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021

黃立民醫師:疫情升溫,打不到新冠肺炎疫苗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單日確診人數創新高,引起民眾恐慌。雙北果斷宣佈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昔日熱鬧的街頭,也難得出現門可羅雀的景觀。在此同時,各大醫療院所也已暫緩公費及自費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的黃立民教授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院長的黃立民教授說,「台灣一直是新冠肺炎的防疫優等生,第一次出現單日有這麼多確診病例,緊張是在所難免的,但不用到恐慌的地步。因為台灣戴口罩、勤洗手的順從率,目前是非常高的。而且大家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都被拉到非常高。現在外面的餐廳、馬路上,人都非常少,自動做好社交隔離的行為非常普遍,大家繼續維持這樣防疫新生活,有疫苗趕快去打,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

不管有沒有打過新冠肺炎疫苗,只要是年長者,或是患有慢性腎病、肺阻塞、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等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都可優先考慮施打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

5/11/2021

許文明醫師:跟發脾氣完全沒關係的脾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我們的肚子裡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像是胃、小腸、大腸等等,但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除了這些柔軟的胃腸道外,在我們的左上腹,也有一個像拳頭大小的器官是人體抵抗病原體的重要器官,它就是脾臟。


雖然有個「脾」字,但脾臟跟愛不愛發脾氣沒有關係。當我們還在媽媽的子宮裡當胎兒時,脾臟有造血的功能。等到我們出生以後,造血的工作,就交棒給骨頭裡的骨髓來扛起這個重責大任了。


不過,不再負責造血的脾臟,也沒閒著,它是小朋友體內重要的免疫及過濾血液器官。脾臟內有許多腔室,腔室裡有白髓和紅髓。白髓裡有淋巴細胞,負擔著重要的免疫功能,會幫助人體抵抗細菌及病毒感染。


紅髓內充滿了孔隙,是血液流動的通道,會過濾血液,主導血球的品質控管,把老弱、異常、受損等等功能不好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一一回收、清除、分解,只留下正常、健康的血球。但也因為脾臟的血流很豐富,一旦受傷出現脾臟破裂,傷及脾臟的大血管,有可能導致大量出血,甚至有致命的危險性。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文明醫師說,「曾遇過小朋友因為出車禍、被自行車手把撞到而出現脾臟破裂出血的意外,有時是意外發生幾天後,才慢慢因為延遲性的破裂出血而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所以,小朋友如果曾經被撞到肚子,又覺得腹痛、肚子不舒服,一定要跟家長或老師說,儘快到醫院就診。」

5/01/2021

余忠仁醫師:肺炎大未來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肺炎在2019年奪走260萬條人命是傳染病第一號殺手。2020年以來,全球正遭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確診人數破億,死亡人數已近300萬人。而鄰近中國的台灣,目前因新冠肺炎病逝的國人,僅有十位數,這有賴2003年記憶猶新的全民抗SARS經驗,以及高水平的防疫及醫療技術。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肺炎仍是國人生命相當大的威脅,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光是2019年,台灣因肺炎死亡的人數有15,185人,相當於每天有超過四十位國人是因肺炎離開人世。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醫師說,「在過去醫療資源比較缺乏的時代,肺炎死亡率長年高居不下。各種病原菌,包括病毒、細菌、黴菌,都有可能進攻下呼吸道,在各個年齡層,從嬰幼兒到老人,造成肺部發炎。新冠病毒,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病毒,身體的反應特別強烈,剛開始重症死亡率比一般常見肺炎更高,目前全球死亡率約在2.5%左右。」

4/06/2021

邱馨慧醫師:手長腳長的麻煩症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馬凡症:因基因突變引起結締組織病變的遺傳疾病。有四分之一的病友,找不到家族史;一旦發生突變,有二分之一的機會遺傳給下一代;帶基因的孩子,可能在新生兒、兒童、青少年、成年等不同階段發病。


最常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多有身形高瘦、手腳細長、關節柔軟的外觀,故有「蜘蛛人」之稱。但若是長大成人後才發病,體型跟一般人一樣,需做基因檢測,才能確診。

常因結締組織鬆軟容易有脊椎側彎、扁平足、心臟瓣膜脫垂與逆流、高度近視等等困擾。




從小長得很高、長得很快,在幼稚園時,身高有140公分,國小中年級,就高到170公分。往往會在同學中,顯得鶴立雞群,讓人想不注意到都很困難。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邱馨慧醫師說,「有一些小朋友,女生動輒有170、180公分。男生有些會高到190、200公分。常常會同時有厲害的脊椎側彎,很難維持抬頭挺胸的良好姿勢,又因為有扁平足、關節太鬆軟,容易不小心跌倒、扭傷,可能從小就有高度近視,視力很不好,這樣的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俗稱『麻煩症』的馬凡症。」

3/09/2021

郭錦龍醫師:小朋友耳朵異物入侵,如何處理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當耳朵有異物時,千萬不要亂挖,以免傷及耳道及耳膜哦!


我們可以聽到各種大大小小的聲音是因為耳膜收集到聲波後會傳遞到有聽小骨的中耳,聽小骨把聲波放大後,再傳到內耳的耳蝸,連接聽覺神經,送達大腦,讓人可以聽清楚。


耳膜有保護中耳的功能。萬一,耳膜破裂除了會影響聽力,也有可能讓病菌有機會侵入到中耳及內耳。


腦科學博士,同時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郭錦龍醫師說,「我們講話時的聲音大小,約在50分貝左右。如果,耳膜破裂約會影響到20到30分貝的聽力。有可能因為聽不清楚而使得小朋友的專注力、學習跟社交活動受到限制。如果不知道耳膜有破洞,引起反覆發炎、感染,也有可能讓聽覺神經受損,嚴重會耳聾。」

3/08/2021

控制青光眼,保有好視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不痛不癢,卻會偷走好視力的青光眼,要怎麼早期發現呢?建議做一次完整的青光眼篩檢,包括眼壓、眼底鏡、視野、隅角鏡、眼底攝影及OCT眼底斷層掃描檢查,來確認是否有青光眼,以及是哪一種青光眼、目前的嚴重程度,以利日後的追蹤、控制及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劉瑞玲醫師提醒,「千萬不要只做眼壓檢查。尤其是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角膜已經被雷射打薄,眼壓的數字會被低估。」

青光眼如何悄悄偷走你的視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你知道嗎?我們每隻眼睛裡的視網膜上,約有一百多萬條的視神經纖維,會匯集在眼底的視神經盤裡,並把眼睛看到的影像傳到大腦視覺區。視神經纖維越健康越多,可以看清楚的視野範圍越廣。但當視神經纖維越來越少,不只是視神經盤的凹陷會變大,也會逐漸影響到視野,這就是青光眼。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劉瑞玲醫師說,「青光眼是一群會影響到視神經的病變。越早發現,越能保留最多健康的視神經纖維,避免失明。我們常常說青光眼是悄悄偷走視力的小偷是因為大部份青光眼是屬於慢性青光眼,它是一點一滴的破壞視神經纖維,而且是從週邊視野缺損開始,我們日常生活讀書、寫字、看電視、滑手機,所運用到的是中心視野。所以,輕微的週邊視野缺損,並不會感受到視力變差了。等到週邊視力變得很差,只剩下中心視野看得清楚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