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25

麥令琴醫師:有得醫,我們自費用了失智症新藥

麥家感情深厚。這次麥媽媽(左),施打失智症新藥,麥令琴醫師(後立者)跟妹妹(右),都很支持。(麥令琴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預估每年花費上百萬的兩款失智症新藥欣智樂、樂意保,在台開打。


麥令琴醫師是亞東醫院眼科部角膜專科主治醫師。麥爸爸麥繼強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教授,近80歲時,開始出現失智症狀。麥媽媽麥張愛華,則在80歲時被確診有早期失智症,並成為全台第一位施打失智症新藥「欣智樂」的病友,為了讓讀者能更了解失智症新藥,我們這次也採訪了麥媽媽的主治醫師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


麥令琴醫師說,「我父親年輕時,在美國念的是當時相當熱門分子生物學,香港中文大學開立後,邀請他從美國回香港當生物系的教授,期間也曾來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擔任過訪問學者。他非常喜歡打網球是網球選手、網球校隊,退休後留在香港生活,也都還在打網球,行動敏捷。


大約2014年左右,我們發現他的記憶力不是很好、肢體平衡開始出狀況,中醫、西醫都試過,在香港知名的養和醫院做了正子(PET)檢查,疑似有早期巴金森氏症,後來運動、呼吸中樞,也陸續出問題,有多重系統性退化症,遊走在各科,症狀治療一段時間後,越來越惡化。因為我長期在台灣工作,就讓父親跟母親也來台灣一起生活。目前90歲的父親已經完全臥床,由看護跟母親長期照護。母親也在3年前被診斷出有早期的阿茲海默症。」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說,「麥爸爸是生物系教授,麥媽媽頭腦很靈活,麥令琴醫師自己是眼科醫師,她妹妹是律師,全家都很聰明。麥爸爸剛開始有點巴金森氏症,後來又有多重系統性退化症,這幾年開始臥床,到現在一直被照顧得很好,也很不容易。」


麥爸爸有失智症病史,麥家警覺性高,及早讓麥媽媽接受失智症篩檢


就因為麥爸爸有多年失智症相關病史。3年前,麥媽媽開始記性有些不好,常常會說記不起來,當時做了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Amyloid PET),結果是陽性,知道已經有過多澱粉樣蛋白在她的腦袋瓜裡面,是比較典型的阿茲海默症。

9/10/2025

甄瑞興醫師:年花百萬的失智症新藥,究竟誰適用?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甄瑞興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最近每年得自費上百萬的兩款失智症新藥欣智樂、樂意保,在台上市。一聽說失智症,居然有新藥可以預防,大家的期待是很多的。最近亞東失智中心甄瑞興醫師的特約門診,就被想做失智症評估的病友塞爆了。最年輕的病友,僅有55歲。


失智症是一個症候群,可由會讓認知功能下降的很多不同疾病造成。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早期症狀可能從短期記憶力減退,不記得最近剛發生的事情開始,逐漸全面影響到日常生活。目前研究認為阿茲海默症,可能跟類澱粉蛋白、Tau蛋白(Tau protein)沈積在腦部,造成腦神經細胞的退化、死亡有關。


先標記,再清除,失智症新藥能掃除腦中異常堆積的類澱粉蛋白


剛上市的兩款新藥,都是單株抗體,由靜脈注射給藥後,可標記腦中的類澱粉蛋白,再由人體的免疫機制清除。可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說,「阿茲海默症在65歲以上發病比較多,但在出現短期記憶減退的10、15年前,就已經有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的情況。目前在亞東醫院實際接受失智症新藥施打的病友,都是70、80歲的長者,使用兩款新藥的病友,各占一半。」。


甄瑞興主任對失智症新藥的看法是持平的。由於兩款失智症新藥,每年自費額皆高達上百萬,每人心中一把尺,成本效益(Cost-Benefit)如何?注射後,也有腦部點狀出血、腦水腫的風險(risk),這都需要先經過詳細的評估,排除高風險族群後,才能決定要不要使用。

9/09/2025

吳博貴醫師:夜間骨頭痛,是生長痛,還是骨腫瘤?


文,33教練  黃秀美

圖,樹下繪本


你曾經睡到半夜,痛到醒過來嗎?你會因此向爸爸媽媽或師長求助?


正在快速長高的小朋友,有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叫「生長痛」,好發於6歲以上,發育中的學童及青少年,有可能出現夜間疼痛。但從骨頭長出來的骨腫瘤,一樣也會有夜間疼痛的症狀。往往是回到家,晚上九點、十點準備要睡覺,躺在床上突然痛起來,也有可能已經睡著,還會痛到醒過來。


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醫師指出,「夜深人靜,小朋友說到膝蓋痛,大家通常會想到的是『生長痛』或是打球、運動傷害,很少有人會想到是骨腫痛。那兩者有什麼差異呢?首先,生長痛會有個特色,疼痛位置會跑來跑去。運動時,像是打羽球、打籃球,都沒有問題。


但如果是骨腫瘤的疼痛會在長出骨腫瘤的固定位置有持續疼痛,運動會加劇。有些小朋友會摸到有突出腫塊,這種原因不明的定點痛,強烈建議馬上先去骨科拍一張X光。尤其是當膝蓋、肩關節、骨盆旁的髖關節的同一位置,痛個不停時,要提高警覺。」。

8/18/2025

病友彭尊:可以跑全馬、打籃球,沒辦法久站、久坐,分享如何自律活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的精彩人生

 

經跑步教練安排4個月的密集訓練,彭尊全馬順利完賽。(彭尊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籃球Youtuber彭尊,1990年次,身高180公分,體重76到77公斤,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友。


從小打籃球,就算背痛到半夜醒過來,彭尊(中立者)也曾誤以為是因運動過度。(彭尊提供)


一身筋肉的彭尊,從小是體優生,也靠籃球升學。國小就開始打籃球的他,身高一米八,參與第四季體育競技實境節目「全明星運動會」期間,一天可練8到10小時。擔任新北國王職業籃球隊賽事主持人時,一場賽事長達動輒2、3小時。經過四個月的規律跑步訓練,跑臺北馬拉松的全馬,也順利完賽。


參與「全明星運動會」競賽期間,彭尊(左)一天訓練8到10小時。(彭尊提供)


如果光從體育競技的亮眼表現來看,一點都看不出他居然是確診10年以上的資深僵直性脊椎炎病友。

8/14/2025

曾宣靈醫師:又磨又震,硬梆梆的心臟血管鈣化,終於通了

 

看到阿魯米學長(右)又能回到鐵板燒煎檯前炒菜,宣靈醫師(左)很感動(曾宣靈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環繞在心臟表面,有如皇冠的冠狀動脈有三條,分別是左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枝、左迴旋枝,以及右冠狀動脈。一旦狹窄、阻塞,使得心臟肌肉缺血,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必須盡早打通血管救命。但冠狀動脈的狹窄、阻塞,有時很複雜,不是想打通,就能馬上打通。在台南開了20多年鐵板燒老闆阿魯米的病情,就是如此。


49歲的阿魯米是資深糖友,也是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醫師的學長。四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因急性心肌梗塞,突然摔倒被送到奇美急診時,需立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挽救生命。


動脈血管內的軟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需先取血栓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醫師說,「阿魯米學長發病前有感冒症狀,咳得很厲害。送來急診時,右額撞到瘀青。心導管做進去,發現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枝完全阻塞,左前降枝,也有嚴重狹窄、鈣化。右冠狀動脈跟心律有關。推測發病當時,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出現心律不整、心跳過慢,使得腦部血液灌流不夠,才會突然昏倒,撞到階梯。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把右冠狀動脈打通。」


但在打通的過程中,發現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枝裡面有很多血栓。這有可能是血管裡,原本就有很多不穩定的軟斑塊,感冒時,在一直咳、一直咳的情況下,不穩定的軟斑塊破掉,形成血栓,塞住血管。


有時候血栓太多是很不好處理的,就算放心臟支架,也沒辦法解決血栓的問題。要先打溶血栓的藥物,同時用管子把血栓抽吸出來,等血流恢復暢通後,才能放心臟支架。但由於阿魯米學長又有頭部外傷,萬一有腦出血,打了溶血栓的藥物,又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就麻煩大了。這麼多問題夾雜在一起,每一步都很關鍵,要非常小心處理。

病友阿魯米:眼前一黑後昏厥,竟是生死交關的急性心肌梗塞


病友阿魯米與太太(阿魯米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阿魯米,鐵板燒老闆,1976年次,身高168公分,體重85公斤,體型微肉的糖友。


今年4月中旬,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下午,已經感冒咳嗽幾天的病友阿魯米,在自家餐廳的辦公區廁所外,突然昏厥慘跌。


等太太聽到跌倒「咚」的巨大聲響趕到時,只見他臉朝下,右眼眉骨直接撞擊地面,像被狠打一拳出現熊貓眼,緊急叫救護車,約15到20分鐘,送到奇美醫院急診室相當迅速。


阿魯米說,「其實,前幾天身體已經不太舒服,有想要去看醫師,但還沒去。一直咳嗽,我以為只是感冒,有覺得呼吸不是很順暢、悶悶的,胸前重重的,一口氣有一半可以吸上來,另一半吸不上來,卡卡的。發病當天下午3點半左右,從廁所出來後,眼前一黑,就往前倒下昏厥,頭部撞到階梯,當時意識模糊,沒什麼知覺,依稀有聽到太太不斷呼喚『老公老公』非常焦急。然後最後的記憶,就是上救護車,聽到要送奇美,還是成大?之後,就不太清楚了。」。


感情很好的太太是越南籍,中文、台語一般日常溝通沒問題,但對醫療術語較不熟悉,後續醫療決定,大多由阿魯米的大妹、小妹跟奇美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醫師討論。

8/12/2025

盧俊瑋醫師:藥物服用後起疹子,該停藥嗎?

立即性的藥物過敏(上):在初次使用藥物,服藥一小時內,出現過敏症狀生。有可能全身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若有血壓低、喉嚨水腫、呼吸困難,可能會發生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需急診就醫。

藥物過敏,可分為「立即性」及「延遲性」兩種。

延遲性的藥物過敏(下):可能在單次或連續多次服用藥品後,在數小時或是好幾天或更久後發生。有可能會出現瀰漫性紅疹、固定性藥物疹,少數有嚴重的全身性紅斑、水泡與黏膜發炎潰爛,需提高警覺。


文,33教練  黃秀美

圖,樹下繪本


你曾經因為服用藥物而出現起疹子,或其它身體不舒服的過敏症狀嗎?


藍橙相間的腸溶膠囊是黴漿菌肺炎、青春痘感染常用藥。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盧俊瑋醫師,本身就是藥物過敏專家。今年初他的小女兒,在服用一顆治療黴漿菌肺炎的藥物後,在半小時內,全身起又紅腫又癢的蕁麻疹斑塊、呼吸不順而馬上送急診,經過緊急治療後,症狀才有驚無險的解除。


立即性藥物過敏(愛皮客盧俊瑋醫師提供)

就算自己是藥物過敏的專家,但當孩子也發生立即的藥物過敏時,身為父親,他當然是非常緊張的。


盧俊瑋醫師說,「如果是像我家小女兒一樣,第一顆藥吃下去全身很快起疹子,出現劇烈搔癢、有如浮雕的紅疹塊,很有可能是立即性的藥物過敏(Type I hypersensitivity),通常是初次使用藥物,就出現過敏症狀,且在服藥一小時內發生。有可能全身蕁麻疹,須馬上停藥。萬一,同時有血壓低、喉嚨水腫、呼吸困難,有可能會出現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一定要趕快去急診就醫,不能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