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如果正巧塞住總膽管會引起黃疸、肝發炎;塞住胰管會造成急性胰臟炎,痛到死去活來。 |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最近開始降溫,再加上聚餐多,大家免不了會吃得比較豐盛、油膩,我常常會在這個季節,接到從急診撥打來的求救電話。
連我自己的家人,都曾經因為這個疾病,進過好幾次急診。你能猜得到是什麼緊急的情況嗎?
這次在央廣的樂齡生活式,談的就是「有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大吃大喝過會發作的膽結石,常見的症狀包括有反覆的右上腹疼痛,往往會痛到冷汗直流,甚至嘔吐不止,有些還會解茶色尿,尿液顏色變得像紅茶或可樂的顏色。
央廣樂齡生活式「有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也可以用聽的。 |
台灣的膽結石盛行率大約是5到10%左右。所以,有一說是台灣有二百萬人有膽結石。每年因此切掉膽囊的民眾,大約有二萬人左右。
多年前,我採訪台大癌醫副院長吳耀銘醫師時,他是跟我說台灣四十歲以上的女性,每四人,就有一個人有膽結石。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每八人,有一人有膽結石,女性跟男性的比例,約為一比二。
膽結石是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出院患者統計,件數最多的疾病。 |
為了聊這個健康議題,我也去查了健保出院患者件數統計的公開資料,目前能查到的是健保署從2016年開始做膽結石的相關出院統計,當時一年出院件數是3萬9702件, 2017年增加到4萬1436件。然後,從2017年開始,就不曾低過四萬件。
最新統計是2022年的4萬4350件。其中住院一到三天是1萬9928,將近二萬件。 住院四到七天的有1萬5977件。膽結石也是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出院中最多的,比第二多的腹股溝疝氣3萬0406件,第三多的消化性潰瘍2萬7829件,出院件數高蠻多的。
在華人的部份,中國的消化內外科專家和放射科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有共同討論制定了一份《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8年)》。裡面提到中國膽結石盛行率是2.3%~6.5%。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這跟台灣專家的看法,也一致。
膽結石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中國20到29歲是1.1%,30~39歲為2.6%,40~49歲是4.4%,50~59歲是8.0%,60~69歲是8.3%,70歲以上是11.2% ,也就是說發病高峰是50歲以後。
隨著生活水準逐漸提高,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發生率,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這跟台灣也類似。
為什麼會膽結石?
膽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有油膩飲食,像是喜歡吃高卡路里、高醣、高膽固醇的食物、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曾做過胃部切除手術、肝硬化、有地中海貧血等溶血型貧血、缺乏運動、不吃早餐和膽囊結石家族史等等。像是近年很流行的168斷食,就屬於膽結石不友善的飲食型態,這我們待會也可以再多聊一點。
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膽結石?
臨床上,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是腹部超音波檢查。事實上,膽結石不見得有症狀,往往就是在作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肚子裡的膽囊裡,已經有膽沙、膽結石。
如果是沒有症狀的膽結石,不一定要馬上開刀,可視情況半年到一年做腹部超音波追蹤。但若膽囊塞滿結石或膽囊壁變厚,代表膽囊已經失去儲存膽汁的功能又持續發炎,有如不定時炸彈,就要積極面對。此外,本身有糖尿病,一旦發生膽囊炎,比較有機會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也會建議及早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處置時機。
膽結石什麼情況要開刀?
大吃大喝後,很容易脹氣,右上腹隱隱作痛,有時會延續到背部、右肩,痛到冒冷汗、嘔吐,甚至出現皮膚、眼白變黃、茶色尿的黃疸症狀,就要慎重考慮要不要開刀切除了。
剛提到我家人也曾經因為膽結石掛過好幾次急診。後來讓我們下定決心要割除膽囊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因為最後一次掛急診時,家人不只是上腹部疼痛,還出現間歇性嘔吐,作完腹部超音波跟電腦斷層後,被診斷出總膽管被膽結石塞住了,引起阻塞性黃疸,肝發炎指數ALT上升到130比正常值40高了三倍。
原本是打算運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 ERCP ),以內視鏡把結石夾出來,但後來發現當時他的膽結石像磁磚直接鑲在牆壁上,卡得非常緊,根本取不下來,後來只好先在總膽管放支架,讓膽汁能流動順暢,使得結石有機會慢慢鬆動,日後再做另一次的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把支架及結石取出。
幸好後來再由台大內視鏡科主任廖偉智醫師追蹤時,總膽管上的結石,已經順利鬆動,掉出去了。之後也安排由台大癌醫副院長吳耀銘醫師,幫忙切除膽囊,裡面有大大小小10多顆膽色素跟膽固醇混合型結石,有些質地看起來很尖銳。難怪發作起來會這麼痛。
而有些膽囊發炎得太厲害的膽結石病友,若已經出現心肺衰竭、敗血症、休克的情況,沒辦法進行麻醉、手術時,也是有可能會先控制感染,並放置引流管來引流阻塞的膽汁,等病情穩定,再安排後續的治療。不見得能馬上能動手術切除膽囊。
切除膽囊,以後就沒有膽汁了嗎?
這是很多人的誤解。膽汁不是膽囊製造的。膽汁是位於橫隔膜下方,人體右上腹的肝臟所製造。肝臟分泌出來的膽汁,會經由肝內膽管、總肝管、膽囊管,運送到膽囊貯存。膽汁剛由肝臟排出時是淡黃色,經過膽囊濃縮後會變成深黃色或墨綠色。
膽囊位於肝臟下方,長得像小小的西洋梨,主要功能是儲存及濃縮膽汁。等到我們吃下富含油脂的油膩大餐後,會刺激膽囊收縮,這樣一來,經由膽囊濃縮的膽汁,就會從膽囊管、總膽管,跟胰管釋出的胰液匯流後,一起從膽胰管開口的十二指腸乳頭,注入十二指腸乳化脂肪,幫助消化。
膽汁含有膽固醇、膽色素跟膽酸鹽。當膽固醇含量太高、膽酸鹽太少時,會形成乳黃色的膽固醇結石,膽固醇成分越高,膽結石的顏色越亮麗。當墨綠色的膽汁,因收縮力差或濃度太高時,就會像是水流被阻塞會容易沈積,易長出有黑有褐的結石。
如果膽囊裡有結石,不管是細細小小的膽沙,還是膽沙逐漸累積成米粒大小或是更大顆的膽結石,都會在空心,有如袋狀的膽囊裡,隨著膽汁滾來滾去。雖然大多數毫無症狀,但也有可能引起慢性的膽囊炎。越是發炎過的膽囊,膽囊壁會增厚,內部的容量會變小,逐漸喪失功能。
一旦膽囊有膽沙、膽結石的結晶,一般是沒辦法靠飲食改變來排除的。若在收縮時,讓膽沙或膽結石,卡在膽囊管、總膽管,膽囊壓力上升,就有機會引起急性膽囊炎,會有持續性的上腹部或右上腹漲痛、一陣一陣的絞痛,疼痛常會傳到右背部、胸前、右肩。
若阻塞位置像我家人是在總膽管,還可能同時引發黃疸跟肝功能異常。萬一,掉到胰管的出口處,塞住胰管,更有可能阻礙胰液的排放,引發急性胰臟炎,就會痛到得馬上掛急診不可的程度。
若沒有及時處置。嚴重時,有可能會導致膽囊破裂或是引發敗血症、腹膜炎、壞死性胰臟炎。建議及早在病情穩定時,以腹腔鏡處理。我的建議是在病情穩定時,先找好外科醫師評估,按步就班接受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很複雜時,才臨時送急診,處理起來會棘手很多。
有膽結石體質,飲食上要注意什麼?切除膽囊,就能大吃大喝嗎?
暴飲暴食、突然吃很多油膩的食物,有可能會引起膽囊的急遽收縮,讓膽囊裡的膽沙或膽結石,塞住膽囊管、總膽管,又痛又吐到要掛急診。但若是飲食中幾乎不含油脂,或是採168斷食、一天只吃一餐,空腹太久,膽囊很少收縮,也會讓膽汁在膽囊裡沈積太久濃度變高而形成膽沙、膽結石。這些都要避免。
一旦切除膽囊。肝臟分泌膽汁的功能不會受影響,但因為不再有膽囊,可作為儲存、濃縮膽汁之用,而是經由總膽管直接分泌到十二指腸內幫助脂肪的消化,少數人會有腹瀉、便秘的情況,但我家人並沒有出現這些排便習慣改變的情況,這似乎有蠻大的體質差異。
但要特別提醒的是膽囊切除後,雖然不會再有急性膽囊炎的困擾,但是膽道系統,還是有可能有結石復發。因此,還是不建議吃得太過油膩。每一到二年宜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追蹤。
樂齡生活小百科:膽結石
膽囊是儲存跟濃縮膽汁的器官。位於肝臟下方,人體的右上腹,長得像小小的西洋梨。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剛由肝臟排出時是淡黃色,經過膽囊濃縮後會變成深黃色或墨綠色。
膽結石不見得有症狀,往往就是在作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肚子裡的膽囊裡,已經有膽沙、膽結石。
膽結石有不同的顏色。當膽汁裡的膽固醇含量太高,會形成乳黃色的膽固醇結石。當墨綠色的膽汁,濃度太高時,則易長出有黑有褐的結石。
大吃大喝後,出現持續性的上腹部或右上腹漲痛、一陣一陣的絞痛,疼痛常會傳到右背部、胸前、右肩,有可能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囊炎。
根據台灣健保署最新出院統計,光是2022年,就有4萬4350件是因為膽結石。其中住院一到三天有1萬9928件,將近二萬件。 住院四到七天的有1萬5977件。是所有消化系統疾病住院中最多的病因。
延展閱讀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