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025

為什麼我年年讓家裡的大孩子,打自費流感疫苗?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目前重症主要是A型流感。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跟家人是在2024年10月初,就已經自費接種流感疫苗。為什麼要自費?主要原因是我常常跑醫院採訪,算是職業風險比較高的族群。而流感疫苗施打後,還需要二個星期,才能發揮保護力。所以,我都會盡早打完。


而會這麼重視流感疫苗跟多年前孩子得到B型流感有關。本來我也覺得我跟孩子年輕力壯,沒打流感疫苗,也應該還好,但有一年,孩子有一些發燒、咳嗽的情況,小腿痛到無法走路,連過個紅綠燈都有困難。他又大到我已經抱不動、背不動,有點嚇到。


結果一快篩是B型流感,在服用抗病毒藥物後,才比較緩解。那一天,光是自費快篩花了大約300,抗病毒藥物也花了1000,加一加,都比自費流感疫苗還貴了,更別說當時被孩子腿痛到走不動所受到的驚嚇。之後,我們就年年自費接種流感疫苗。

1/14/2025

謝宗學醫師:咳到喘、咳到吐,到底怎麼了?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在學校、公共交通工具上,咳嗽聲此起彼落呢?有些小朋友甚至會咳到喘、咳到吐,睡也睡不好,讀書也很難專心。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最近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跟黴漿菌肺炎掛急診的小朋友比往年多很多。流感症狀與往年類似,就是以高燒、全身痠痛為主,鼓勵小朋友們要記得打流感疫苗來減少流感重症的機率。


RSV跟黴漿菌肺炎,台灣目前還沒有兒童疫苗可以施打,這二種疾病,都是經由飛沫跟接觸傳染,病菌會經由咳嗽、打噴嚏或講話的飛沫散布,也有可能接觸到有病菌的桌椅、門把而感染。但兩者症狀跟治療方式,略有不同。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戴口罩、勤洗手。

1/13/2025

章浩宏牙醫師:缺牙該選擇植牙、牙橋,還是活動假牙?微創植牙可以考慮嗎?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牙齒從外觀區分,有牙冠及牙根兩大部分。齒槽骨則是牙齒的地基,在牙齒跟齒槽骨間,還有一層薄薄的韌帶結締組織是牙周韌帶,具有緩衝咬合力的功能。

 

當因嚴重蛀牙、斷牙或牙周病導致缺牙,久而久之會造成齒槽骨的流失,進一步影響到咀嚼、美觀跟發音。而到底缺牙時,該優先考慮牙橋、活動假牙還是植牙?

 

牙橋、活動假牙、植牙,各有優缺點

 

牙橋是把缺牙前後兩側的鄰牙做修磨,再套上牙套,因為須修磨到前後兩側自然牙的琺瑯質,再套上牙套,有可能因清潔不夠徹底而有蛀牙的潛在風險。優點是咬合時是由有牙周韌帶的自然牙承受,咬合力道與自然牙的狀況最為接近、舒適。

 

而活動假牙可以拿上拿下,清洗方便,通常用於缺牙數量較多的病友,但咀嚼時是由牙齒及牙床黏膜共同受力,若受力不均,較容易有牙床黏膜疼痛的情況,也有病友覺得用活動假牙,感覺自己一下老了很多歲。優點是價格相對便宜,也較少修磨牙齒或手術介入,對於有較為複雜的全身性疾病、須接受較保守治療的病人而言,生理狀態較容易接受。

 

植牙則是把人工牙根固定在齒槽骨裡面,需經過一段時間骨整合讓人工牙根與齒槽骨順利癒合。同時,人工牙根不像自然牙有牙周韌帶可以當緩衝,咬起來的感受比較緊實,有硬碰硬的感覺,因此醫師需要把植牙的牙冠修整到用力咬時,剛好輕輕接觸的程度,才能擁有比較舒服的咀嚼感受。

 

不過植牙的人工牙根雖然不會蛀牙,但可能有植體牙周病的困擾。如果沒有照顧好植體,人工牙根周圍的黏膜與牙周可能會發炎,由植體黏膜炎,甚至進展到植體周圍炎,有可能導致齒槽骨流失,使得植體出現鬆動甚至脫落。而許多人抱怨植牙後出血及疼痛的狀況,常源自於植體周圍發炎。

 

當遇到缺牙時,要使用牙橋、活動假牙還是植牙,主要看病友的期待、願意等待的時間跟費用。一般來說,牙橋與活動假牙的製作時間比較短,牙橋只要修磨兩側的牙齒,很快就能裝上去;如果缺牙較多的病人,可以製作活動假牙。倘若病友的年紀很大或有疾病考量,做侵入手術有風險,可能也會建議採取傳統的方式來治療。

 

植牙分三階段

 

植牙的費用則相對昂貴,通常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般而言,植牙分成3階段:

第一階段 植入人工牙根:醫師會在齒槽骨先鑽一個洞,把人工牙根植入後,傷口縫起來。上顎的骨整合需等待4個月、下顎則需2個月。

 

第二階段 固定基座:等人工牙根跟齒槽骨整合長好,切開人工牙根上方的牙肉,裝上癒合帽,軟組織癒合約需2周到1個月。

 

第三階段 製作牙冠:軟組織癒合後取模型,製作牙冠需等待1個月,再將牙冠裝上去。


陳柏達醫師:隱形癌王膽管癌,為何會如此難纏?

膽囊癌及不同位置的膽管癌,特性與治療方式也不太相同。圖片來自:好心肝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50歲的楊小姐因反覆皮膚搔癢及不明原因的上腹痛就醫,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膽管異常擴張,轉診到醫學中心,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是肝門膽管癌。醫師告知手術是治療優先選項,然而她因膽汁淤積,膽管反覆感染,必須先住院打抗生素,並在膽管放置支架,改善膽管阻塞及肝功能。


陸續治療2個月後,感染總算痊癒,黃疸也消退了,楊小姐順利開刀,並進一步接受化療,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她所罹患的膽管癌,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有逐年上升趨勢,且因惡性度極高,有「隱藏版癌王」稱號。


多種類型的膽管癌,若能及時手術治療,輔以化療或免疫療法,有機會爭取更高的存活率,而每年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有機會早期發現病灶。


近年來因膽管癌而病逝的名人不少,罹患人數也有上升趨勢,因此受到關注。

 

肝臟內外都有膽管分布,其功能為負責輸送肝臟製造的膽汁。肝臟內的膽管在肝門部匯集成總肝管,穿出肝外與膽囊交會後成為總膽管,最後與十二指腸相接。膽汁經由膽管流入膽囊儲存,當身體需要時,膽囊收縮排出膽汁,沿著總膽管,最後流進十二指腸。

 

膽管一旦長腫瘤,會造成膽管狹窄、阻塞,有可能引發阻塞性黃疸、膽管感染,進而使肝臟功能受損或併發敗血症,嚴重會導致死亡。

張凱閔醫師:超音波導引治療5問

超音波影像有如醫師的透視眼,能幫忙確定臨床診斷,提供安全準確的治療。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Q1:什麼是超音波導引治療?


A:復健科醫師面對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有很多治療選擇。如果是比較深處的病灶,原本是以觸診的方式,找出疼痛的位置注射藥物,但有一些風險跟限制。


首先,以觸診下針,萬一扎在神經上,可能會傷害到神經。其次,也無法確認所想的病灶跟實際的病灶是否相符。


超音波影像有如醫師的透視眼,能幫忙確定臨床診斷,提供安全準確的治療,進而改善治療的結果。


超音波導引治療可藉由超音波影像輔助, 在深處如髖部,可以7公分左右的長針做治療,在注射時能小心避開血管跟神經,減少不必要的傷害跟風險。


Q2:超音波導引治療可以治療哪些骨骼肌肉問題?有哪些治療上的限制?


A:最常見用於肩、膝、髖關節的治療,再來是脊椎問題(頸椎、腰椎的退化),而周邊神經壓迫,像是腕隧道症候群,也做了不少相關的研究跟治療。


超音波影像的穿透力有其限制,因此,太深的位置(如厚度超過7公分),或是肥胖者因脂肪層較厚,超音波影像就會看不清楚。


此外,血糖高、傷口癒合不良的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過低,或是心房顫動正在使用抗凝血劑者,需與醫師討論適合接受治療的時機。

江福田醫師:心房顫動4問


正常的心臟有發電點,由心房的竇房結啟動,並透過心房跟心室間的房室結,傳送給心室。圖片來自好健康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Q1:什麼是心房顫動?哪些人容易有心房顫動?

A:正常的心臟有發電點,由心房的竇房結啟動,並透過心房跟心室間的房室結,傳送給心室,當心房跳一下,心室也會跳一下,心臟收縮的同時,就會把血液打出心臟,提供全身細胞使用。

 

當心臟的發電點失去功能,心房其他的肌肉細胞太強勢亂放電,出現不規律的顫動時,就像有很多指揮官同時在亂指揮而造成紊亂,心房每分鐘跳到300下,甚至高達500、600下,房室結會阻擋心房的波動,心房跟心室的跳動呈現2比1或3比1的跳動,心房會缺乏收縮力,有如心臟在抖動,就是心房顫動。

 

老化是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年紀越大,心房顫動的發生比例越高,80歲以上的高齡者,每10人就約有1人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也是高齡長者最常見的心律不整。

 

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瓣膜疾病、風濕性心臟病、閉鎖不全、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等。而酗酒、咖啡因、茶鹼也可能增加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

1/12/2025

現在撥打的電話是因為膽結石?有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膽結石如果正巧塞住總膽管會引起黃疸、肝發炎;塞住胰管會造成急性胰臟炎,痛到死去活來。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最近開始降溫,再加上聚餐多,大家免不了會吃得比較豐盛、油膩,我常常會在這個季節,接到從急診撥打來的求救電話。


連我自己的家人,都曾經因為這個疾病,進過好幾次急診。你能猜得到是什麼緊急的情況嗎?


這次在央廣的樂齡生活式,談的就是「有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大吃大喝過會發作的膽結石,常見的症狀包括有反覆的右上腹疼痛,往往會痛到冷汗直流,甚至嘔吐不止,有些還會解茶色尿,尿液顏色變得像紅茶或可樂的顏色。


央廣樂齡生活式「有膽結石一定要開刀嗎?」,也可以用聽的。


台灣的膽結石盛行率大約是5到10%左右。所以,有一說是台灣有二百萬人有膽結石。每年因此切掉膽囊的民眾,大約有二萬人左右。


多年前,我採訪台大癌醫副院長吳耀銘醫師時,他是跟我說台灣四十歲以上的女性,每四人,就有一個人有膽結石。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每八人,有一人有膽結石,女性跟男性的比例,約為一比二。


膽結石是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出院患者統計,件數最多的疾病。


為了聊這個健康議題,我也去查了健保出院患者件數統計的公開資料,目前能查到的是健保署從2016年開始做膽結石的相關出院統計,當時一年出院件數是3萬9702件, 2017年增加到4萬1436件。然後,從2017年開始,就不曾低過四萬件。


最新統計是2022年的4萬4350件。其中住院一到三天是1萬9928,將近二萬件。 住院四到七天的有1萬5977件。膽結石也是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出院中最多的,比第二多的腹股溝疝氣3萬0406件,第三多的消化性潰瘍2萬7829件,出院件數高蠻多的。

張世霖醫師:未發現的心房顫動併發小中風又損失上千萬。心律不整、心房顫動,Apple Watch是先知?

方便24小時配戴的穿戴式智慧型手錶,也可做為檢測心房顫動的參考。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驟冷有可能誘發心房顫動的發作。明明身體很不舒服,但若未被有效診斷出來,有時會被誤認是疑神疑神。此時,方便24小時配戴,具有檢測心律不整功能的智慧型手錶,可提供不錯的佐証。 


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澳洲女子克萊頓(Evie Clayton)過去十年一直被告知有焦慮症,沒想到她所配戴的Apple Watch,卻發現她有心律不整,進而讓她被診斷出是患有一種叫心室上頻脈(SVT)的心律不整,會讓心跳太快不規律。她正在接受藥物治療,並可能要做電燒術。根本不是原本認定的焦慮症。


臺北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實驗檢查科主任張世霖醫師說,「臨床上,的確有些心律不整的病友會被誤認是精神或情緒有問題。而穿戴式智慧型手錶會是不錯的隨身檢測工具。」


有位57歲的旅外女強人,在國外做生意時,曾莫名其妙昏倒、意識不清,後來又發生小中風,國際業務停擺,損失好幾千萬,才被診斷出患有心房顫動,這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


她的心臟會跳一跳又突然間不跳。在做過第一次電燒術後,依然常常覺得人很不舒服,感覺胸悶、焦慮不安很痛苦,但每次回門診做即時心電圖時,又沒有檢查出異常,也曾被醫師認定是精神狀況有問題。

1/10/2025

麻疹的MMR疫苗之亂,該如何理性看待?

 

抽血驗麻疹、德國麻疹的抗體,就能得知是否需補打MMR疫苗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麻疹是一種會高度傳染的疾病,感染後會發燒、頭痛、全身起紅疹,也有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腦炎、肺炎,甚至死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2023年有10.75萬人死於麻疹,大部分是五歲以下的兒童。

1/08/2025

你有肌少症嗎?妳知道增肌有多難嗎?

486先生,公開提及生病後,肌肉大量流失。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這二天在臉書看到486先生,公開提及他在生病手術後,肌肉大量流失。


千萬別覺得瘦就是好。一般人在短時間體重掉太多不值得鼓勵。而且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健康變化啊!


根據四肢肌肉量身高,算了一下肌肉質量指數(SMI)

(1.95+1.85+6.8+6.75)/(1.68X1.68)=6.147

這已經符合男性 SMI < 7.0,女性 SMI < 5.5的肌少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