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17

林宜潔醫師:朝會久站昏倒,原來是迷走神經惹的禍?



開朝會、舉辦運動會,在操場上站很久,開始覺得冒冷汗、眼前一黑,就突然昏倒,小朋友你曾有這樣的經驗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一定有過害怕、恐懼的感覺,像是有人在生氣抓狂時,或是秋冬季節,學校會安排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的預防針,看同學打針很痛很痛的樣子,也會讓人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有的小朋友甚至會因此昏倒呢!


這些昏倒的意外,有時候是跟迷走神經有關係呢!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林宜潔醫師說,「如果說第五對腦神經三叉神經是臉上最粗大的腦神經,那第十對腦神經的迷走神經,就是人體分佈最長又最廣的腦神經,從腦幹出發一直延伸到咽喉、氣管、心臟、肺臟、胃腸肝膽胰臟等等器官,就像是迷走在人體間,不知會走到哪兒的一對腦神經。所以才有『迷走』神經的稱號。」



11/14/2017

廖國翔治療師:越心急越結巴,該怎麼辦?

「我我我我我……我想要上廁所。」當越心急,越是講話結結巴巴時,肯定更緊張。當說話很不流暢,沒辦法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該怎麼辦?


越心急,越是容易講話結結巴巴的啊!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一直『我我我』你到底是想講什麼啦!」對講話有口吃困擾的小朋友來說,最怕遇到別人沒有耐心聽自己把話說完,但往往在想要加快速度把話說完時,又反而緊張到講話結結巴巴,一句話要講老半天。


臺中榮民總醫院復健科廖國翔語言治療師說,「在小朋友學說話的過程中,大約二歲到五歲左右,出現講話不流暢的情況是很常見的。這主要是因為學齡前的兒童,剛開始學習較複雜的語句,或是想加快說話速度,通常在半年內會自動消失掉,並不是真正的口吃,師長不用過度緊張擔心。」

10/10/2017

廖國翔治療師:講話為何會大舌頭?

國小的小朋友,講話像含顆魯蛋、大舌頭、臭乳呆、含糊不清,ㄓ、ㄔ、ㄕ、ㄖ 發音不清楚,跟舌頭不靈活會有關係嗎?到底是那裡有問題?可運用下列二種方式來簡單測試舌頭靈活度。



讓小朋友含一小口水,頭後仰,咕嚕咕嚕漱口,可以測試小朋友運用舌根力量的能力。



把小朋友喜歡的果醬,塗在嘴唇周圍,讓小朋友用舌尖去舔,依舌頭上、下、左、右的活動範圍,可了解舌頭的靈活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你還記不記得自己是幾歲開始學注音符號?剛開始學注音符號時,有沒有覺得哪些注音符號的發音,當時會覺得特別困難呢?其實,這跟小朋友語言的構音發展是有關係的。


臺中榮民總醫院復健科廖國翔語言治療師說,「對一般的小朋友來說,上國小一年級以後構音發展已經成熟,可以口齒清晰、字正腔圓的正確發音。另外,構音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例如注音符號中的ㄓ、ㄔ、ㄕ、ㄖ這四個注音符號是在六歲左右,才能夠講得很清晰。如果小朋友比較早就開始學習注音符號,有可能會覺得要清楚說出ㄓ、ㄔ、ㄕ、ㄖ會有些難度,這是正常的哦!」 

9/12/2017

王成平醫師:伸縮自如的舌頭,由好多腦神經支配呢!

油嘴滑舌、費盡口舌、舌燦蓮花、長舌婦、三寸不爛之舌,口腔裡的舌頭,常跟口才、愛講話聯想在一起。

事實上,舌頭也受到好多腦神經的支配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曾經有吃太快,不小心咬到舌頭,覺得「好痛呀!」趕快停止咀嚼,或是吃到好燙、好苦、好酸的食物,而忍不住趕快吐出來的經驗嗎?其實,這都是舌頭為了保護人體而發展出來的感覺哦!


嘴巴裡的小小舌頭,可是有好多好多的功能呢!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副教授王成平醫師說,「舌頭的肌肉運動,可以靈巧的翻攪食物,跟咀嚼、吞嚥、味覺,都很有關係。像是甜的食物,通常富含熱量,是人類存活的重要能量來源。而酸敗的食物,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這都要靠味覺來輔助分辨。而要有清楚的發音,也要有靈活的舌頭。倘若不小心咬傷舌頭或是舌頭有缺損或是舌頭生病長東西,會造成發音不標準、不易讓人聽懂的問題。」

9/07/2017

黃秀美:我看一年一兆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從2014年開始,台灣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已經每年超過ㄧ兆元了。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就算台灣的薪水凍漲,但是每年的醫療保健支出,還是持續不斷上揚。

事實上,根據衛生福利部所公佈的統計資料,從2014年開始,台灣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簡稱NHE),已經超過ㄧ兆元了。

9/04/2017

曾彥敦醫師:如花綻放的乳癌,更年期病友的荷爾蒙療法

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有68.92%的女性乳癌病友接受荷爾蒙療法。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編印的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位居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侵襲癌個案高達11,769位,其中有高達8,111位的女性乳癌病友〈68.92%〉,接受荷爾蒙療法。

到底抗荷爾蒙藥物,有那些種類?那一類的女性乳癌病友會接受荷爾蒙療法?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彥敦醫師表示,「抗荷爾蒙藥物,大致可分二大類,一是泰莫西芬(tamoxifen,簡稱TAM),二是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簡稱AI)。若是停經前,僅建議使用TAM。如果是停經後,首選是AI,亦可與TAM交替使用,但不建議同時使用兩類抗荷爾蒙藥物。」

「抗荷爾蒙藥物,主要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目前也有用於術前輔助治療,對於乳癌的同側復發、對側轉移有預防的效果。目前只要是管腔型乳癌,即符合健保規範,切片報告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女性乳癌患者,都不須事先申請,可直接處方,且有健保給付。」

曾彥敦醫師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病友,因腫瘤穿出皮膚,長出像一朵花的乳癌而被家人帶來門診,切片報告是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管腔A型乳癌,因老太太年事已高,家人擔心她身體承受不了開刀治療及化療的副作用,決定採用荷爾蒙療法,服用AI一個月後,腫瘤就平掉,連續服用半年,腫瘤已經小到摸不到。病人跟家屬,都很開心。

8/11/2017

陳芳銘醫師:年紀輕輕得乳癌,注定不敵病魔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日本美女主播小林麻央年僅34歲,日前因乳癌有多處轉移而辭世,不禁令人感嘆:難道年紀輕罹患乳癌,轉移其他器官,注定會不敵病魔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芳銘醫師表示,「早期乳癌有很高的治癒率,乳癌的篩檢絕對不能輕忽,得乳癌雖不能保証一定能治癒,而即使年紀輕得乳癌,有了令人擔心的轉移,目前臨床上還是有很多治療選擇,可以用最少的藥物治療來尋求有效的治療,延續乳癌病友的生命。」

陳芳銘醫師曾收治一名乳癌患者,35歲時確診為第三期乳癌,且腋下多處淋巴轉移。乳癌的基因類型為國人最常見的管腔A型乳癌,也就是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患者,初步手術切除後,也積極搭配化學治療及服用荷爾蒙藥物。但患者四年後卻還是發生肺轉移,與初診不同的是,腫瘤除了荷爾蒙陽性外,HER2受體竟轉為陽性反應,當時患者肺臟有肋膜積水,病情一度危急,趕緊安排標靶藥、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但治療副作用,雖然沒有一般化學治療常見的噁心或掉髮,卻也讓患者常受到手腳破皮、甲溝炎的困擾,更因食欲不振,每天都覺得提不起勁來,更讓她大嘆:活著也沒什麼意義。幸好,在調整用藥後,目前病情控制穩定,也可以如常生活。

8/08/2017

陳慧如醫師:擠眉弄眼,誰來掌控臉部肌肉跟表情?

小朋友感冒後,一覺醒來卻發現眼睛閉不緊,嘴巴歪歪的,口水也沒有辦法控制,一定會嚇壞了。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顏面神經被病菌感染了!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有時笑,有時哭,小朋友想過我們的臉部的肌肉,為什麼可以做出不同的表情?吃東西時,又為何可以好好的咀嚼嗎?這跟我們的顏面神經、三叉神經,都有關係呢!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科陳慧如醫師說,「顏面神經,主要掌管臉部表情肌的動作,像是閉眼睛,笑的時候,嘴巴往上提,都是靠顏面神經在動作。萬一,顏面神經受傷發炎,就會發現眼睛沒有辦法完全閉起來,嘴巴會歪一邊。講話、吃東西時,嘴巴常常不聽使喚,口水還會不小心流出來呢!」

7/17/2017

黃秀美:分享我的A肝爆肝經驗

有沒有得過A肝?有沒有正在得A肝?簡單抽血驗一下,就能得知。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10年前,我在台灣莫名其妙染到A型肝炎,肝發炎指數飆破1600是正常值的40倍,還爆瘦得像個鬼,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自己離死亡那麼近。後來的追蹤檢查又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的問題。現在連喝啤酒,都會頭暈兩、三天。

雖然,肝膽科醫師都說相隔這麼多年,我的肝臟應該已經完全康復,但是體質就是跟沒有爆肝前不太一樣啊!(爆肝前,才剛做過包括腹部超音波在內的健康檢查,也抽了B肝、C肝、肝發炎指數,當時連輕度脂肪肝也沒有,抽血檢查也都正常,酒量其實也還不錯。)

現在必須非常認真控制飲食,才能讓肝臟維持在若有似無脂肪肝的狀態。酒當然連淺嚐,都非常非常少了。可以說生活型態「非常健康」,卻也蠻無趣的。

另外一位A肝的苦主郭泰源教練,他是在55歲染上A肝,年紀比我更大,也更嚴重,還搞到要住院。或許是因為他年紀更大又是B肝帶原又有肝癌病史的關係。

未生病前,我老是被誤導年紀夠大的人,不會沒得過A肝。染上A肝那一年,不少專業醫護認為以我當時的年紀,應該早就得過A肝了〈才怪!〉。沒想到都已經過了10年,這個觀念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我們的A肝衛教宣導這幾十年,都還是很不科學。

7/11/2017

黃立民醫師:當心腦部殺手:腸病毒

 夏天是腸病毒相當活躍的季節,到底「腸子」裡的病毒跟腦部又有什麼關係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每到夏天,小朋友一定會常常聽到「腸病毒」這三個字。其實,腸病毒並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大群的病毒家族。目前已知的腸病毒種類有70多種。至於為什麼叫「腸病毒」?會不會讓腸子生病、肚子痛呢?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醫師說,「腸病毒,不會引起腸胃發炎,也很少會讓小朋友拉肚子,但腸病毒就喜歡住在腸道裡,也會在腸道裡繁殖,透過腸道把病毒排出體外。所以,一旦感染糞便裡也會排出腸病毒,時間長達長達一個月以上。」

6/13/2017

黃修眉醫師:眼睛轉哪轉,跟腦神經有關喲!

我們的雙眼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張開、閉起來,隨時有淚液可以滋潤眼球,原來都跟腦神經有密切的關係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們上了小學,每次做健康檢查,都會有視力表的檢測,這是在檢查眼睛能不能看清楚,主要目的也是在測試我們的第2對腦神經,也就是視神經有沒有正常在運作,能不能把視覺的訊息,傳遞到大腦裡。


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黃修眉醫師說,「視神經,也就是第2對腦神經,是主宰眼睛看得見、看不見,最重要的腦神經。除此之外,第3對、第4對、第6對腦神經是控制我們的眼球轉動,第5對腦神經負責眼球表面的感覺系統,第7對腦神經跟淚液分泌有關,這些腦神經,都跟眼睛的健康息息相關。」

5/09/2017

巫清隆醫師:美食家,也要有靈敏的嗅覺?

香噴噴的牛排、酸溜溜的檸檬,為什麼品嚐美食,也需要有靈敏的嗅覺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不知道小朋友有沒有發現,感冒鼻塞時,就算是爸爸媽媽用心準備了平常最喜歡的美食,還是常常會覺得吃起來比較沒有味道。這除了生病胃口比較差外,其實跟鼻塞時,嗅覺失靈也有關係哦!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巫清隆醫師說,「我們人類的味覺經驗有八成來自嗅覺,只有二成是來自可以分辨甜酸苦鹹的舌頭。小朋友可以試試把鼻子捏住、眼睛幪起來,再分別吃蘋果跟洋蔥,就會發現這二種平常截然不同的蔬果,在失去嗅覺後,吃起來都只是甜甜脆脆的蔬果。」

4/11/2017

李旺祚醫師:大腦時時刻刻會放電,異常放電可能會昏迷哦!

 「十萬伏特、電光一閃」是神奇寶貝皮卡丘的著名招式,放電時,常可把敵人電得慘兮兮,但如果是腦裡像是住了會異常放電的皮卡丘,那可就不妙了!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你知道嗎?每一個人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持續放電。透過微量的放電,我們的腦部的神經元,才能夠彼此溝通訊息,並且把大腦的指令,透過神經系統傳達給全身,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正常的呼吸、說話、思考跟活動。但如果神經元有異常的強烈放電時,就會出現不正常的症狀。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李旺祚醫師說,「當腦部的神經元有不正常的放電,產生不定時的反覆發作,就是醫學上所定義的癲癇。發作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跟異常放電的腦部位置有關,如果剛好是影響到嗅覺區,可能會聞到奇怪的味道,如果是影響到聽覺區,可能會聽到奇特的聲響,當然也有小朋友的眼睛會看到奇怪的影像,甚至會覺得反覆噁心、身體常會麻麻的症狀。而有些大範圍的發作,則有可能讓大腦臨時當機,會出現意識喪失、全身抽搐、抖動、眼睛上吊、口吐白沫的情況。」

3/14/2017

郭錦龍醫師:坐車坐船會頭暈,原來是動暈症啊!

戶外教學坐遊覽車時,你曾經有頭暈想吐的感覺嗎?


其實,這跟第8對腦神經,也就是前庭耳蝸神經有關喔!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坐車、搭飛機、乘船,乘坐這些運輸工具時會出現頭暈、嘔吐的症狀,俗稱暈車、暈機和暈船,在醫學上有個名稱叫「動暈症」,也就是移動時會頭暈的病症。


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國軍桃園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郭錦龍醫師說,「動暈症跟耳朵裡面,掌管平衡的前庭構造有關。


前庭構造會把感受到的平衡訊息,包括身體的上下移動、左右移動、前後移動與加速情形,透過前庭神經傳達給腦部。


而有些小朋友在坐遊覽車時會頭暈想吐是因為坐在車子裡面,有時候雖然眼睛看不到前方的景色變化,但是耳朵裡面的前庭構造,卻能感受到身體隨著遊覽車前進,甚至加速,當眼睛跟前庭構造收到的訊息不一致,卻又把這些互相衝突的訊息傳遞到腦部後,就容易有頭暈、噁心,甚至嘔吐的不適。」

2/14/2017

翁妏謹醫師、許巍鐘醫師:頭痛是大腦的求救訊號?

頭好痛好痛,如果是睡到半夜會痛醒,或是清晨時,頭痛會特別明顯,要趕緊告訴爸爸媽媽喲!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媽媽,我覺得頭好痛喲!」原來,小朋友跟大人一樣,也會有頭痛的困擾呢!


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翁妏謹醫師說,「任何年紀,都有可能會有頭痛的症狀。小朋友的頭痛,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像是秋冬常見的流行性感冒,除了發燒、流鼻水、肌肉痠痛,也常常會出現頭痛的症狀。等到流行性感冒逐漸痊癒,頭痛的症狀,也會好轉。當鼻子有發炎或感染時,如:小朋友常見的鼻竇炎,也常常會誘發頭痛。」


台大醫院小兒耳鼻喉科主任許巍鐘表示,「鼻竇是頭骨裡的空腔,可減輕頭骨的重量,也有調節鼻腔壓力、分泌黏液的功能。若鼻竇有發炎感染,也會引發頭部的疼痛及腫脹感。」

1/17/2017

涂智彥醫師:介入性支氣管鏡,精準診斷肺癌,精確治療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5年十大死因的最新統計,肺癌再度蟬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從102癌症登記年報裡的肺癌個案數中,則以肺腺癌佔的比例最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師胸腔暨重症系主任涂智彥醫師說,「台灣許多名人包括陳定南、單國璽、盧修一、陶大偉、羅曼菲、鳳飛飛、文英,都是肺腺癌的患者。其實,不止是在台灣。在全世界的肺癌中,肺腺癌也是很重要的病理形態。」

近年肺腺癌逐漸走向個人化,會視早期或晚期肺腺癌,給予不同的治療。對於晚期不可開刀的肺腺癌患者,有二類健保有給付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一類是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另一類是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所以,一定會幫肺腺癌的患者檢測這兩種生物標記。

「目前我在臨床上看到ALK的患者年齡層,介於四十到五十五歲之間。不抽菸或抽很少的菸,跟傳統認為肺癌患者多是有長年抽菸嗜好,並不相同。」涂智彥醫師指出。

而要怎麼取得肺癌的組織樣本,做生物標記的檢測呢?傳統上是全身麻醉,直接開刀取樣,必須住院三到七天,或是以電腦斷層做穿刺取樣,現在則可運用內視鏡超音波的定位,以介入性支氣管鏡的技術來取樣。

涂智彥醫師表示,「以介入性支氣管鏡做肺癌的取樣,僅需以鎮靜麻醉,做三十到四十分鐘的門診治療,優點在於減少開刀的比例,以及電腦斷層做穿刺造成氣胸的風險。而治療性的介入性支氣管鏡,則需住院三天,可為危急患者『爭一口氣』,不只治療被肺癌腫瘤壓迫氣管的患者,也治療過氣管被淋巴瘤、食道癌壓迫到只剩十分之一管徑的癌症患者,這些患者剛到醫院時,常坐著就會喘、躺著就會呼吸困難而沒辦法躺平睡覺,直到以介入性支氣管鏡把氣管內的腫瘤切除,再放置氣管內的支架,有機會延長生命,重新站起來,再接受後續的治療,爭取生機。」

1/10/2017

謝宗學醫師:小朋友撞到頭,怎麼辦?



爬高爬低、蹦蹦跳跳,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不小心撞到頭。


到底撞到頭,該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哎呀!好痛」一不小心撞到頭時,常常會發現頭部馬上腫了一個大包,有時候還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等不舒服。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小朋友撞到頭時,不見得會有傷口,但除了眼睛看得到的頭皮血腫外,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些撞擊的力量,有沒有引起頭骨內部腦組織的傷害,或是造成延遲性的腦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