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15

劉麗娟營養師:維持體態輕盈,血糖平穩的養生之道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冬天吃吃喝喝,體重、血糖容易飆高,

想遠離肥胖跟糖尿病,含澱粉質的食物,都要忌口嗎?

哪一類食物的糖份、熱量高,必須小心吃?


「怕肥、怕血糖高,澱粉含量高的白飯、糙米、麵包、麵條、馬鈴薯、芋頭這些全穀根莖類食物是飲食地雷,最好能忌口,一定要少吃!」這是坊間常常流傳的說法。但事實上,六大類食物如全穀根莖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的營養素,都是人類維持健康時,必須要攝取的營養素,缺一不可。


只是中年過後,常有體重過重、血糖偏高的困擾,在攝取全穀根莖類、水果類、奶類這三大類含醣類較高的營養素時,更要懂得善用膳食的技巧。本期由專攻飲食指導、健康減重的劉麗娟營養師,分享維持體態輕盈,血糖平穩的養生之道。

11/24/2015

王藹侯醫師:散光與遠視,對視力有什麼影響?

明明睡很飽,看書時,常常歪著頭,老是覺得字體模模糊糊的、邊緣看不清楚,有時候還會鬥雞眼,到底是為什麼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正常的角膜是透明圓圓的球型,但有的小朋友,一生出來角膜卻是像橄欖球的橢球型,這會讓光線從角膜進到視網膜時,影像無法聚焦在一起,很混亂。焦距不集中,看黑板時,常會覺得字的邊緣不是很清楚,被拉得長長的又有點糊糊的,這就叫「散光」,又稱「亂視」。


而也有的小朋友,天生巴掌臉,眼球又比較小,眼軸也短,這會造成另一個困擾,就是焦距不對,影像會聚焦在視網膜後面,讓視線一片模糊。近距離看書,眼睛需要很用力去調整焦距,黑眼珠會往內斜,靠向鼻樑,因此容易造成內斜視,又叫鬥雞眼。


國泰醫院小兒眼科王藹侯醫師提醒,「比較嚴重的散光或遠視,常需要戴眼鏡矯正。這不只是要調整焦距,讓視力變清楚,也是為了幫助視神經能正常成長,讓小朋友的視力在戴上眼鏡後,能夠發育達到1.0的正常標準,避免視力發育比別的小朋友差,出現弱視的問題。」

11/19/2015

吳耀銘醫師:膽結石摘除膽囊,並非就此高枕無憂!

膽結石有各式各樣的顏色跟大小,即使切除膽囊取出結石,也並非一勞永逸。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香噴噴、熱騰騰的鍋物一一下肚,
沒多久就上腹痛到冷汗直流,甚至嘔吐不止,解茶色尿,
若反覆發生,要注意是否膽結石在作怪!

不限量吃到飽餐廳人聲鼎沸,再加上氣溫逐漸下降,也讓冬令進補的饕客源源不絕,這樣大吃大喝、高油高脂的飲食方式,常會引起膽囊的劇烈收縮,目的是為了釋放膽汁到十二指腸幫助食物的消化。

但若是膽囊裡,剛好有結石,膽囊急劇收縮時,可能會出現右上腹漲痛、抽痛,有時會傳達到胃部或後背部,甚至會半夜痛醒、嘔吐,而需要掛急診。

事實上,膽結石是很普遍的疾病。四十歲以上的女性,每四人,就有一個人有膽結石。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每八人,則有一人有膽結石,女性跟男性的比例,約為一比二。本週由專精肝膽外科的吳耀銘醫師,分享冬日膽囊保健的養生之道。

11/18/2015

周百謙醫師:口乾、張嘴呼吸,為何不利胸腔健康?

周百謙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黴漿菌,都是常在菌,得了這類肺炎,要留意是否有口乾、張嘴呼吸?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明明剛睡飽,一覺醒來,你會有口乾舌躁、越睡越累的困擾嗎?每當天氣忽冷忽熱,你的鼻子,就像氣象台,經常因為鼻塞,需要張嘴呼吸而覺得喉嚨乾到像砂紙,聲音低沈,跟朋友唱KTV時,高音都飆不上去嗎?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百謙醫師說,「台灣的空氣潮溼、房屋和街道密集,再加上被忽略的室內空氣污染嚴重,原本就是屬於容易發生鼻子過敏的環境。許多有長期鼻子過敏的民眾,常會有不自覺張嘴呼吸的習慣,易出現口乾的困擾。」

事實上,口乾、唾液過少,就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健康警訊。因為唾液是弱鹼性,含免疫球蛋白,不但可以減少口中微生物的產生,也可藉由酸鹼中和改善胃酸逆流,並促進嗜中性白血球的抗菌效果。一旦慢性鼻過敏導致張嘴呼吸,未經鼻子調溼、調溫、過濾雜質的空氣,不但造成唾液量減少,更會讓氣管曝露在乾冷骯髒的空氣中,造成咽喉黏膜有損傷,也會讓許多空氣汙染物及致病菌長驅直入,不利肺部健康。

11/12/2015

黃玄禮醫師:脈搏弱,手腳易冰冷、一粗一細,都是大警訊!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秋冬到了,手指、腳趾常是冷冰冰,有時會凍得像冰塊,

路走久了,腳會痛,非休息一下不可,有時會痛到睡不好,

要特別當心是否周邊血管有異常狀況,該如何做好養生呢?


冷氣團來襲氣溫下降,血液流動慢,再加上血管收縮較容易會有手腳腫脹或冰冷的困擾,這其實跟周邊血管健康狀態有很密切的關係。而所謂的周邊血管,指的是腦血管、心血管以外的血管。


動脈血管負責把血液運送到身體各組織,所以,當周邊動脈血管輸出有異常時,比較容易有手腳冰冷、蒼白、毛髮減少、脈搏跳動減弱或消失的情況,也有可能走一段路後,就覺得小腿疼痛,一跛一跛的。要停下來休息一陣子,才能讓疼痛緩解,手腳有傷口時,特別不容易癒合。


靜脈血管則肩負把血液回收的任務,一旦周邊靜脈血管迴流差,有阻塞的情況時,易出現腫漲的不適感,皮膚熱熱的,常會一腳粗、一腳細,穿長褲時會覺得有一腳特別緊繃,褲管拉不太上去。若有急性血管阻塞的那隻腳,甚至會腫到另一隻腳的二倍粗。


本期由專攻周邊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黃玄禮醫師,分享周邊血管為何對人體健康如此重要,該如何做好日常養生。

11/10/2015

蔡瑞芳醫師:適度曬太陽,有助防近視!

下課時間,別待在室內,盡量到戶外活動,除了可以增加運動量,也可以防止近視的發生,到底是為什麼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不知道小朋友們家裡的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是不是都有近視的困擾呢?


其實,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有近視,可大部份的爺爺奶奶,罹患近視的比例,並不高,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因為爸爸媽媽跟小朋友,都看太多書、電視,也太常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了呢?這只答對了其中一部份。


大家都知道視網膜、視神經是大腦的延伸,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是眼睛負責精密視力及分辨顏色的重要結構,會隨時把黃斑部上的影像轉換成電能,再透過視神經,傳進大腦裡分析。


小朋友剛出生時,眼球很小,黃斑部也還沒發育成熟,看到的影像都是模模糊糊的,等到角膜、睫狀肌、水晶體,在出生第四、五個月左右發育完成後,就具有很強的調節能力,為了讓眼睛能看清楚,大腦會不斷刺激眼球長大,但這就有可能把眼軸拉長,逐漸產生近視的困擾。


但為什麼爺爺奶奶們,卻很少近視呢?財團法人台灣國際奧比斯防盲救盲基金會董事長,同時也是眼科醫師的蔡瑞芳教授說,「科學家們調查發現亞洲地區的小朋友寫功課的時間是歐美國家小朋友的二倍以上,近視率也比較高,但同時又發現小朋友,如果常常在陽光下活動,就算是花比較多時間寫功課的小朋友,也不容易有近視,懷疑除了遺傳基因外,生活型態也是重要的因素。」

11/05/2015

周韋翰醫師:痛、痠、麻、無力惱人的背痛,如何減緩?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隱隱約約的背部僵硬痠痛,

不管是上背痛或下背痛,都很擾人,

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有背痛的困擾?該如何養生?


揮之不去又反覆發生的背痛,與職業、生活型態、習慣從事的活動息息相關。久坐辦公室處理文書資料的電腦族,常有上背部的肩頸僵硬困擾,肌肉長時間收縮導致局部的血液循環變差,肌肉所需的氧氣、養份的供給變少,使用頻繁也會讓肌肉裡的代謝廢物增加,導致乳酸堆積,若再加上睡眠品質降低,容易產生惡性循環讓肌肉無法得到放鬆與充分的休息,連休假在家時,也依然覺得背痛難耐。


而下背痛更是擾人,有時甚至會交雜著讓人膽顫心驚的痛、痠、麻、無力。本週由專攻背痛診斷及治療的周韋翰醫師,分享減緩惱人背痛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