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表來源:好心肝會刊 |
文,33教練 黃秀美
Q1:為什麼居家環境溫度的調控,對心血管健康、血壓控制很重要?
A:量血壓會有兩個數值,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高的數值是「收縮壓」,低的是「舒張壓」。血壓是生活醫學,血壓值高高低低的變化,是每天都會面對的課題。室內溫度是影響血壓波動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室內溫度低於18°C就要去調控。日夜溫差在5~7°C是較理想的適合溫度。
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2001至2020年氣溫跟急診中風病人的資料,發現超過35°C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C的極端低溫,與不同類型中風的風險增加相關,尤其是劇烈的溫度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會構成重大的威脅。
當隔天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9°C時,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會提高超過2倍,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C則達到3倍。當隔天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血管會收縮且阻力上升,則會提高兩倍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
我們在2023~2024年曾經做過研究,讓447位受試者帶血壓計、耳溫槍、血氧機跟空氣品質盒子回家量一個星期,發現在一年春夏秋冬4次的追蹤研究中,室內溫度、濕度、空氣品質,對早晚血壓、耳溫、血氧皆有明顯影響,尤其是冬季。
冬季室內溫度如果是上升1°C,同步的收縮壓會下降0.77mmHg,溫度下降則會反過來。同樣的,溫度每增加1°C,體溫就會增加0.035°C。相當於氣溫增加10°C,耳溫會上升0.35°C。濕度上升,則血壓會下降。
當兩日內睡前的室內溫差,每上升1°C,收縮壓會下降0.95mmHg,下降1°C,收縮壓會增加0.95mmHg。建議冬天開暖氣、夏天開冷氣,調控好室內溫度及濕度,血壓會比較穩定,相對濕度維持在40~60%之間最理想,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之風險。然而記得要保持室內有足夠的通風換氣,以免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太高影響健康。所以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我們保護心血管的要訣之一,就是維持居家環境穩定而舒適的溫濕度,比如說冬天20~26°C,夏天21~28°C,血壓心跳就比較平穩,也必須看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況而定。
Q2:什麼是脈壓差?脈壓差高會有什麼風險?
A:收縮壓減去舒張壓後所得到的數值,就是脈壓差。脈壓差的數值會隨著年齡逐年上升,往往代表血管變硬、彈性變差,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為什麼脈壓差會隨著年紀上升,越來越高?主要是因為血管就像橡皮筋,用久了彈性會變差,很不容易撐開,越來越硬。而大血管彈性纖維裡最重要的成分彈性蛋白(elastin),半衰期就大約是40年。
若有主動脈閉鎖不全,血液從心臟的左心室打出去時,容易出現逆流,增加心臟負擔,也有可能導致左心室肥厚,脈壓差變大。高血壓、糖尿病的脈壓差大,都會對心臟造成更重的負擔。
Q3: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控制脈壓差?
A:近幾年在國內外的生活醫學研究,發現無論是泡38~40°C溫泉,或是輕鬆享受森林浴的研究,皆清楚的證明,這些健康促進的活動,收縮壓約可下降4~5mmHg,明顯的降低血壓以及脈壓差,也有助減少心臟血管的負荷。在台灣與日本風行的溫泉療養及森林康養,皆是值得推薦的心血管健康促進活動。
同時,日常生活型態的改變,維持規律正常的睡眠與運動,都有助減少脈壓差。
本文同步發表@好心肝會刊
諮詢專家
蘇大成醫師
臺大醫學院內科兼任教授
臺大醫院內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心臟血管內科特聘教授
童綜合醫院創新副院長
專長:內科、高血脂症,心臟內科、環境與職業醫學、流行病學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