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2024

黃碧玉醫師:甲狀腺結節5問(包含甲狀腺癌)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Q1.脖子腫大,就是甲狀腺有病變嗎?要做哪些檢查?


A:甲狀腺位於喉結下方,分為左右兩葉,是內分泌器官,重要性有如人體發電機。它所分泌的荷爾蒙有如電力,可供應到身體的每個細胞,對於人體的8大系統,包括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骨骼肌肉系統、腦神經系統,都很重要。以心臟的循環系統為例。如果甲狀腺荷爾蒙功能不正常,可能會導致心臟的跳動過快或過慢。


甲狀腺的大小,一般來說,正常成人的甲狀腺僅有20公克左右,體積非常小。如果用手去觸摸喉結下方,感覺得到甲狀腺的存在,或是脖子看起來腫腫的,那代表有可能是有甲狀腺腫大,建議要到新陳代謝科就診,進一步接受觸診及抽血、超音波檢查,分辨是腫大性結節、腫瘤性結節、發炎性的腫大或結節,還是亢進性的腫大。

 

Q2.健檢發現甲狀腺有結節,要緊嗎?


A:在健檢的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中,約有5成的受檢者有甲狀腺結節,是相當常見的甲狀腺異常。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疼痛。一般人建議可以在30至40歲左右,做第一次的甲狀腺超音波檢查。若是家中有人得到甲狀腺癌,則建議可提早在20歲左右,安排第一次的甲狀腺超音波檢查。

 

甲狀腺結節中,最讓人擔心的是甲狀腺癌。其它的甲狀腺結節,則需要長期追蹤檢查,評估是否能夠和平共處或用手術治療外的方式治療。而要分辨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無法靠抽血來鑑別,除了甲狀腺超音波外,也需要加做穿刺細胞學檢查來進一步判斷。

 

Q3.醫師說要做甲狀腺穿刺檢查,我很害怕,檢查過程是如何?


A:甲狀腺穿刺檢查的靈敏度非常高,可達9成。有很多病友一聽到要穿刺,就非常害怕,也很擔心會不會有什麼危險性。事實上,甲狀腺穿刺的針都是使用細針。檢查前不需禁食,穿刺時間小於10秒鐘,只會有輕微的刺痛感。

 

會先請病人躺在床上,再消毒皮膚表面,使用甲狀腺超音波輔助,注意避開頸部的大血管,在結節的位置上做穿刺,取樣後按壓20分鐘左右即可。若穿刺時,不小心碰到微細血管,有可能會有輕微的瘀青。回家後,想要洗澡、游泳,都不會受影響。

 

甲狀腺穿刺的細胞判讀,有兩種染色法。一種是由臺灣大學劉禎輝教授研發的劉氏染色法,抽下來的檢體,可立刻染色,立即判讀。另一種柏氏染色法(Papanicolaou stain),則需要送到病理科,由病理科醫師進行判讀,再送報告回來,這就需要花一點時間等報告。一般情況下,約在3~5天內可看到甲狀腺穿刺的細胞報告。

 

Q4.若是良性甲狀腺結節需如何追蹤與治療?


A:3公分以下的良性甲狀腺結節,通常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異物感或壓迫感,會視情況每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甲狀腺超音波,必要時會再安排甲狀腺穿刺做確認。如果發現甲狀腺結節明顯變大或有異常,建議再回診與新陳代謝科醫師進一步討論。

 

Q5.檢查出甲狀腺癌,該怎麼辦?


A:甲狀腺結節經過超音波檢查及穿刺細胞判讀,有小部份(約5%)會確認是甲狀腺癌,建議要接受治療。

 

甲狀腺癌有分化良好的癌以及分化不好的癌。前者包括甲狀腺乳突癌跟甲狀腺濾泡癌,適當的治療,10年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是屬於非常良性的癌。


如果甲狀腺癌的大小在2公分以下,沒有淋巴轉移也沒有突出到甲狀腺外面,可選擇只開刀切除一葉。


若是2~3公分以上,則建議二葉甲狀腺全切除。差異在於二葉甲狀腺全切除後,可再加做放射碘治療,有機會摧毀殘餘在身體裡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細胞。再長期補充甲狀腺素來供應身體所需的甲狀腺素,同時抑制身體裡可能還殘存的癌細胞,不要再茁壯。

 

至於極少見的分化不好的甲狀腺癌或未分化癌或髓質癌,屬於較惡性的癌症。


髓質癌無論大小,都建議全切除。但由於甲狀腺素無法抑制髓質癌。因此,如果再復發,目前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可以治療。


至於未分化癌,則是甲狀腺癌裡的超級大魔王,開不開刀對預後影響不大。臨床上,當病人診斷為未分化癌時,約有5成平均餘命不到1年,30%的病人更可能在2至3個月內撒手人寰。


目前有新的標靶療法,或有可能可延長數年的存活時間,這幾類惡性度高的甲狀腺癌,治療上仍極具挑戰。




   諮詢專家   

黃碧玉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專任主治醫師
前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專長:糖尿病及合併症、甲狀腺疾病、副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症、各種內分泌疾病



本文同步發表@好心肝會刊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