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23

林祐賸醫師:長輩怕中風?不能不認識心房顫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嘉義縣是全台灣老化指數最高的縣市,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年長者。而根據「全嘉心房顫動大篩檢,全民一起防中風計畫」活動中,也發現有1.5%的受檢者發現異常就醫治療。


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重症醫療科主治醫師林祐賸醫師說,「心房顫動(AFib)的發生率是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會增加五倍中風的風險,早日發現心房顫動及早預防很重要。而且嘉義地區有許多家庭是老人家照護老人家,在門診病患裡,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就是老太太患有心房顫動,身體一虛弱、沒力時會發生跌倒的意外,因此老先生不管走到哪裡,都會穩穩抓著太太的手,深怕老太太又突然跌倒受傷是名符其實的『牽手』,感情非常深厚,也很積極配合治療。就是怕萬一中風倒了癱在床上,另一個人失去依靠會更慘。」


預防血栓引起中風,新式抗凝血劑扮演關鍵角色


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跳動的次數往往會超過350次,心室有可能因為心房跳動太快而顯得手忙腳亂跟不上,因此常會心跳忽快忽慢,同時,因為心房心跳過快,使得心房裡的血液,像一灘沈積的死水,易產生血栓,萬一血栓被帶到腦部,塞住腦血管,就是缺血性中風,建議依中風的風險來評估是否要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的發生。

2/14/2023

童怡靖醫師:長得太快會是性早熟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現在的小朋友營養好,發育快,但如果小小年紀,早早進入青春期,身高開始衝刺,會不會是性早熟而影響到未來長大後的身高呢?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內分泌科童怡靖醫師說,「進入青春期,生長開始衝刺,但第二性徵發育成熟後,骨骼的生長板也會逐漸閉合,就不會再長高了。如果小朋友太早進入青春期,也會提前長大成人,到達長高的終點。這個過程如果是進展過於快速的性早熟,就可能會壓縮可以長高的時間,讓生長板在較短的時間內提早閉合,影響到最後成人身高。此外發育速度太偏離同儕,像是長太快、長太慢,對於外觀跟社交適應,也都會是挑戰。」


一般來說,女生是約八到十三歲,男生約九到十四歲會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開始後的四到五年左右發育會逐漸成熟。這段期間,身高也會明顯抽高。

2/08/2023

陳苡靜醫師:RSV病毒夾擊,肺炎伺機而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0月25日記者會提及,依據當時台灣的疫情統計顯示:除了新冠病毒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肺炎鏈球菌肺炎是全台前三大病菌,不禁讓許多民眾開始關注其他病菌的感染問題。


而根據知名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分析指出,以往呼吸道融合病毒疫情爆發時間是從深秋開始,12月、1月或2月會達到高峰,而2022年爆發時間較早,且住院人數也持續增加,提醒臨床醫師跟公衛體系要提高警覺。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台北兒科主治醫師陳苡靜醫師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也可能跟其他幾種呼吸道疾病,包括新冠肺炎、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及流感同時發生,會是臨床醫師在診斷與治療上的一大挑戰。

1/10/2023

王廷明醫師:只要我長高,密訣在哪裡?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由阿根廷贏得冠軍,但你知道嗎?阿根廷國家隊的隊長梅西,在念小學時,曾經因為身高比同齡小朋友矮很多被診斷出有生長激素不足的異常,經過多年的治療,才能長到169公分高,向來身材嬌小的他,目前也是世界級的頂尖足球選手。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小朋友會長高是因為骨骼兩端的生長板,受到生長激素的刺激,不斷的增生,先長出新生的軟骨,然後再鈣化形成硬骨,讓骨骼變長就會越長越高。若是經醫師評估有生長激素不足,可以每天施打生長激素來補充,但是施打生長激素時,也要密切監控骨骼發育的狀況,比如說:有些小朋友天生原來就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就要留意脊椎側彎有沒有因此而惡化。」


而且,有的小朋友長得快、有的小朋友長得慢。現在個子小,不代表以後都會長不高。

1/09/2023

林韋丞醫師:3類心房顫動,中風的風險有差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怕中風嗎?你知道心房顫動(AFib)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而且會增加五倍中風的風險嗎?根據一份長達十年,囊括近29萬心房顫動病友的本土研究,也顯示台灣20歲以上的民眾,終身有七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心房顫動。而80歲以上的長者,十人約有一人會有心房顫動


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林韋丞醫師說,「心房顫動會讓心跳快又亂,依發作持續時間的長短,約可分為三類:48小時內會恢復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持續超過七天是持續性心房顫動,若一直持續發作,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就是永久性心房顫動。而陣發性跟永久性心房顫動,在中風的風險上,差異並不大,同樣會增加高達5倍中風的風險。高齡、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心衰竭、瓣膜性疾病、甲狀腺亢進、肥胖、肺功能異常、腎臟功能不好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共病,以及吸菸、酗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率。


沒有明顯症狀的心房顫動,有可能被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發作時,也有可能沒有自覺症狀,因此有可能被低估。倘若你摸自己的脈搏,呈現忽快忽慢的跳動,或是以血壓計量血壓時,常發現心跳數的起伏很大,使用穿戴式穿置時,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的警示,即使沒有覺得心臟亂跳,也要高度懷疑,進一步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


林韋丞主任說,「現在有許多24小時心電圖、連續十四天的心電圖偵測器,很多進一步的偵測方式,可以檢測是否有心房顫動的發作。24小時心電圖,要注意貼好貼片後,不要洗澡,以免貼片脫落。十四天的心電圖偵測器是以防水膠布把晶片貼在胸口的位置,可以透過遠端的雲端監控、AI自動判讀,精確度高。」

12/27/2022

蔡青峰醫師:心臟在發抖,增加中風危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英格蘭一項囊括三百多萬人,橫跨十年的研究顯示:「多種因素,包括:高齡化、社會經濟因素及併發症,讓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增加三成,更讓心房顫動事件的數量大幅增加了七成。而2021年亞太心律學會(APHRS)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指南中也提及,2020 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 1.5%,預計2050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將達到4.0%左右。


心臟在抖動,血液有如死水,易形成血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醫師說,「心臟有上下左右四個腔室,正常的狀況下,心房跳一下,經過房室結的操控,心室也會跳一下,形成規律的心跳。但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的跳動會高到每分鐘300到350次以上,這會讓左心室跟不上左心房的速度,此時心臟亂蹦亂跳猶如在抖動,無法有效輸出血液,有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狀。左心房內的血液也會像一池死水,容易形成血塊,萬一,血塊被心臟打出去塞住腦血管,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

12/19/2022

劉彥麟醫師:不可輕忽的兒童關節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明明沒有受傷,不分白天、晚上,出現無法解釋的骨骼、關節疼痛,有時候,也與兒童癌症有關。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腫瘤中心主任劉彥麟醫師,曾診療過一位國中生,他有很多位置的關節痠痛發紅,包括手腕關節、腳的膝關節痛,已經持續痛了十多天,本來懷疑可能是「全身型兒童特異性關節炎」,但抽血發現血液裡的白血球上升,而且有60%以上是異常的白血球細胞,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是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的標準治療後,關節痛很快就緩解,病人也順利康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