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20

陳信銘牙醫師:包緊緊看牙齒,更有安全感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每次看牙齒時,你會很緊張嗎?


在台灣,每個小朋友都有做牙齒健康檢查的經驗,現在有很多牙科,為了減少小朋友看牙時的緊張的情緒,會在治療椅旁,增加螢幕的設計,讓孩子們可以一邊觀賞喜歡的影片,一邊檢查及治療牙齒。


而有些特殊需求的小朋友、大朋友,可能因為身心的狀況不同而需要更多特別的設備,才能享有跟我們一樣的口腔健康服務。舉例來說:有些平常用輪椅代步、沒有體力站好或是自閉症的小朋友,在拍環口X光片檢查時,可能會需要躺著或在舒眠鎮靜下,才能順利拍攝到清晰、準確的環口X光片,方便安排後續的牙科治療。


台大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簡稱:特需牙科)主任陳信銘醫師,也說,「目前全台灣北、中、南、東部,總共有七個特需牙科的示範中心」,台大特需牙科還特別提供了輪椅型的治療椅,讓坐輪椅的小朋友、大朋友可以直接坐自己的輪椅上,接受牙齒的檢查及治療。

11/11/2020

吳佩昌醫師:當心雷射筆傷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小小的雷射筆,常會在上課、觀星時使用,是生活中相當常見的小工具,但兒童眼科醫師也提醒,這些會發出紅光、綠光、藍光、紫光的雷射筆,並不是玩具,非常不適合用來玩樂或逗弄寵物。萬一掃射到眼睛,有可能會傷害寶貴的視力。


高雄長庚眼科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說,「我們曾經遇到一位高年級的小朋友,他回來門診做近視的追蹤檢查時,被發現眼睛的視網膜有燒傷的痕跡,一問之下,原來是跟好朋友打打鬧鬧時,意外被正在玩的雷射筆,射中眼睛。還有另一個運氣更差的大朋友是參加聯歡晚會時,被現場強烈的雷射光線,掃到眼睛,把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燒了一個洞,視力一下子變得很差很差。」

10/13/2020

謝宗學醫師:吸力超強的巴克球,誤食有多危險?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圓圓小小吸力超強的巴克球,是很受小朋友歡迎的磁鐵玩具。但近年從歐美到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兒科醫師發現兒童誤食巴克球的意外。


事實上,台灣主管玩具檢驗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早在2012年就要求相關業者,在巴克球包裝上標示「該商品非供14歲以下兒童遊戲玩耍使用」的警語,也提醒學校、家長注意,不應購買巴克球這類有強大磁力的磁鐵玩具,給14歲以下的孩童玩耍使用,這就包括了學齡前,國小及部份國中學童在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日前有個小男童因為撞到頭,出現持續噁心、嘔吐的症狀被送到兒童急診來,詳細檢查頭部沒有嚴重外傷,卻在做了腹部X光檢查後,意外發現腸道有一串五顆的圓球異物。經小兒外科醫師手術後,確認是巴克球,且已經造成腸子的破損。所幸,還沒有造成腸子的壞死、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目前已平安出院。」

9/08/2020

顏宗海醫師:傷腦筋的鉛中毒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剛開學,最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表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兒童,約八億的小朋友正受到鉛中毒的威脅。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說,「鉛是一種有神經毒性的金屬。如果小朋友每一百毫升血液裡的鉛濃度高於3.5微克,就代表有血鉛超標的情況,有可能會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循環系統和生殖泌尿系統等。讓小朋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坐都坐不住、智力下降、學習困難或出現自閉的情況,以及噁心、嘔吐、貧血等等多重的異常。」

8/11/2020

郭錫恭醫師:弓漿蟲入眼危機,當心也會傷眼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你知道嗎?有一種常見的小小寄生蟲,名叫「弓漿蟲」,只要有機會入侵到人體裡,就會開始展開大冒險,偷偷以組織囊胞的狀態,潛藏在人體器官裡,在包括眼睛的視網膜、腦、肌肉、肝臟裡休眠,大部份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感受不到牠們的存在,但一旦免疫力下降,這些小小寄生蟲,就有可能開始作怪,對身體一再造成傷害。


高雄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郭錫恭醫師說,「弓漿蟲可以感染大多數的動物。人類跟貓,都是弓漿蟲的宿主,但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以巴西為例,約有八成的人,曾被弓漿蟲感染。其中約有一成被感染的人,曾有眼球的不適,包括眼睛的視網膜發炎、看不清楚、視力下降等等。」


曾有一個男孩子在國小五年級時,突然覺得右眼視力模糊,詳細檢查後發現他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有局部的發炎,進一步抽血,也確認他出現被弓漿蟲感染過,才會有的抗體,經過六到八週的藥物治療後,眼睛的發炎、視力都有改善,但在高中、開始工作後又各復發了一次,右眼的視力,還是逐漸受到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7/07/2020

何仁文醫師:睫毛戳眼淚汪汪,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長長的睫毛,除了我們熟知的美觀功能外,其實也是保護眼睛的好幫手。睫毛不但可以當眼睛的檔箭牌,直接減少沙塵、汗水等異物跑到眼睛裡,當睫毛不小心被碰觸時,也會啟動眨眼的反射動作,讓我們趕緊閉上眼睛,降低眼睛受傷的機會。


不過,東方人因為天生有比較厚的下眼瞼贅皮,也常常會讓下眼瞼內翻,讓靠近鼻樑的下眼睫毛被往內推擠,戳到眼睛裡,而會摩擦到眼球表面。老是刺刺的,會常常想揉眼睛。


在我們俗稱黑眼珠的虹膜及瞳孔前,有一層透明的角膜。它是很敏感的組織。如果睫毛常刮傷眼睛的角膜,也有可能引起角膜破皮、發炎、紅腫。不只會引起疼痛,也有可能會影響到視力,讓眼睛看不清楚。


高雄長庚醫院眼整型科何仁文醫師說,「很多小朋友從小就有下眼睫毛戳進眼睛裡的情況,還好下睫毛比上睫毛細又軟,如果沒有造成明顯的眼睛不適,我們會再觀察看看長大後,會不會改善。但如果到小學時,還是常常覺得眼睛刺刺的、會痛、會癢,常常因此眼睛眨不停、揉眼睛,甚至出現流眼淚、視力模糊,角膜紅腫的症狀,代表已經有角膜損傷。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怕影響到小朋友的視力跟學習,也會考慮趁放暑假時,開刀進行治療。」

6/09/2020

吳佩昌醫師:防疫新生活,護眼防結膜炎不可少!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春暖花開小朋友是否會覺得眼睛常常癢癢的。忍不住揉一揉,居然就腫起來了?當心是結膜炎。


眼睛黑眼珠旁邊的眼白部份是鞏膜。


鞏膜上有一層透明的組織叫結膜,結膜上有許許多多的血管。


一旦結膜發炎,就是結膜炎。常見的結膜炎有二種。


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又叫紅眼症,主要是因為病菌感染造成結膜上的血管充血、紅腫,起床時會覺得眼屎很多,有傳染性。



過敏性結膜炎

過敏性結膜炎,常是對植物的花粉過敏引起結膜發炎,好發於春暖花開的季節,沒有傳染性。




前陣子新冠肺炎防疫期,有許多小朋友放學後,都選擇宅在家較少外出,時常窩在房間看電視、玩手機、閱讀書本。

高雄長庚眼科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發現,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逐漸穩定,最近小朋友開始回眼科門診做視力檢查,有小朋友在這幾個月,近視居然一口氣增加了75度,往有失明風險的高度近視-五百度更加逼近,不利近視病的防控。

吳佩昌主任提醒,「防疫新生活的護眼重點,除了盡量不要用手接觸眼睛,也希望小朋友下課時間離開教室,要減少在室內久坐,建議盡量走到戶外活動,不只有助拉開狹小教室內的社交距離,也能增加體能活力,維持好的免疫力。而多到郊外跑跑跳跳,對於近視也有預防的效果。另外,原本有在點散瞳劑,控制近視的小朋友,別忘了仍要記得每天晚上點藥。」

6/08/2020

郭耀隆醫師:乳癌用藥CDK4/6抑制劑納健保 我適用嗎?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為避免群聚以及高風險區域的傳染風險,讓許多摸到自己乳房有異常硬塊,本來就不想面對的女性,又多了一個「現在去醫院有風險,千萬不要去。」的理由,但不面對,也怕因此延誤到病情的判斷及治療。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副院長郭耀隆醫師說,「女性是家庭的支柱,現在即使是轉移復發的乳癌,也有許多口服新藥,可以控制疾病。病情穩定的乳癌病友,一個月只需回診一次,時間上很自由。對治療的成效跟病人的心情,也有很大的幫忙。」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是在2015年,核准全球第一個乳癌口服藥物CDK4/6抑制劑,醫師指出,這種適用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的口服藥物,以 28 天為一個週期,在連續服用 21 天後,休息 7 天,再進行下一個週期的治療。


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給發生遠端轉移後之第一線內分泌治療,須完全符合以下條件:荷爾蒙接受體為強陽性,ER或PR >30%、HER2陰性、經完整疾病評估後,未出現器官轉移危急症狀的停經後乳癌病友使用,約需二週左右的送件審核時間;若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病患,亦可視個人狀況考慮自費使用。

5/12/2020

謝宗學醫師:看不見的新冠肺炎病毒,怎麼找出來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從小到大,小朋友們曾經因為身體突然很不舒服而看過急診嗎?有沒有注意到最近疫情新聞裡,常常出現很多身穿連身隔離衣,也就是俗稱「兔寶寶裝」的醫護人員,在醫院外面的帳棚進進出出,幫忙檢查可能得到新冠肺炎的病人。


中山附醫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謝宗學醫師說,「為了怕新冠肺炎的病人,把病毒傳染給其它人。現在台灣的醫院會採取『分艙分流』的方式,先把有可能是新冠肺炎的病人,帶到醫院外面的帳棚做初步的檢查。而目前最常使用的檢查方式,就是核酸檢測。新冠病毒是一種有核糖核酸(RNA)的病毒。檢查前,醫師會先穿上密不通風的連身兔寶寶裝,裝備有隔離衣、頭套、N95口罩等等,再開始幫病人做檢查。」

4/29/2020

可能感染COVID-19的九大症狀,你有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米國CDC原本把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列入COVID-19的可能症狀。最近又一口氣增加6個可能症狀。這6大症狀,除了嗅覺或味覺喪失比較少見外,其它都蠻常見的啊!

台灣CDC有把拉肚子,也列入可能症狀。


1、發冷
2、反覆發抖、發冷
3、肌肉痠痛
4、頭痛
5、喉嚨痛
6、嗅覺或味覺喪失
7、發燒
8、咳嗽
9、呼吸急促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誤信飲酒可治癒肺炎,伊朗因誤飲假酒中毒死亡人數超過700+人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最近發生酒店公關罹患COVID-19(新冠肺炎),酒客無人中標,很多人戲稱是否飲酒能夠對抗肺炎?這樣的謠言,也在疫情嚴重的伊朗被流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早年台灣常發生誤飲假酒的新聞事件。無良廠商使用工業酒精,也就是含甲醇(methanol)的酒精來製作假酒,當時曾造成很多人誤飲而眼睛失明,甚至死亡。

類似的不幸,最近也發生在誤信飲酒可治癒肺炎的伊朗。根據4月初的政府報告,過去一年中,伊朗的假酒中毒事件增加了10倍。國家驗屍官當局說,在2月20日至4月7日期間,因誤飲含甲醇的假酒,中毒死亡人數已超過700+人。

伊朗衛生部發言人也表示,有5,011 人因誤飲含甲醇的假酒中毒,約有90人因此喪失了視力或遭受了眼部傷害。

相關新聞:
Iran: Over 700 dead after drinking alcohol to cure coronavirus

延展閱讀:
邱品齊醫師:溼洗手、乾洗手、戴口罩,你做對了嗎?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4/07/2020

邱品齊醫師:溼洗手、乾洗手、戴口罩,你做對了嗎?



正確溼洗手

以肥皂或洗手乳,依照「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大雙手搓揉的動作,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最後要把雙手擦乾哦!

肥皂因子可以破壞病毒最外層的脂肪包膜,並且讓病菌隨著肥皂、清水而離開你的雙手。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90個國家的學校陸續停課而影響到全球近九成的學生,目前有超過十五億的學生,沒辦法像往常一樣到學校上課,享受正常的校園生活。
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90個國家的學校陸續停課而影響到全球近九成的學生。

3/21/2020

義大利的肺炎受難記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2020年2月20日義大利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的確診個案,被送入加護病房(ICU)前,他是一個38歲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健康男性,社交活躍,同時也是熱愛跑馬拉松的運動健將。

自此義大利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像跑馬拉松似的,在短短一個月後,確診人數達4萬多人,死亡人數也來到4000+人,位居歐洲災情最慘重的國家。

在《JAMA》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義大利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有12%會因急性呼吸衰竭,需要入住加護病房。

另一個囊括2萬多位義大利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研究報告則顯示,有高達9%患者是醫護人員。

這2萬多位的患者中,有近三成患者處於嚴重(24.9%)及危急(5%)的病況,並造成7.2%的患者死亡。

50歲以下的新冠肺炎患者佔四分之一(25.2%),但僅有不到1%的患者會死亡。

而51歲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率也不斷攀升。尤其70歲以上的長者,每十位長者,至少有一位會死亡,年紀越長死亡風險越高。

由於義大利的高齡人口高居歐洲之冠,有23%,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場突如其來的劫難,不只席捲義大利,也同時揭開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海嘯的序幕。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3/10/2020

蘇一峰醫師:讓新冠病毒長驅直入的ACE2



當飛沫裡有病毒,又接觸門把時,有可能讓病毒沾附在門把上。

萬一,摸過受污染的門把,再挖鼻孔,就有機會把病毒,經由鼻黏膜送入體內。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表面,有突出像是王冠的棘蛋白。

棘蛋白像鑰匙,可以打開人體細胞上的ACE2接受器(門),進而入侵細胞造成感染。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要怎麼最快進到家裡面?多是拿鑰匙打開家門回家吧!

今年小朋友因為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多放了二個星期的寒假。這是一種在2019年的年底,才被新發現的冠狀病毒。

2/14/2020

小嬰兒得武漢肺炎住院會怎樣?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戴不住口罩的小嬰兒,萬一感染新冠肺炎會怎樣?相信是許多新手爸媽最關心的。

西洋情人節這天,JAMA發表了最新武漢肺炎研究,囊括了月齡介於一個月到十一個月,因確診得到新冠肺炎而住院的九個小寶寶,其中有七個是女娃娃。

資料來源:JAMA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1659

這研究中,所有的小寶寶,都是被家人傳染的家庭群聚個案。雖然有四個小寶寶發燒、二個小寶寶有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

2/11/2020

李定達醫師:紅又癢的成群紅疹是禽蟎,還是跳蚤叮咬?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一覺醒來,身上出現又紅又癢的疹子,到底怎麼了?


明明沒有看到半隻蚊子,身上卻出現許多類似被蚊子叮咬的疹子,又紅又癢,有時紅疹的頂端還有小小的水泡,讓人癢得睡不好。難道是被跳蚤咬了嗎?


臺北榮總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李定達醫師說,「蚊子叮咬,通常是零星幾顆浮腫的紅疹。有一些寄生在鳥類、寵物身上的小蟲子,有時也會伺機叮咬人類,出現紅紅腫腫非常癢的成群紅疹。如果沒有治療,常會持續劇癢好幾天,小朋友有可能會起水泡,因癢得受不了而抓破皮。」


舉例來說:近年在皮膚科常會出現「疑似在住家、辦公室被禽蟎叮咬」的病人。禽蟎沒有翅膀,也不會跳躍,是用爬行來移動。一旦從陽台窗縫鑽進家裡咬人,常是成群結隊入侵到室內,在身上爬來爬去,會在身上咬一整片,很少只咬一包。如果遇到有鬆緊帶的部位,像是內衣、內褲的邊緣,爬不進去時,就會圍繞著鬆緊帶咬出成群的紅疹。

2/07/2020

黃秀美:新冠肺炎壓境,身在台灣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今天英國的衛生部發布最新指南,建議從中國跟亞洲的八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泰國、日本、新加坡、南韓、台灣、馬來西亞、澳門旅遊回來的旅客,應該自我隔離。如果14天內生病了,出現咳嗽、發燒或呼吸急促的症狀,應撥打英國NHS(地位有如台灣的健保署)的電話求援。

這陣子在看各國疫情時,我最關心的是各國本土案例的情況。目前記錄到的各國本土案例如下:

日本:61遊輪旅客1司機1或2導遊1店員
新加坡:2店員1導遊1佣人3家人(其中寶寶6個月大)1未明,另有跨國會議未確認
德國7同事1家人1朋友
香港2家人5未明
泰國1司機2旅客
南韓1司機1家人2旅遊
台灣2家人3旅遊
法國1醫師
馬來西亞1跨國會議

目前看起來被新冠肺炎疫情籠罩的中國,並不止有武漢危險。其它國家像是日本、新加坡、香港、泰國、南韓、澳門,因為跟中國的旅遊、商務往來太多,確實要擔心有社區感染的可能性。倘若要跟有相關旅遊史的人仕接觸(包括商務會議)做點防護會比較安心。如果要約吃飯,就等過潛伏期14天後會比較保險些。

1/07/2020

葉國偉醫師:與塵蟎共枕,讓你大過敏?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在過敏界鼎鼎大名的「塵蟎」為何最喜歡陪小朋友睡覺呢?

一到冬天,裹在暖呼呼的棉被裡睡覺最幸福了。但小朋友曾經有過躺上枕頭、掀起棉被,就開始鼻塞、打噴嚏、皮膚癢不停的情況嗎?

有種光用眼睛看不到的「塵蟎」,最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很愛吃從頭髮跟皮膚脫落下來的皮屑。因此,人類的枕頭、棉被跟床舖,也是塵蟎最愛的安樂窩。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的葉國偉醫師說,「塵蟎的蟲體、屍體、卵、排洩物,都含有會讓人過敏的蛋白質。在台灣約有六成的小朋友,有對塵蟎過敏的體質,一旦接觸到,有可能會出現鼻過敏、氣管過敏、皮膚過敏的症狀。其實,像布沙發、布窗簾、地毯、枕頭、棉被、床舖,都是塵蟎喜歡寄居的環境。只是我們在家睡覺的時間特別長,也比較會緊貼著枕頭、棉被、床舖,因此,不舒服的過敏症狀會更明顯。」

1/03/2020

洪暐傑醫師:疫苗有如光明燈,有打有保佑?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說,「打疫苗就有如點光明燈。不是打了,就可以不生病。而是可以大病變小病。」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人口走向高齡化,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人就有一人是超過65歲的年長者,預估2026年,更將晉升為超高齡社會,將有二成人口是超過65歲的年長者。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所公佈的國人十大死因,也顯示肺炎已經連續三年,躍居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約九成以上是超過65歲的年長者。位居十大因第五位的糖尿病,則約有八成以上是超過65歲的年長者。

這代表長輩們的預防保健越來越重要。但臨床上,有許許多多的年長者,常自覺「阮箇真勇」,連疫苗都不願意打,也常常覺得「打了還不是會感冒生病,那打幹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