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3

劉殿楨醫師:經常使用耳機聽音樂,為何要當心聽力受損?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您或您的孩子,有經常使用耳機聽音樂的習慣嗎?

美國紐約市長彭博(Bloomberg)宣布,將展開「預防聽力受損」的活動,

希望能呼籲大眾重視音樂播放器及不當使用耳機,所導致的永久聽力損傷。


別以為聽力損失(hearing loss ,簡稱聽損)遙不可及,是年長者,才會有困擾。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所公佈的資料顯示,聽損確實與年齡高度相關,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成人,約有十八%有聽損、六十五到七十四歲,已高達三十%,而七十五歲以上,則約有四十七%。


台灣內政部的統計是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約四分之一有聽損,七十五歲以上是三分之一,八十五以上是二分之一。


而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在二○一三年所發表的資料顯示,美國六到十九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約有十二.五%有高頻聽損(high frequency hearing loss ,編註:指的是聽不清楚,頻率三千到六千赫茲的聲音),相當於每八個人中,就有一位。


二十到六十九歲的成人,則有十五%是高頻聽損,約每六人中,有一人,造成這些永久性高頻聽損的主因,竟然是因為工作或休閒時的噪音曝露所導致。


事實上,台灣的國民健康局,曾委託台南醫院,針對台南的國、高中作過上千名學生的聽力調查,結果也發現有二十三%的學生,已有高頻聽損的前兆。


而且,最讓人難以防備的是這類高頻聽損,常是長時間隨著時間的累積,一點一滴喪失聽力,不接受聽力檢查,一般難以察覺,且是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治療的永久性聽損。

本周由專攻聽力學的劉殿楨醫師,告訴您「聽力保健」的關鍵之道。

3/14/2013

林嘉謨醫師:越睡越累是值得注意的警訊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春暖花開,睡意更濃,即使晚上睡很久,白天仍是哈欠連連,

午餐後、坐著看電視,甚至是開車等紅燈時,竟然還會打瞌睡!

這些白天嗜睡的狀況,可能與晚間睡眠品質不良有關係。


天氣逐漸回暖,節氣養生中有所謂「春困」之說,指的是春天一來,特別讓人昏昏欲睡。事實上,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最適合人體睡眠的環境是在華氏六十五度到七十度間,相當於攝氏十八度到二十一度左右,與最近的氣溫相當符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天,也是台灣過敏疾病好發的季節,有可能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讓白天醒來後,仍還想睡,甚至,邊開車邊打瞌睡,可能會導致交通意外的發生。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the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NHTSA)在二○一三年所發表的最新報告,即指出美國每年約有二.五%的致命車禍,以及二%非致死性傷害車禍,與開車時打瞌睡有關。


另一項,由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分析行為風險監測系統(th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BRFSS)所作的隨機電話調查則顯示,約有四.二%受訪者承認,他們最近三十天內,曾開車開到睡著過,且這些瞌睡駕駛常有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時、睡覺會打鼾、白天嗜睡的情況。

本周由專攻睡眠醫學的林嘉謨醫師,告訴您「越睡越累」為何值得重視的關鍵之道。

3/07/2013

許希賢醫師:如何預防痔瘡發作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您會邊上廁所,邊玩智慧型手機?先別急著否認,

看好這股趨勢,今年日本已有透過手機APP沖水的智慧型馬桶上市,

但要注意的是邊上廁所邊玩手機,有可能會讓痔瘡惡化。

痔瘡是最常見的肛門疾病,過去常有「十男九痔」的說法,但事實上,痔瘡不分男女一樣普及。自從網路及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後,十多歲就因痔瘡出血,被父母拖到大腸直腸外科就醫的年輕人,比比皆是。

以往認為,痔瘡疾病是肛門的靜脈曲張所導致,可近年的觀念認為「痔瘡組織」是人人都有,這是位於肛門黏膜內,一種由血管組織、平滑肌、結締組織所形成的肛門軟墊。

痔瘡組織,在平時,具有幫助肛門內括約肌及外括約肌,達到肛門完全閉合的功能。排便時,內括約肌收縮,外括約肌放鬆,痔瘡組織會往肛門方向滑動,將排洩物排出體外。倘若排便時,痔瘡組織出血、腫脹、滑出肛門外,就是俗稱的「痔瘡」。

當邊上廁所邊玩智慧型手機,或是在廁所裡看小說、漫畫,讓外括約肌長時間處於放鬆的狀態,痔瘡組織持續往下滑動,當然更易導致血管充血、平滑肌及結締組織腫脹、鬆弛而引起「痔瘡」症狀的發作。

本周由專攻大腸直腸保健的許希賢醫師,分享如何預防痔瘡發作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