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的糖尿病患者,約有一百五十萬名,四十歲以上人口,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台灣二○一一年十大死因第四位,就是糖尿病,有超過九千人因糖尿病而離世。
糖尿病,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也就是血糖過高,當空腹血糖超過一百二十六毫克∕百毫升( 126mg/dL),就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而血糖的高低與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有關,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胰島素阻抗現象,胰島素無法充分發揮應有降糖功能時,就有可能使得人體中的血糖含量增加。
血糖長久居高不下,容易造成血管、神經、腎臟等的併發症。為什麼這個古老的疾病,會這麼難纏?以下是蔡世澤醫師的問診。
Q:胖子、愛吃者,容易罹患糖尿病?
A:雖然,現代人「多吃少動」的生活形態,讓肥胖和糖尿病的盛行率日益增加,但並不是每一個吃得多或發胖的人,都會得到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與遺傳息息相關,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胰臟分泌機能較一般人提早「衰老」,又由於胰島素阻抗常伴隨肥胖而來,因此具備這兩種素質的人特別容易罹患糖尿病。
雖然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時,往往出現三多一少,即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的症狀,但是大部分的病友確立診斷時,常是無感的。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是肥胖的高危險族群,可提早在三十到四十歲時,就開始做糖尿病的篩檢。
建議檢查的項目,包括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A1C)。糖化血色素值,顯示紅血球中血紅素被葡萄糖附著的百分比,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值不到六%,數值越高,代表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越高,由於紅血球的生命週期約有一百二十天,因此,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映過去三個月內的血糖狀況。以往A1C是評估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最近更成為診斷得病與否的參考,一般認為糖化血色素大於六‧五%時,就可算是糖尿病了。
Q:維持血糖穩定,只要吃藥就可以?
A:糖尿病不容易控制,主要是患者的血糖值會因飲食、運動、藥物或生病等因素不斷地起伏變化。一般說來,沒有糖尿病的人,空腹血糖約在一百毫克∕百毫升左右,而飯後血糖則很少超過一百四十毫克∕百毫升。
但糖尿病患者,空腹與飯後的血糖值不僅偏高,而且兩者往往會有很大的差距。血糖穩定度差,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因此,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運用各種有效的辦法,將空腹與飯後血糖盡量調整到接近常人的程度,並且努力維持穩定不要波動太大的血糖數值。
不過,血糖值並非越低越好。萬一,血糖低於七十毫克∕百毫升,或者是出現手抖、心悸、冒汗等低血糖症狀時,就要當心,及時處理。
儘管「飲食有節、運動有時」,是維持血糖穩定的基石,但是國人糖尿病患者,約有九成五,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由於半數以上病友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用藥複雜度高,與醫師討論簡化用藥程序或避免重複處方,十分重要。
此外,要特別提醒的是急性疾病,就算一般的感冒,也可能會讓糖尿病情短期失控,血糖偏高時,會影響到身體的防衛機制,加重急症病情,這時候除了加強自我血糖監測,必要時須回診做藥物上的調整。
Q: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注射胰島素?
A:以往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策略是在飲食運動處置外,一步步增加口服降糖藥物的種類和劑量,萬一口服藥用到頂,仍無法達到治療目標,或經過十來年後,才來考慮胰島素注射。
現在,對控糖的要求與態度,比從前嚴格也積極了許多,希望大部分的新診斷患者,都能在六個月內達到個人化的治療目標,以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因此,有些學者主張,對於症狀明顯、血糖(或A1C)嚴重偏高的病人,不妨在診斷後不久,就給予胰島素治療,彷彿對胰臟作CPR,把胰臟功能給穩定或搶救回來,待病情好轉之後,再考慮變換成口服藥加飲食、運動來繼續治療。
為掌握血糖變化,必須倚重血糖自我監測。居家檢測建議一週最好做兩至三次,盡可能涵蓋三餐前後及睡前,再搭配三個月一次的糖化血色素檢驗,就能具體展示血糖變遷的面貌。
雖然,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會有較高機會得到併發症,但事實上,會走到失明、洗腎或截肢地步的,卻各僅有○‧五到二%的機率,若能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定期篩檢追蹤,這些嚴重併發症,並非全然無法避免。
報你知:內臟肥胖易引發糖尿病
腹部肥胖,特別是內臟肥胖,會增加胰島素阻抗,導致糖尿病的風險上升。第二型糖尿病日益增加,可能與節約基因(thrifty genes)有關,擁有這種基因的人,可以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有效率地轉換成脂肪儲存,據推斷是遠古人類得以熬過食物匱乏時期的優勢基因。但現代人因為食物的取得和保存,都不成問題,祖宗的遺蔭,反而成為今日子孫的健康負擔。
不想讓糖尿病悄悄上身,建議可經常量腰圍,留意男性腹圍不要超過九十公分、女性不要超過八十公分,定期檢測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飲食上,則盡量吃低脂、低糖、高纖的輕食,並且多運動,每週最好五天,每次三十分鐘以上。
以日本的相撲選手為例,雖然個個身材壯碩,甚至胖嘟嘟的,但卻鮮少有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的問題,關鍵就在於他們的超大腹圍,主要是皮下脂肪,而非內臟脂肪的蓄積,而且他們每天的運動量又很大,所以即使體重超重,仍可以胖得比較健康。
延伸閱讀:嚴防糖尿病併發症5大篩檢項目
眼睛:視網膜病變
篩檢項目: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底鏡檢或視網膜攝影
口腔:牙周病
篩檢項目:每年至少做一次口腔檢查
心臟:心血管疾病
篩檢項目:經常量血壓、每年至少做一次血脂、心電圖檢查
腎臟:腎病變
篩檢項目:每年至少驗1次尿液微量白蛋白及腎功能檢查
足部:皮膚、 神經病變
篩檢項目:每天檢查足部皮膚變化、定期做足部單股纖維感覺測試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蔡世澤醫師
曾任:台北榮總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現任: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
專長:糖尿病學、內分泌學、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