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13

陳威明醫師:人工膝關節,到底怎麼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人類的膝關節是由大腿的股骨(Femur)、小腿的脛骨(Tibia),以及,俗稱膝蓋骨的髕骨(Patella)所組成,表面覆蓋著關節軟骨,可緩衝保護膝關節的骨頭,並靈活的作出走、跑、蹲、跪等動作。

關節軟骨,本身沒有神經、血管,所需的營養成份是來自於關節腔裡滑膜所製造出來的關節液,但明明是沒有神經的關節軟骨,為什麼會出現疼痛感?

主要是軟骨經年累月被磨光後,有神經的骨頭裸露出來,就會痠痛,同時,會引起關節腔裡的滑膜發炎、腫脹,讓膝關節的疼痛加劇、忍無可忍,嚴重時,可能會無法蹲下、舉步維艱。

當症狀嚴重到復健、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症狀時,有時必須考慮動手術來減輕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000人次作人工膝關節的置換,光是2011年,健保花在人工膝關節的給付,約達26億。

在台灣,作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中,每3位,就有2位是女性。尤其是骨架小,腳很纖細的東方女性,一旦胖起來或是常穿避震力差的高跟鞋,細小的膝關節須承擔更大的力量,更要留意膝關節的保養。

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是屬於選擇性的手術。若患者有不穩定的內科狀況,尤其是心肺功能障礙,以及,目前有急性感染,如:尿道炎、牙齒蛀牙發炎中,則不建議馬上作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手術。

前者,會增加手術時的麻醉風險。後者,則有可能讓細菌隨著血液循環,落戶在關節腔,造成嚴重的手術後併發症,必須先移除人工膝關節,待感染完全控制後,才能考慮再作第二次的置換手術。一旦感染過的關節,有510%的機會再次被感染,是相當棘手的問題。


人工膝關節artificial knee),到底怎麼換?

絕對不是把膝關節整組換掉,而是把磨壞的關節面修掉,再置換成人工膝關節的配件,恢復關節面的平整,比較類似牙齒有蛀牙,把蛀牙處理好,再戴上牙套,而非整顆拔除,另外作植牙。

因此,有不少的患者,在同時作完雙腿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隔天即可免用拐杖,直接下床走路。不管是使用健保給付或自費的人工膝關節,絕大多數的患者,在手術後,都可作到跑、深蹲、跪等動作,在外觀跟功能上,沒有差別。

主要差異在於配件的耐磨度。即使是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95%以上,可耐用15年甚至2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不必迷信高額自費的人工膝關節,一定比較好。

人工膝關節能用多久與醫師的開刀技術、患者手術後的保養關係最大。開刀時,不管是否使用更耐磨的材料,只要位置裝得很正,磨損速度就會降低。

患者當然要注意不要過胖,也別每天想著要跑馬拉松、爬高山,以免徒增人工膝關節零件的磨損度,縮短使用年限。


  全文閱讀  


  諮詢專家  
陳威明醫師
經歷: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骨科學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理事長
專長:複雜關節重建手術及微創人工關節手術、骨肉癌診治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