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5

林仁德醫師:愛吃不含碘的進口鹽,也要注意甲狀腺的隱形危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

少數的甲狀腺結節可能是甲狀腺癌,

在甲狀腺癌擠進十大癌症之列時,有甲狀腺結節該怎麼辦?


位於喉結下方、氣管兩側,外形有如盾牌的兩葉甲狀腺(Thyroid gland),每葉長約四公分、厚約二公分、厚度約一.五公分到兩公分,重量約僅二十公克左右,卻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主要負責製造甲狀腺荷爾蒙,可作用在全身的器官,作用有如汽車的機油或是燃燒用的柴火,可調節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跟正常運作。


當甲狀腺荷爾蒙過多,代謝太快時,就容易因甲狀腺亢進,而有體重降低、手抖、心悸等不適。甲狀腺荷爾蒙過少時會代謝太慢,因甲狀腺低下,導致體重增加、水腫、精神不振、記憶力差、怕冷、便秘。


正常的甲狀腺,在吞嚥時,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但若甲狀腺有腫大或結節時,有時可以看到異常的移動或突起。統計上,每十位民眾,就有一位有甲狀腺腫大的現象。甲狀腺結節的比例,則約在四%左右。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甲狀腺結節的困擾。甲狀腺結節的患者中,約有五%是甲狀腺癌,包括甲狀腺的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等等。


到底甲狀腺結節跟吃太多海帶,有沒有關係?那一類的甲狀腺結節,要擔心是癌症?本週由專精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診療的林仁德醫師,分享維護甲狀腺健康的日常養生之道。

4/28/2015

錢大維醫師:常常忍著不大便,會怎樣?

很想大便時,忍著不去大便,會讓大便變得很乾,有時候還會拉肚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直腸的糞便量增加時,會產生便意,讓人想要趕快上廁所,這是因為越積越多的糞便,在直腸內刺激了直腸的神經,也使內括約肌開始放鬆。當環境許可時(例如:坐在馬桶上),我們就可以放鬆外括約肌,再加上直腸的蠕動,直腸裡的大便,可順利被排放出來。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肛門是控制大便排洩的開關,主要由內括約肌、外括約肌構成,當有便意又不方便馬上去大便時,為什麼可以忍住,晚點再大便,跟外括約肌的作用很有關係。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醫師說,「外括約肌是隨意肌,可以受意識控制,可暫時先憋住,晚點再大便,但有時候腹瀉、拉肚子時,腸子絞痛、蠕動得太厲害,直腸內的壓力大於外括約肌時,就有可能忍不住大出來了。」

4/22/2015

邱宗傑醫師:那一類的淋巴結腫大,要特別小心?

人體的淋巴系統,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當身上有淋巴結腫大時,代表有感染發炎或是腫瘤,

到底那一類的淋巴結腫大,要特別小心?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耳前、耳後、頸部,以及鎖骨上窩腋下、鼠蹊部的淋巴結,可在洗澡時,用手指的指尖,輕輕按壓檢查。

4/16/2015

譚健民醫師:「油包肝」的脂肪肝,也可能會肝纖維化、肝硬化又有夠難纏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肝臟疾病,

不只是中年人會有脂肪肝,現在連BMI超標的小學生,都有此困擾,

到底脂肪肝需不需要定期檢查?該如何養生才能擺脫脂肪肝?


俗稱「油包肝」的脂肪肝,難道是肝臟的外層被厚厚的脂肪層包裹起來?這是蠻常見卻錯誤的想像。


事實上,脂肪肝是肝細胞被脂質佔據,出現脂肪空泡。而這些油脂,是以脂質中的三酸甘油脂為主。肝臟脂肪含量三○%以下是輕度,三○到五○%是中度,五○%以上是重度脂肪肝。


過去,曾認為脂肪肝是良性的疾病,不用特別在意。但即便有八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肝發炎指數是正常的,但脂肪會氧化,一旦造成肝臟的傷害,導致脂肪性肝炎,仍有機會導致肝的纖維化、肝硬化,在腹部超音波影像上,原本細緻而均勻的肝臟質地會變得比較粗糙、表面不規則、凹凸不平、體積縮小,同時讓脾臟充血,出現脾臟腫大的異常變化。


而中度以上的脂肪肝,目前在臨床的活體肝臟移植治療上,因屬病態性的肝臟,移植後的失敗率較高,也已被排除活體肝臟移植的資格。


到底罹患脂肪肝,該怎麼辦?為什麼有脂肪肝,必需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本週由專精脂肪肝診治的譚健民醫師,分享「肝包油」的關鍵養生之道。

4/14/2015

陳安琪醫師:便便常常賴在肚子裡,怎麼辦?

吃到肚子裡的食物,經過小腸絨毛吸收養份後,剩下的食物殘渣該怎麼辦?當然是交棒給大腸,形成糞便,但為什麼大便,常常賴在肚子裡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經過人體消化道的長長旅行,食物的殘渣會被運送到大腸,形成大便。所以,大腸可以說是大便的集中營。


大腸可分為盲腸、結腸跟直腸。食物殘渣,剛剛從小腸送到大腸時,水份還很多,糞便的形狀,還很鬆散,體積也比較大,比較多。所以,大腸剛開始的盲腸是大腸裡管徑最粗大的一段,目的就是為了能容納多而鬆散的食物殘渣。


結腸在我們的肚子裡,形狀有點像是注音符號中的「ㄇ」,從右下腹往右上腹,這一段是往上爬升,所以叫「升結腸」,從右上腹到左上腹,是橫著走,就是「橫結腸」,而從左上腹到左下腹這一段是往下走,當然就叫「降結腸」了,最後還有一段像「乙」字的結腸,被稱作是乙狀結腸。


隨著大腸裡的盲腸、結腸,把食物殘渣裡的水份及電解質吸收後,糞便也會逐漸成形,變得比較乾、比較結實,再送進直腸貯存,累積到一定的份量,我們就會感覺到便意,想要大便。


但為什麼現在有小朋友會有「便秘」的困擾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腸胃科主任陳安琪醫師表示,「兒童腸胃科門診中,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是因為便秘來看診,百分之十的小朋友是因為大腸的結構有異常,但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小朋友是多重因素引起。」

4/13/2015

牙齒矯正後,好好戴維持器,為何這麼難?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最近發現身邊,在學生時代曾作過牙齒矯正的朋友,不約而同作起了二度矯正,問起來要不是因為牙齒矯正後,沒有好好戴維持器,就是矯正完成後,又長了智齒或是睡覺時,會不自覺的磨牙,把原本已經排好的齒列推歪,使得牙齒又走位,只好再度作起牙齒矯正。


而成人期,再作牙齒矯正,有好有壞。好處是比較能夠下定決心,好好潔牙,比較不會因為潔牙作得不徹底,蛀牙蛀得太厲害,而讓矯正治療被迫中斷。

4/09/2015

林帛賢醫師:簽下DNR,如何讓內心黑洞,有機會逐漸復原的3要訣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當親友的健康,已屬可以治,但已無治癒可能或機會極微時,

怎麼減少彼此的痛苦,把握共處的時光,不要留下遺憾?

與摯愛告別,該怎麼面對內心被掏開的空洞?


面對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從小到大,我們並沒有被教育過,該如何堅強走過艱辛難熬的陪病過程,以及,怎麼去面對失去親人的沈痛悲傷。


就算是歷經加護病房外的漫長守候,幾度收到病危通知單,對於該不該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DNR)?簽下DNR,會不會讓重病的家人,因此放棄求生的意志,更早離世?始終是難以跨越的難題。


簽下DNR,代表的是在生命無法捥回的臨終時刻,不施行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摩、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人工呼吸等等救治行為,目的是避免以人工維生醫療,拖延死亡前的痛苦。出發點是希望心愛的家人,不要在瀕死,失去意識的過程中,肉體因持續急救措施,承受相當程度的痛苦與傷害,能夠以比較有尊嚴的方式告別人世,較有機會善終。同時也避免急救失敗後,慘不忍睹的遺容,對家屬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在患者很有戰鬪力,還想再奮力一搏時,冒然直接詢問「是否要簽署DNR?」的確不適合,但若等到患者的狀況不佳,已陷入昏迷,再要六神無主的家屬,馬上作決定,更是極度的殘忍。


當病情逐漸進入晚期,但還沒有到完全絕望時,該如何及時把握時光,不要帶著遺撼、悔恨離世?失去摯愛,周遭親友逐漸回到日常生活後,該如何面對自己內心悲傷的空洞?本週由專注癌症身心關懷照顧的林帛賢醫師,分享陪伴親友走出失親傷痛的關鍵之道。

4/02/2015

曾敬閔醫師:咳不出的濃痰,有如病菌培養皿,如何有效排痰?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春天晝夜溫差大,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峰,

當有呼吸道不適,難免會出現痰多的症狀,​

到底痰多又咳不太出來時,該怎麼辦?該如何養生?

 

人類的呼吸道,從鼻腔、氣管、支氣管到肺泡,都有黏膜覆蓋。而黏膜需要分泌物來保持濕潤,鼻腔的分泌物是鼻涕,氣管、支氣管、肺泡的分泌物,就是痰液。在正常狀況下,痰液的分泌量不多時,可藉由細微纖毛的擺動,把痰液自然排出,並不會感受到痰液的存在。

 

老菸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患者,因纖毛被破壞,無法有效的擺動,會一直處於痰多的狀態。而慢性支氣管擴張的患者,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肺炎導致支氣管變形扭曲,加上不健康的纖毛運動,無法順利排出痰液。另一種情況是季節交換,當有呼吸道敏感、病菌感染時,纖毛的擺動可能沒有大問題,但會因病菌、壞死細胞增加,使得痰液的量增加、變得濃稠時,也會出現痰多的症狀。

 

當越來越多的痰液,逐漸堆積在氣管、支氣管、肺泡會讓呼吸道變狹窄,若合併有發燒時,痰液有可能因水份減少而變得更濃稠,不易咳出來,蓄積的痰液,就有如病菌的培養皿,引起感染造成肺炎,甚至會影響肺臟的氣體交換功能,出現呼吸困難的不適。

 

而不同顏色的痰液,具有什麼樣的意義?痰多時,該怎麼讓痰液,可以順利排出?抽痰是怎麼抽?本週由專精呼吸治療的曾敬閔醫師,分享正確照顧呼吸道,幫助排痰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