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2025

吳爵宏醫師: 你zone 2了嗎? 什麼是zone 2訓練?

圖表來源:好健康會刊

在社群媒體火紅的「zone 2訓練」,號稱可助燃脂、強化粒線體,zone 2到底是什麼?


文,33教練  黃秀美

 

近年「zone 2 訓練」暴紅,可能跟三度鸁得環法自由車賽總冠軍的塔德伊‧波加薩爾(Tadej Pogačar)以及他的教練伊尼戈‧聖‧米蘭博士(Iñigo San Millán,本身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有很大的關係,使得zone 2 訓練在這幾年躍上運動與健身界的熱門話題。

 

到底什麼是zone 2 訓練?其實目前並無共識,依不同的專家與不同的研究,定義不盡相同,簡單來說,是指運動時長時間維持中強度訓練。

 

其中長時間指的是連續1小時以上,甚至有專家建議要到2小時。中強度大概是指要進入第一乳酸閾值/通氣閾值前的運動強度(註),而對一般大眾來說,以最大心跳率的 60~80%(沒錯,這個範圍就是這麼寬,需因人而異)來做參考是較為簡易的作法。

 

在運動科學中,會將運動時的心跳率分成不同的等級,其中一種常見分法是分成zone 1~5,zone意指「區間」。

 

不過要注意,這些百分比僅供參考,因為個體差異相當大。重點是能維持長時間的持續運動,且在運動中後期心率不會變動太大也不會感到過度疲勞。

 

如何計算最大心跳率?

 

最大心跳率有一些簡易的估算公式,如「220-年齡」,但這種估算方式,年紀越大誤差會越大;另也有「207 -(0.7 × 年齡)」,這個公式可稍微降低年齡的權重,減少年齡造成的誤差。而更為簡便的方式是運用智慧穿戴裝置,如果常常運動,智慧運動手錶也能自動偵測出最大心跳率,這會比單純用公式去計算準確得多。

 

舉例來說,一位30歲的青年,最大心率大約是220-30≈190bpm,zone 2 的心率範圍大約是在114~152 bpm間。

 

在醫院,最大心跳率有更精準的測量方式,通常是用在有心臟病、需要接受心臟復健的病友,在開始復健前會先計算出可承受的運動負荷。測量方法是讓受測者戴面罩,並在身上貼心電圖電極貼片,接著踩立式腳踏車或跑步,慢慢增加運動的強度,並記錄心率、分析面罩裡的氣體,可測得最大心跳率,並從消耗掉的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跟通氣量去計算未來復健的強度。如果手邊沒有智慧運動手錶,可試試看在運動時接電話,若可以對答如流,對方又聽得出來你正在運動,大約就位於中強度的zone 2 訓練區間。有些民眾會在家或健身房用立式腳踏車做運動,一邊追劇,此時可以嘗試唸劇裡的台詞,如果唸不順,代表運動強度已經超過zone 2訓練。

 

Zone 2可燃脂、增強粒線體的能力

 

運動的好處多多已是人盡皆知,而zone 2 訓練為何受到運動健身族群的喜愛,主要有2個優勢:

 

1、有效燃燒脂肪

運動時會同時燃燒不同的能量,當運動強度越強,燃燒肝醣的比例越高。相對的,運動時間拉長,運動強度中等,就會以燃燒脂肪為主。而zone 2 訓練強調長時間中強度的運動,當運動時間超過30分鐘,甚至是1個小時以後,肝醣被消耗完,就會以燃燒脂肪為主,很適合需要減脂的民眾。

 

2、增加粒線體數量及功能

這幾年的研究發現,如果能長時間維持中強度的zone 2 訓練,可以增加粒線體的數量。粒線體是細胞內的重要胞器,被稱作「人體的發電機」,可以將食物代謝後的營養在細胞內轉換成能量,進而讓細胞能正常工作。理論上,粒線體的發電效率會隨著年齡下降,但透過運動可以讓粒線體發電效率越好,整體提升運動表現。不管是增加粒線體的數量或功能,都可以增加整體運動的能力,也對健康有好處。

 

Zone 2訓練

適合一般人也適合職業運動選手

 

對於職業運動選手,甚至是熱愛運動想參加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或鐵人三項的民眾,zone 2 訓練對於完賽很有幫助,因為長時間的zone 2 訓練,可同時訓練身體跟心理適應這個長時間的運動與強度。

 

而對於一般人,好逸惡勞是天性,這是因為以前食物匱乏,特意運動來消耗能量是違反天性的行為。只是現代糧食較充足,吃得多、動得少,反而會因熱量過剩而衍生出三高等慢性病,因此需要運動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但提到運動,很多人都會想到高強度的激烈運動,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一般民眾來說,不只門檻高、容易疲累,也不易培養長期的運動習慣。

 

而zone 2 訓練的門檻低,可以讓平常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至少先「開始動」。在zone 2 訓練區間的運動,包括快走、游泳都很適合作為新手的入門,還有近年非常流行在家「超慢跑」,運動強度就落在zone 2的心率區間,確實是一項可近性非常高的運動;而立式腳踏車,可以邊踩邊追劇,就連膝蓋不好的民眾也可以嘗試 。

 

不管是動5分鐘、10分鐘,都會比不動好,當慢慢培養運動習慣後,可循序漸進延長時間。

 

要獲得健康的好處,單次運動的時間要夠長,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建議一般人目標可設定在1周內能達到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相當於1周中有5天做30分鐘~1個小時的zone 2 訓練,能讓身體達到微微的發熱流汗,可以講話、但沒辦法唱歌的程度。特別提醒,如果是運動新手,即使知道zone 2 訓練所需的時間較長,仍要循序漸進,不要躁進。

 

Zone 2訓練看似不激烈

仍要小心運動傷害

 

例如前陣子開始流行的超慢跑,看起來像原地踏步,只是腳掌會比踏步再抬高一點,30分鐘~1小時跑下來也可達到zone 2 訓練的運動強度。雖然超慢跑的動作不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不過近來在復健科門診已有一些跑完超慢跑後,腳踝痛的病人。

 

這些病人多是平常沒有運動,突然開始跑起超慢跑,一跑就半小時、一小時,但腳踝還無法適應這樣的運動量,反而容易造成傷害。建議新手將跑滿1個小時超慢跑當目標,但先從10分鐘開始,慢慢拉長到20分鐘、30分鐘,才能真正享受超慢跑的好處。

 

除了腳踝外,如果是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力量較差,跑超慢跑時,膝蓋容易過度伸直,也會對膝蓋造成衝擊,建議跑超慢跑時,要想像腳是一個有彈性的彈簧,膝蓋微彎、步履輕盈的跑,才會比較安全。

 

雖然zone 2 訓練的運動相對友善,但若是心臟有冠狀動脈阻塞、心律不整,或是有些心臟瓣膜、心衰竭問題,連走路都很吃力,以及正在發燒感染的民眾,要等健康問題好轉、經評估後,再開始運動。

  

增加肌力需要多樣化運動與阻力訓練

 

當培養起運動習慣後,對於人體而言,多樣化的運動也很重要,應以訓練不同的肌肉、肌腱為目標。以跑步為例,跑步偶爾可以變換速度與跑姿,例如改跨大步跑,可以用到不同肌肉,讓重複使用的肌肉群有機會可以休息。

 

此外,阻力訓練的重要性會隨著年紀增加,建議長輩要特意去做一些阻力運動,提升肌肉質量,避免肌少症。不過年長者的重量訓練不一定要拿器材,也不需要追求重量突破,目前研究認為,有做重量訓練就夠了,以免發生運動傷害,光是靠牆的深蹲,或是運用彈力帶來增加阻力,一樣可以達到維持、增加肌力的效果。


本文同步發表@好健康會刊



  諮詢專家  

吳爵宏醫師

現職:臺大醫學院復健科副教授、臺大醫院復健部肌肉骨骼超音波中心主任、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主任



本文作者


33教練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支持我的持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