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22

蔡青峰醫師:心臟在發抖,增加中風危機?!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根據英格蘭一項囊括三百多萬人,橫跨十年的研究顯示:「多種因素,包括:高齡化、社會經濟因素及併發症,讓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增加三成,更讓心房顫動事件的數量大幅增加了七成。而2021年亞太心律學會(APHRS)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指南中也提及,2020 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 1.5%,預計2050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將達到4.0%左右。


心臟在抖動,血液有如死水,易形成血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醫師說,「心臟有上下左右四個腔室,正常的狀況下,心房跳一下,經過房室結的操控,心室也會跳一下,形成規律的心跳。但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的跳動會高到每分鐘300到350次以上,這會讓左心室跟不上左心房的速度,此時心臟亂蹦亂跳猶如在抖動,無法有效輸出血液,有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狀。左心房內的血液也會像一池死水,容易形成血塊,萬一,血塊被心臟打出去塞住腦血管,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

12/19/2022

劉彥麟醫師:不可輕忽的兒童關節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明明沒有受傷,不分白天、晚上,出現無法解釋的骨骼、關節疼痛,有時候,也與兒童癌症有關。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腫瘤中心主任劉彥麟醫師,曾診療過一位國中生,他有很多位置的關節痠痛發紅,包括手腕關節、腳的膝關節痛,已經持續痛了十多天,本來懷疑可能是「全身型兒童特異性關節炎」,但抽血發現血液裡的白血球上升,而且有60%以上是異常的白血球細胞,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是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的標準治療後,關節痛很快就緩解,病人也順利康復了。

黃惠君醫師:抓不住的心房顫動,為何易中風難發現?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成人每天的正常心跳約十萬次,心臟裡有一群節律細胞在控制心臟的跳動,先由心房的竇房結啟動,並透過心房跟心室間的房室結,傳送給心室,心房跳一下,心室也跳一下,收縮的同時把血液也打出心臟,供全身細胞使用。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惠君醫師說,「當心房跳70下,心室跟著跳70下,就會量到脈搏是跳70下。但如果心房出現一些傳導問題,出現不規律的顫動時,可能會有350到650跳,心房會缺乏收縮力,血液就會像一灘死水,缺乏流速容易有泥砂淤積,讓停留在心房的血液凝結成血塊,萬一血塊被打到腦部血管,就會造成缺血性中風。」


無症狀的心房顫動一樣會提高中風的風險


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便心房顫動(AFib)中風的風險是五倍。有些人的心臟亂跳,卻是沒有明顯症狀的,所以也不容易早期發現。


黃惠君醫師說,「有些心房顫動是被意外發現的,像是開完刀,在恢復室檢測心電圖時出現心房顫動,另外,現在有許多穿戴裝置或是血壓計,也有心律不整的警示,一旦有這樣的警訊,就建議及早就醫以24小時或是七天、十四天的24小時心電圖來檢測,心跳有沒有跳動紊亂的情況,為心房顫動提供証據,並根據每個人中風的風險來決定是否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

12/15/2022

張世霖醫師:無故暈倒又醒來,恐是心房顫動?!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美國紅雀隊的明星足球員J.J. Watt,在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上提及自己出現心房顫動(AFib)的異常。為何心房顫動這麼值得被討論?心房顫動的心跳亂跳跟激烈運動時的心跳加快,又有何不同?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醫師表示,「兩者間最大的不同是心跳規律與否。如果是激烈運動的心跳加快會像加速跳動的秒針在走,速度快同時也很規律,但若是心房顫動,會像打鼓表演時快時停不規律。有些無症狀的心房顫動,雖然心跳紊亂,本人卻沒感覺到,這就是最危險的,若沒有妥善治療,可能一發作就是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