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13

王麗潔醫師:食物過敏差異大,試了才知道!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平常吃了沒症狀,自費作健檢的食物過敏源檢測,竟然有大堆紅字,

一吃就皮膚起紅疹,肚子絞痛不止,也跟食物過敏,脫不了關係?

到底該怎麼看待食物過敏?怕過敏的,全都不吃,真的是對的嗎?


明明是可以吃的食物,以前吃過,也沒有出過什麼差錯的東西,為什會現在卻會引發過敏症狀?這與腸道的發育,以及,人體的免疫系統的反應,都有關係。


以常見的食物過敏蛋白質類為例,包括奶、蛋、肉、魚等等,都有人吃了會出現過敏症狀。有些人吃了帶殼的蝦,會誘發氣喘,另一些人,則是會出現癢到不行、紅腫如浮雕的急性蕁麻疹。


有些尚在繦褓中的寶寶,若是對牛奶過敏,導致腸道發炎,常會有拉肚子、腹痛,甚至嚴重到出現血便的症狀,或是皮膚長疹子、發紅、脫屑的異位性皮膚炎,有時,還會把自己抓到遍體鱗傷、流湯、流水。有些孩子甚至會有喉嚨很緊、呼吸困難的情況出現。


事實上,食物過敏引起的發炎症狀,的確不侷限在消化道,也常波及到皮膚或是呼吸系統。而許多幼年時的食物過敏,有可能在長大後逐漸痊癒,主要原因是幼兒的腸道發育尚不完整,免疫系統的調控,也尚未完全定型,仍有機會改變。


根據二○一三年一月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胸腔》(Thorax)上,一個囊括五十一個國家近三十一萬個十三到十四歲青少年,以及,來自三十一個國家十八萬個六到七歲兒童,所作的兒童氣喘及過敏的國際研究(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的研究結果,就顯示,「每週吃三次或更多份量的速食會讓青少年嚴重氣喘的機會增加三十九%,並增加二十七%的風險,在兒童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度上。」。


「此部分不是食物過敏,因油炸食物易致過氧化物,促進發炎反應,過敏等。」


本周由專精過敏疾病的王麗潔醫師,分享如何正確看待食物過敏的關鍵之道。


關鍵一:食物過敏,各別差異性大,試了才知道


「不會吧!連純母奶寶寶,都會食物過敏?」雖說,母奶的蛋白質較牛奶的蛋白質,比不易引起過敏,但臨床上,還是有極少數的純母奶寶寶,會對母奶的蛋白質過敏,在出生一、二個月後,出現明顯的異位性皮膚炎或大便中有血絲、拉肚子的症狀。


若媽媽已經避免攝取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小寶寶的症狀仍無改善,就必須考慮改吃將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蛋白質的部份水解配方牛奶,讓皮膚症狀有機會獲得較明顯的改善。


這是因為人類的消化系統,原本在吃進蛋白質時,會先將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蛋白質,然後,再進一步分解成胺基酸,再被身體吸收。


但孩子腸道的上皮細胞,還在發育中,沒有辦法像成人一樣完全密合,有些大分子的蛋白質,有可能還沒被分解,就直接進入腸道的血管,較引起過敏症狀,才會在治療上改喝小分子蛋白質的部份水解配方牛奶。


而不管是常見的牛奶過敏或少見的母奶過敏,這些異常的免疫反應,都會引起身體的發炎,跟喝奶出現乳糖不耐症,成因是不同的。


乳糖不耐是因為腸道內缺乏可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使得乳糖卡在腸道中,無法順利被消化分解,而引起腹瀉,雖會導致水便,但通常拉完就沒事了,並不會引起腸道或皮膚的發炎。


關鍵二:食物過敏原檢測,並非越多越好


目前臨床上,與食物過敏原檢測相關性最高的過敏性疾病是異位性皮膚炎。若孩子有經常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建議在三歲後作食物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檢測,各大醫院的食物過敏原類別,大致可分為蛋白質類、海鮮類、堅果類、水果類、蔬菜類、澱粉類、香料類等等。


食物過敏原的種類,從十二種、三十六種到一百多種,都有,目的是找出那些食物是高致敏性的紅燈食物,應該要注意。不過,即使是食物過敏源檢測的異常紅字很多,也不必太焦慮,可與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討論,那些項目的食物過敏程度較嚴重且與本人的不適症狀確有相關,可如何調整日常飲食,千萬不要矯往過正,搞到沒有東西可吃的窘境。


關鍵三:找不到致敏凶手,需寫飲食日記


由於目前食物過敏原檢測,所採用的過敏原基因片段,不見得與台灣人常吃的品種相同,以蕁麻疹為例,約有八、九成的患者,即使抽血作食物過敏源檢查,也找不出真正的「致敏凶手」,此時,飲食上儘量吃簡單、新鮮的自然食物,並且作飲食日記,較有幫助。


因為,加工食物的材料較複雜,要從中抓出是對那一個成份過敏,有其難度。而不新鮮的食物,則有可能因蛋白質變性,讓免疫調控失常而致敏化。舉例來說:門診上,常有患者在吃到不新鮮的魚或帶殼海鮮後,引發急性蕁麻疹,之後,就算是改吃新鮮的海鮮,仍會不斷發作,相當擾人。


寫飲食日記,主要目的是希望能跟過敏症狀作核對。觀察,吃什麼東西,最容易有狀況。有些每天幾乎都吃得到,卻又不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反而最不容易被找出來。舉例來說:若是對很多食材裡,都會用到麵粉過敏,也就是麥質過敏,就比帶殼海鮮過敏,更難被找出來,要注意忌口,避免反覆發作,也會更需要難度。


養生:減少食物過敏的3大日常保健守則

吃這個會癢,吃那個會肚子絞痛,半夜過敏症狀,突然卯起來發作,不但影響睡眠品質,也常不舒服到要臨時掛病號,連「吃什麼」,都成為一個壓力源,掌握3大要訣,可減少食物過敏對生活的干擾。


TIP1:儘量吃簡單、新鮮的自然食物,較不會因食物變質或添加物引起過敏。

TIP2:3歲以上,可抽血作食物過敏原檢測,年紀太小,不易驗出結果。

TIP3:找不出原因的食物過敏,宜作飲食日誌,並與醫師作進一步討論。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專欄


  諮詢專家  

王麗潔醫師

經歷: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專長:小兒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減敏治療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