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023

林韋丞醫師:3類心房顫動,中風的風險有差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怕中風嗎?你知道心房顫動(AFib)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而且會增加五倍中風的風險嗎?根據一份長達十年,囊括近29萬心房顫動病友的本土研究,也顯示台灣20歲以上的民眾,終身有七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心房顫動。而80歲以上的長者,十人約有一人會有心房顫動


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林韋丞醫師說,「心房顫動會讓心跳快又亂,依發作持續時間的長短,約可分為三類:48小時內會恢復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持續超過七天是持續性心房顫動,若一直持續發作,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就是永久性心房顫動。而陣發性跟永久性心房顫動,在中風的風險上,差異並不大,同樣會增加高達5倍中風的風險。高齡、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心衰竭、瓣膜性疾病、甲狀腺亢進、肥胖、肺功能異常、腎臟功能不好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共病,以及吸菸、酗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率。


沒有明顯症狀的心房顫動,有可能被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發作時,也有可能沒有自覺症狀,因此有可能被低估。倘若你摸自己的脈搏,呈現忽快忽慢的跳動,或是以血壓計量血壓時,常發現心跳數的起伏很大,使用穿戴式穿置時,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的警示,即使沒有覺得心臟亂跳,也要高度懷疑,進一步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


林韋丞主任說,「現在有許多24小時心電圖、連續十四天的心電圖偵測器,很多進一步的偵測方式,可以檢測是否有心房顫動的發作。24小時心電圖,要注意貼好貼片後,不要洗澡,以免貼片脫落。十四天的心電圖偵測器是以防水膠布把晶片貼在胸口的位置,可以透過遠端的雲端監控、AI自動判讀,精確度高。」


新型抗凝血劑,不需抽血監測,藥物濃度穩定


這麼大費周章希望能及早診斷心房顫動的主因,也是希望能減少民眾中風的風險。以往傳統的抗凝血藥容易與飲食、藥物有交互作用,以及藥物濃度不易監測,需要常常抽血的麻煩。目前有許多新型的抗凝血劑在臨床使用上,可以讓血栓不易形成,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且不用擔心藥物食物交互作用的問題,相較於傳統的抗凝血劑,更可大幅減少出血的風險,並達到中風預防的效果。


林主任提醒,「臨床上,我們會遇到肥胖、三高未控制又有吸菸習慣的病友,明明只有40多歲卻發生腦中風,不少也是因合併有心房顫動,才會年紀輕輕就中風。一旦中風,又會很懊悔,當初為何自恃年輕,沒有好好控制三高、體重,也沒正視心房顫動的風險而後悔莫及。」


對於許多怕中風,又有相關風險的心房顫動病友,可與主治醫師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討論來決定治療的策略。若有較高中風的風險,需要長期服用新型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時,也較能不中斷,而能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諮詢專家  

林韋丞醫師

現職: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

專長: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重症醫學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