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你聽過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或是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嗎?其實,這三種移植的目標,都是移植「造血幹細胞」,只是取得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不一樣。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同時也是臺北癌症中心兒童癌症團隊召集人劉彥麟醫師說,「最早期要收集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是要在手術室麻醉及消毒後,用鋼針放入骨盆骨最厚的部位來抽骨髓液,收集紅骨髓裡的造血幹細胞,約會抽50到100針,抽完後的幾天,屁股有可能會有些痠痠麻麻的感覺,之後逐漸淡去。
骨髓是造血的器官,每一位小朋友身上,大約有1到1.5公升積極造血的紅骨髓,所以健康的大人及小朋友,如果捐贈一些造血幹細胞給有需要的病人,通常不會損害本身的健康。
後來研究發現人體周邊血液裡,其實也有造血幹細胞,但數量比較少一些。如果先用藥物,給身體一些訊號,就能把造血幹細胞,從骨髓驅動到血液中,這樣一來,就能用類似抽血的方法,把有用的造血幹細胞抽出來,並不一定要抽骨髓,收集相對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