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2014

陸清松醫師:經常忘東忘西,動不動跌倒是腦部老化前兆?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嗅覺失靈、經常情緒低落、嚴重便秘、睡夢中拳打腳踢,

究竟是得了憂鬱症,還是腦部開始退化,出了異常的狀況?

人越活越久,越來越長壽,該怎麼正確養生來延緩腦部的老化?


腦部老化是年紀漸長的自然變化。人類到六、七十歲後,新鮮的記憶的形成會需要多講幾次,才能由海馬迴通路存入大腦皮質層成為長期記憶,學習新的事物會需要花比長的時間。年輕時,可以三頭六臂,同步處理好幾件事,年紀漸長後,就像電腦用久了,運作的靈敏度,勢必不如新電腦快速,一次處理一件事會比較順暢。


但腦部的退化,又不一樣。以記憶力喪失的失智症為例,是大腦皮質層萎縮、凋亡,使得原來已經會的、很熟悉的事物,後來不會了。本來認識的人,後來卻有如陌生人,完全認不得。舉例來說:現在是幾年幾月幾日、自己幾歲,都不記得或說錯。原本是烹飪高手,變得不知該怎麼煮菜,應該加鹽,卻加成糖,這代表腦部的退化,已經脫離正常的老化軌道,是腦部生病了。


另一種,好發於六十歲左右的帕金森病,則是位於腦幹,如二顆小紅豆般大小的黑質細胞衰竭,無法再正常分泌出足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調控腦部的運動機能。一旦腦部的黑質多巴胺神經細胞低於三○到四○%,就會出現單側的手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不靈活等動作障礙症狀,這些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現會緩漸的進行,蔓延到對側手腳,最終會造成走路困難,逐漸喪失行動能力。


到底經常忘東忘西,動不動就跌倒,就是腦部開始老化的前兆?本週由專精腦部退化疾病的鑑別診斷與治療的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醫師,分享的延緩腦部老化的關鍵養生之道。


關鍵一:多用腦,不易老


失智症、帕金森病是腦部的二大退化疾病。前者主要是記憶力喪失,後者是行動力喪失。罹患失智症後,再併發帕金森病的患者,約有一成左右。而帕金森病患者,逐漸併發失智症的比例,則有五到六成。


「記性不好、健忘」跟「失智症」,究竟有什麼差別呢?舉個例子來說:明明是認識的人,卻忘了對方的名字,經提醒或事後又想起來,屬於「健忘」,但若是被提醒後,仍然有如第一次見面,一點印象也沒有,完全不記得彼此是熟人,就要擔心是不是與記憶力相關的失智症。


要如何延緩記憶力的喪失?最有效的方式是趁年輕多涉獵知識、多存些記憶,記憶的存款多,就算喪失一些,影響會比較小。另外,從年輕時,好好控制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三高疾病,避免頭部外傷,都非常關鍵。這是因為血管阻塞、出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約佔失智症的三成左右,比例並不低。


關鍵二:有前兆,可評估


而單純因黑質細胞衰竭,缺乏足夠多巴胺的帕金森病,本身並不可怕。若能及時補充左多巴胺藥物,再加上其它晶片治療,約可維持七年正常的生活,在十四年內,還可以繼續正常的工作。


目前臨床上,發現約有一○到二○%的患者,在出現動作障礙前的五到十年前,會先出現嗅覺不好、晚上惡夢連連、睡覺時,拳打腳踢、憂鬱情緒、嚴重便秘的多重症狀,因此,生活品質備受困擾。未來可透過AV-133正子影像(AV-133 PET Scan)檢查,區分出是正常的腦部老化或是有症狀前的帕金森病。


若是缺乏足夠多巴胺的帕金森病,可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接受左多巴胺藥物的補充,並透過日常養生技巧來延緩肢體的退化程度。舉例來說:因缺乏多巴胺,引發的憂鬱症狀,在補充左多巴胺藥物後,面無表情、情緒低落的情況,可有緩解。


關鍵三:打太極,防跌倒


在生活上,好的睡眠及規律的運動是必要的。好好睡、完全休息,能讓腦部的多巴胺,在晚上睡覺時,多產生一些。隔天起床時,也比較有體力,可以活動。


而人能夠順利完成一個好的動作,牽涉到三個系統。一是錐體系統:掌管骨骼肌的隨意運動;中風時,若傷害到錐體系統,就會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二是小腦系統:保持身體的平衡、穩定。三是錐體外系統:可維持正常的肌肉張力及良好的姿勢;若缺乏多巴胺,就會讓肌肉僵硬、動作不靈活、顫抖、重心不穩,容易跌倒。


規律的運動,可鍜練體力,特別推薦騎腳踏車及打太極拳。帕金森症患者,即使走平路時,會有小碎步、原地踏步的現象,但在跨步上、下樓時,並沒有障礙,很適合作騎腳踏車的運動來改善步態。而趁早學太極拳,可訓練重心的轉移,預防及減少跌倒意外的發生。


而非口語表達的感覺統合藝術課程,如:一般畫畫,甚至用手指頭當畫筆沾顏料來畫畫、捏陶、彈烏克麗麗,則是透過接觸、學習藝術創作,跨出自己的小圈圈,慢慢學習自己手部肌肉的運用,可改善動作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在全心投入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得到成就感,覺得活著有價值,也能順利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情緒上,可以控制得不錯。(黃秀美整理)


保健:延緩腦部老化3要訣


人腦的運動機能跟車子一樣,平常多保養,運作才會順暢。血壓高會對腦血管造成持續的壓力;血糖高會使血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脂異常,則會讓血管硬化。即使是不危及生命的小中風,易傷腦,也會導致血管性失智症。


TIP1:控制三高疾病,避免血管硬化、阻塞、出血,可降低血管性失智症。

TIP2:睡眠好、休息夠,能讓腦內的多巴胺,在晚上睡覺時,多產生一些。

TIP3:打太極拳,能鍜練體力又可訓練重心的轉移,減少腦退化的跌倒意外發生。










  諮詢專家  

陸清松醫師
經歷: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台灣動作障礙理事
現任:長庚紀念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專長:帕金森病、動作障礙疾病、神經基因學、神經影像學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