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14

黃秀美:自問自答,為什麼要自己採訪?


在我看來,「可以自由發問」,是記者這個職業,最有趣,也是最有價值的所在。

文,黃秀美

最近,各大報拚即時新聞拚得很誇張,一連兩天看到蠻令我傻眼的情況,舉例來說:這一條周周馬拉松,腿部疲勞硬跑反傷身,新聞來源竟然是「周周馬」,疲勞帶著跑,小心傷身

兩大報的即時新聞,儼然把《聯合新聞網》當成內容提供者的角色,直接取用,這種公然盜文的情況,據同業說,「現在都是這樣。」,我個人是覺得蠻無言的。

以目前媒體記者操勞的程度跟收入、職場地位相比。現在當記者,已經不是什麼令人憧憬的職業。我的看法是,如果對採訪沒有興趣,建議年輕人要考慮早點轉業,別再浪費自己的青春在網路盜文上,抄來抄去是工讀生,就能勝任的工作。

就算經過你妙筆生花的改寫,粉絲團的強力運作,有了很漂亮的點閱率跟分享數,這些非原生的內容,從別人那裡盜來的文章,還是AA級的仿品,終究是山寨版,沒辦法成為你個人的代表作。

當記者最大的樂趣,就是採訪,最大的收獲,也不會是稿費,而是來自採訪所建立的個人價值鏈。

因為有採訪,我們才會與受訪者有所鏈結,從一個受訪者,鏈結到他周遭的生活圈,而你所寫下的每篇文字,散發出的氣息,也會發揮自己的力量,跳躍式的鏈結到一個你未曾知曉的神秘世界。如果要說是新聞的蝴蝶效應,也是可以。

沒有與受訪者對話,新聞,不會與你有共生關係,也就不太可能成為你個人的資產。

當一個記者,非常非常基本的本份,就是把一場場的採訪作好,一次次踏實的累積跟受訪者、受訪單位的互信。

這些日日累積的信任感,往往也在許多危急時刻,得以發揮救火的功能,讓專題不至於開天窗。在開啟每個新專欄時,不會是從零開始。而能有許多默默支持的力量,樂觀其成。

2000年到現在,每年我至少作一百場以上的現場專訪,還有無數的電話專訪,累積的專訪數,已破千場。可每一次的採訪,還是會有不同的收獲跟驚奇,這就是採訪的魅力。很希望現在的年輕記者,也能夠享受作採訪的樂趣。

可以自由發問(當然,受訪者有權不答),是記者這個職業,最獨特的價值。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目前是《商業周刊名醫專欄》,以及《泛科學PanSci小星星之光專欄》、《良醫健康網名醫一點通》專欄撰稿人。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良醫專欄:名醫一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