛而苦,不論是下背痛、術後疼痛或者如八仙塵爆燒燙傷之疼痛,往往都讓患者苦不堪言,甚至痛不欲生,如何幫助患者有效止痛是一項醫界的重要課題之一。


台灣疼痛醫學會在本周末的年會中,將分享雞尾酒式的多模止痛療法治療成果,即運用多種藥物、多種給藥路徑,以其不同的作用機轉為病患止痛,並減少藥物副作用。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表示,「急慢性的頑固疼痛,單一使用強效嗎啡,止痛效果有限,劑量高時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食欲不好、皮膚癢的副作用。」


雞尾酒式多模止痛法(Multi Model Pain Management)的重點是早期介入疼痛的治療,並採用多種藥物、多種給藥路徑;不單單使用典型的止痛藥,許多乍看之下與止痛無關的抗憂鬱劑、抗痙攣等藥物,都可利用其不同的機轉,不只從中樞神經傳遞路徑阻斷、抑制疼痛訊號,讓止痛效果更好,也可以避免單一藥物劑量過高,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林嘉祥醫師比喻,「換言之就是一看到小火苗,就及早用各種方法,先把火撲滅,而不是等到大火燎原,燒到面目全非,才急急忙忙提水救火。」

2/16/2016

久咳不癒:家人這次中了黴漿菌肺炎

確診是罹患黴漿菌肺炎,今天領回新一代紅黴菌,再服用三天
文,黃秀美 

剛開學第二天,今天下午請假帶家人去看兒童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看了他年前拍的胸腔X光說是「很典型的黴漿菌肺炎」。

我昨天寫稿時,才寫到的肺炎之一。

其實,年前採訪另一位中部的胸腔內科醫師時,他提到「黴漿菌肺炎是一個有機會自己好的肺炎,要走到重症的機會比較少,但有時候病菌殘留在呼吸道,清除的時間比較慢,就會出現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的慢性咳嗽,可以服用一點低劑量的紅黴素來加速病菌的清除。」就有小小的擔心,沒想到真的就是黴漿菌在做怪……。

家人這次的慢性咳嗽,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大概拖了半年之久,完全沒有出現發燒症狀。偶有清痰聲,但沒有頻繁到令人困擾,沒想到居然是得了肺炎。

寒假期間,家人正好做了手術後五年的睡眠追蹤檢查,也吹了最單純的肺功能,報告都是正常。剛躺下、半夜、凌晨,並沒有咳得特別厲害,這一點也不太像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或氣喘。

可斷不了根的慢性咳嗽,又找不出原因,實在很困擾我。

於是在兒童耳鼻喉科醫師的建議下,安排了胸腔的X光檢查,並直接轉診到兒童胸腔內科看報告。同時,先吃一輪新一代的紅黴素(他應該也懷疑到黴漿菌肺炎的可能性)。

兒童胸腔內科呂立醫師說,黴漿菌肺炎在這麼大的孩子身上,大多是乾咳,痰也不會太多,不見得會發燒,肺功能有時候會是正常的。服用紅黴素是適當的治療,但因為孩子咳嗽的時間,已經拖得比較久。吃完第一輪紅黴素又過了二週後的今天,聽診還是有輕微的痰聲,再吃一輪的紅黴素療程,把病菌清得比較徹底會保險些。

終於,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也讓我放下心中大石。

既然,已經特地請假看診,也就一起請教了兒童胸腔內科醫師,孩子小時候只有打過七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這次肺炎好了,需要再補打一劑有包括19A血清型的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嗎?

他說,他臨床上的確最怕孩子得到19A。如果只打過七價,是可以再追加一劑十三價。但要等到吃完紅黴素療程後的ㄧ個月,確定肺炎完全好了,才是比較恰當的施打時機。


  延展閱讀   

感冒後,咳不停、咳到吐,怎麼辦?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







李立榕醫師:小小低頭族,頸椎壓力大!

脖子裡的頸椎,是讓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低頭、後仰、轉動脖子的重要構造,也有支持頭部重量的功能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你知道嗎?大多數哺乳類動物的頸椎,都是七節。所以,不管是有著長長脖子的長頸鹿,還是我們人類的脖子,頸椎的數量,都剛好是七節。成年的長頸鹿,每節頸椎可長達30公分,而人類的每節頸椎,大約只有2公分左右。


人類的頸椎跟腰椎一樣活動度大,可以做出許多前彎、後仰跟轉動的動作。而脖子上方的頭部,也靠頸椎來支撐。當我們低著頭,彎著脖子、縮著肩膀玩手機、打電動、滑平板電腦時,頸椎會往前彎,重心往前移動,脖子必須增加很多力量,才能夠支撐住頭部的重量。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李立榕說,「小朋友因為肌肉跟韌帶比較健康有彈性,所以,不像大人當低頭族時,很容易就會出現肩頸僵硬的困擾。也因為這個原因常常會有過度沈迷使用這些3C產品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因為被限制使用時間而出現暴怒的情緒。我們希望小朋友可以善用這些電子產品,增加自己的知識。但在使用時間上,還是要有所節制,也要注意良好的姿勢,宜保持螢幕在眼睛的水平線下二十度是讓脖子最舒服、輕鬆的姿勢。」

2/04/2016

郭錦龍醫師:嗡嗡嗡、嘶嘶嘶、咻咻咻、唧唧唧,一輩子不會好又關不掉的耳鳴,能用「聲音治療」來減輕耳邊噪音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環境裡的噪音,可以關掉或是離開現場,

但如果是自己的耳朵,日日夜夜叫不停的雜音,那該怎麼辦?

耳鳴真的一輩子沒有機會好?什麼樣的耳鳴要立即就醫?


嗡嗡嗡、嘶嘶嘶、咻咻咻、唧唧唧,窸窸窣窣不絕於耳的雜音,持續在耳邊迴盪,連睡覺時,都無法安歇。一想到「耳鳴一輩子不會好,只能學著和平共處。」心情又更加鬱卒。


耳鳴不是病,而是一種大腦的生理現象,甚至可能是救命的警訊。只要診斷正確,耳鳴是有可能根除的。國外長期追蹤的大型研究顯示,耳鳴患者在追蹤五年後,約有二成的人耳鳴會完全消失,三到五成的人耳鳴也會改善,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困擾到需要治療。本期由專攻耳神經科學的郭錦龍醫師,分享正視耳鳴的關鍵養生之道。

2/03/2016

黃秀美:終於擁有一次美好的告別


我所撰寫的《商業周刊》〈名醫談養生〉專欄,本周完成告別作的刊登。 


文,黃秀美

我所撰寫的《商業周刊》〈名醫談養生〉專欄,本周完成告別作的刊登。這是我第一次與媒體結束合作,雖然心中超級捨不得,很想很想再多寫一點,卻不會覺得很想哭。

對我來說,沒有慌慌張張的突然謝幕,終於不再是最後一個被告知的人,能夠在有充份心理準備下,開開心心好好跟一個心愛的專欄告別,是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從2000年7月3日第一天進入媒體業,在《明日報》的生活組,寫健康新聞開始,我記得一次次突然的告別,像是2001年2月19日還在正常採訪、寫稿的《明日報》,傍晚就被電話通知隔天早上有緊急會議,務必進報社,2001年2月21日《明日報》正式刊停。我還記得前一天詹先生在宣佈這消息時,有位男性的同仁大喊,「怎麼會這樣?我還有獨家沒發耶!」原本已降至冰點的沈重氣氛,就因為這二句話,頓時爆笑出來。

2001年5月31日創刊的《台灣壹週刊》是我第二份媒體工作,2007年2月27日出門採訪後,再度被電話通知傍晚一定要進報社。然後,又成為2007年2月28日被抖落的25位員工的分子,我本人又是最後一個,才知道這消息的人。為什麼跟新聞媒體的緣份,總是如此匆匆錯過?

2009年8 月28日第一次幫《商業周刊》寫稿。2010年1月18日開始共同參與撰寫〈名醫問診〉專欄,直到2013年1月21日的〈名醫談養生〉專欄,獨立撰寫一個能自由發揮的健康專欄。

一開始完全沒有料到撰寫〈名醫〉系列專欄的時間跟成就感,會超過我在《台灣壹週刊》上班的時間,也比我人生待過的任何一個企業更久,延續到2016年2月4日為止,已經整整滿六年,累積了超過三百篇的專訪,超過六十萬字的內容。

從這個專欄的寫作中,我得到太多的成長跟滿足了,實在很感謝這六年多來幫助過我的每一位,感激不盡,後會有期!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







2/02/2016

張璽醫師:脊椎,不只有骨頭,還有神經呢!

千萬別誤以為脊椎,只有硬硬的骨骼哦!

在一節一節脊椎骨裡,還有脊髓跟脊神經會通過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脊椎裡的脊髓是往上把訊息傳遞回大腦,並把大腦的指令往下傳遞的重要通道。連接在脊髓上的三十一對脊神經,掌管頸部以下的運動系統跟感覺系統,不管是寫字、打球、走路,這些要用到手腳的事情,都要仰賴脊髓、脊神經的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璽醫師說,「脊髓常會跟大腦作雙向溝通,但有些生命攸關的反應,不見得會經過大腦,而是由脊髓直接下達指令,像是手碰到很燙的東西,會立刻縮回來,就屬於不經大腦思考的脊髓反射動作。」

1/28/2016

劉漢南醫師:癢到醒的蕁麻疹,該怎麼面對,才能減少發作?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沒吃什麼,皮膚依然搔癢難忍,

壓力大、睡不好會發作更厲害的蕁麻疹是個惱人的皮膚困擾,

這些反覆紅、腫、癢的膨疹,該怎麼面對,才能減少發作?


發作起來又紅又腫又癢的蕁麻疹是皮膚真皮層中的巨大細胞活化,釋出組織胺等等發炎物質,使得皮膚出現血管擴張的紅色膨疹、組織液滲出變多的水腫,以及難忍的搔癢。急性的蕁麻疹一般有跡可循,常見的是吃到蝦、蟹等帶殼海鮮,尤其是不新鮮的海鮮,常會釋放大量的組織胺,易引起皮膚奇癢無比的紅腫膨疹。


但突然發作且症狀反反覆覆超六週的慢性蕁麻疹,通常沒有明確的病誘因或病因,即使戒吃了許多有可能致敏的食物,仍然來無影去無蹤,情緒壓力大時,發作機會更頻繁,讓人無所適從,備受困擾。本期由專精皮膚診斷的劉漢南醫師,分享減少蕁麻疹不定時發作的養生之道。

1/21/2016

王淳慧心理師:記憶力越來越差,如何從生活中,維持好記性?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明明很面熟,卻一時想不出對方的名字,

重要的事情,沒有立刻寫進行事曆裡,就容易遺忘,

到底記憶力越來越差該怎麼辦?如何從生活中,維持好記性?


昨天忘了帶錢包,今天遍尋不到隨身的鑰匙,原本只想煮個開水沖咖啡,一接起電話又給忘記了,家裡的廚房差點鬧火災。有時候,居然連每天要吃的血壓藥有沒有吃,都不是太確定。

越是忙碌,越容易掉東掉西而耽誤重要的事物,怎麼會記性變得這麼差,難道會是失智症的前兆?本期由精通記憶力訓練的王淳慧臨床心理師,分享從生活經驗中,增加記憶力的技巧。

1/19/2016

曾頌惠醫師:脊椎彎彎怎麼辦?

小朋友的身體可以做出前彎、後仰的動作,跟人體的脊椎很有關係。老是左右肩膀一高一低,腰部的曲線傾斜,有可能是脊椎側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平常會注意自己的姿勢嗎?爸爸媽媽是不是常常會提醒你,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平常要適度運動,不要老是攤在沙發或趴在床上玩電動玩具、滑手機跟平板電腦呢?

其實,這不只是對眼睛保健很重要,跟脊椎的健康,也有關係呢!

從脖子到屁股有一節一節的脊椎骨,從身體的正後方看,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會呈一直線。但有的小朋友的脊椎骨會呈S型曲線,有脊椎側彎的情況,通常也找不到脊椎側彎的原因。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曾頌惠醫師說,「脊椎骨,需要有好的背部肌肉跟腹部肌肉力量,才能夠維持穩定。統計上,約有10%人口有脊椎側彎,相當於每10個人,就有1個人有程度不同的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比較明顯的小朋友,在站著照鏡子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肩膀一邊高一邊低。

1/14/2016

黃建達醫師:霾害圍繞,如何抗空污?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即使今年的冬天氣溫偏高,不若往年寒冷, 

但台灣地區的霾害,仍不時讓空氣品質下降,

到底在空污環境下,如何做好胸腔的日常保健呢?


肺臟有如一塊溼的海棉,共有左上葉、左下葉,以及右上葉、右中葉、右下葉等五葉肺片。在肺臟進行的肺循環是把從右心室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經由肺動脈運送到肺臟,在肺泡作二氧化碳、氧氣的氣體交換,再把含氧血,經由肺靜脈,送到左心房、左心室。


一旦空氣裡的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過高,被吸入肺臟中,首先就會對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造成直接的刺激。尤其是有敏感體質的民眾,更會出現喉嚨癢、咳嗽的不適症狀。有些有潛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甚至會覺得中氣不足,沒辦法像平常一樣,一口氣把話講完。本週由專攻胸腔及呼吸道疾病的黃建達醫師,分享胸腔日常保健的要訣。

1/07/2016

李青蓉營養師:怎麼少吃鹽份又能吃出美味,不增加健康負擔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天冷時,食欲旺盛,卻也是血壓最難控制的季節,

到底冬天裡,有那些人氣美食的鹽份較高,易影響血壓?

怎麼少吃鹽份又能吃出美味,不增加健康負擔?


食物中的鹽份,化學成份是氯化鈉,也是人體鈉離子的主要來源。位於細胞外的鈉離子與位於細胞內的鉀離子,都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的必要電解質。當鹽份攝取過多又無法順利排除時,會使細胞外的體液蓄積,導致水腫。同時,體液過多,也會讓血壓上升,增加心腎負擔。


舉例來說:若是心衰竭、心臟無力,容易肺水腫、腳水腫的患者,就得注意飲食中鹽份的攝取量。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限鹽,並不是完全不吃鹽。因為,當鈉離子過低時,也會造成低血鈉,反而會有噁心、嘔吐、意識昏迷的致命危機。本週由專攻營養治療的李青蓉營養師,分享從飲食中適度攝取鹽份的美味養生要訣。

1/05/2016

張嘉獻醫師:為什麼小朋友比大人容易骨折?


骨骼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我們四肢的骨骼,大多是由像竹竿的長骨組成,但有時候碰撞、跌倒,還是會不小心骨折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的骨骼比大人的骨骼細小又有彈性,但是你知道嗎?就因為小朋友的骨骼,並不像大人那麼強壯,所以,受到同樣的外力時,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受傷。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醫師說,「根據統計有一半的小朋友,在十五歲前,曾經發生骨折的意外。」也就是說二個小朋友中,就有一個小朋友曾經在童年時有骨骼斷裂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