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2025

走到巷口來增肌,滿65歲,刷健保卡就能免費用


左勾拳、右勾拳,錦盛里的長輩在楊仲哲教練的帶領下一起做有氧運動(黃秀美攝)



文,33教練  黃秀美


「左勾拳、右勾拳,左腳踩兩下、右腳踩兩下,再來一次。」


每周二上午皮膚曬得像黑碳的楊仲哲教練會帶著錦盛里的長輩們一起做有氧運動,拉彈力帶。


參加的學員,清一色是65歲以上的大哥大姐們。其中,氣色紅潤的鄭大姐,每周十堂課,堂堂出席,是同學們眼中的「鎮班之寶」。身手矯健、姿勢標準的她,一點都看不出已經有92歲了。


這裡不是健身房,而是雙和醫院與新北市中和區錦盛里辦公室,一起開辦的醫事C巷弄長照站。今年也剛從新北市450家的巷弄長照站中脫穎而出,讓雙和醫院獲頒新北市第二屆長照卓越獎中巷弄長照站的團體卓越獎。


滿65歲,刷健保卡報到,可免費上健身健腦課


雙和醫院擔任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副主任王秀蓉說,「我們這個據點是2023年8月開辦的,一年52週,周一到周五,除了國定假日外,每天都開課。經費主要來自新北市衛生局,醫院也補貼蠻多的。妳現在看到參與的長輩非常多,全場爆滿,還有人排候補,但剛開始時,我們也是從無到有,從零開始。因為是衛生福利部長照計劃中的『醫事C巷弄長照服務站計畫』,上課不用收費,可參與的長輩,上課時要刷健保卡報到。」。

5/18/2025

李柏賢醫師:拉到血便、體重減輕、發燒,不是單純腸胃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大腸黏膜:呈現瀰漫性發炎、血管紋理消失,表面佈滿白色潰瘍、糜爛與多處出血點的發炎反應。(李柏賢醫師提供)


正常的大腸黏膜:表面平滑、光澤清晰,可見細緻的血管紋路,無發炎或潰瘍。(李柏賢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今年初諾羅病毒全球大流行,台灣也曾創下單周腹瀉門急診就診破30萬人次的記錄,相當一周之內就有30萬人同時在拉肚子,但就算是感染了諾羅病毒,狂拉一個星期,也會逐漸緩解。


若是已經拉到血便、體重減輕、發燒,要當心,可能不是單純的腸胃炎。


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收治了一位30多歲的女性病友,從過年諾羅病毒正流行時,一天腹瀉10、20次,一直嚴重的拉肚子血便被送醫院,剛開始被診斷是腸胃炎,但狂拉一個星期都沒有好,再被轉到區域醫院,加做了大腸鏡檢查後,才被診斷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裡的潰瘍性結腸炎。


但在用類固醇治療一個多月拉肚子的情況,仍然沒有改善。禁食了一個多月,快兩個月,體重掉了七、八公斤,完全沒有體力。血色素(Hb)過低,僅有5g/dL,離正常女性血紅素12g/dL的標準非常多,有明顯的貧血,虛弱到無法下床,全家因她的病情愁雲慘霧。


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後,判斷是極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向健保署申請生物製劑,治療半個月多後,血色素回到12g/dL。現在回診已經活蹦亂跳,可以回去正常上班,連假也能正常出遊。


李柏賢醫師說,「這個女生,終於恢復可以自由吃東西,她說她差點要哭了,因為之前一吃就拉,一吃就拉,從一月底一直被禁食到三月,活生生餓了一、二個月,貧血嚴重到離不開床,也沒辦法陪小孩,更別提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得到正確診斷跟治療後,才讓她的人生回到原本的軌道上。」。

林敬斌醫師:拉不停,拉到體重減輕是腸躁症或大腸癌?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經常拉肚子,到底是一種體質,還是疾病呢?


有一位70多歲的長者,長期拉肚子,一開始以為是壓力相關引起的腸躁症,但一直拉、一直拉,直到體重減少了十幾公斤。因為實在瘦太多,難免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大腸癌。


歷經了一年多並經過多次的轉診,最後,才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林敬斌醫師診斷出是罹患了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克隆氏症,病灶是主要出現在小腸。


林敬斌醫師說,「克隆氏症,大部份會同時侵犯小腸跟大腸,但有也有患者只侵犯小腸」,往往得加做電腦斷層,或以膠囊內視鏡檢查小腸,再用深部小腸鏡切片確定可疑病灶,的確是確診較困難。這類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腹瀉、腹痛外,常合併有體重減輕、血便、貧血跟疲勞的症狀。只要三個月內有體重減輕5%以上、貧血或發燒(微燒38度左右),就要提高警覺。


而腸躁症跟大腸蠕動異常有關,常與壓力、食物的敏感性有關,要先排除其它病理性疾病。症狀上,可能會腹痛、腹漲,有些人會腹瀉,但也有些人會便秘。但不會有體重減輕或血便。

經常腹瀉,不一定是腸躁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以用聽的,樂齡生活式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World IBD Day),這些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綁架了病友的人生,是值得注意的免疫疾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剛吃完東西不久,就得衝廁所。連想出門,都還要先想好「哪裡有廁所」。不管是旅遊、運動,也得配合「腸胃的狀況」來安排。

拉肚子的痛苦,不是身體的問題而已,連情緒跟整個人生都會受影響。

樂齡生活式的主持人,深受其擾。

聊這個議題,原本就很愛運動、愛旅行的Simon,一定很有感,因為之前跟Simon聊過,這樣的狀況整整困擾你 6 年。從一開始以為只是乳糖不耐,到後來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一路上的摸索、調整與生活改變,你都親身走過這個痛苦。

最早以為是乳糖不耐,是喝了牛奶的問題,後來發現連喝豆漿都不行,冰的也不太敢喝,常常一喝就拉。

吃東西,就像踩地雷。

• 牛奶不行

• 豆漿也不行

• 吃個香菇火鍋,腸胃也抗議

• 油炸、麻辣,直接放棄

• 熱愛的咖啡?不敢碰

不只是吃錯地雷食物會出狀況,往往一早吃完早餐,八點到十點之間要上廁所五、六次才能安心出門。如果那天要開車?「廁所在哪裡」就變成路線規劃的第一要點。

後來,看了腸胃專科,安排了大腸鏡檢查,才知道原來不是腸躁症,也不是乳糖不耐。而 是一種會讓腸道反覆發炎、產生潰瘍的疾病,潰瘍性結腸炎。這半年,早晚各服用一包「超苦,但有效。」的顆粒藥劑,經常發炎的腸道,終於稍微比較穩定,以前早上出門像打仗,現在早上只要一次廁所就搞定。

孫維仁醫師:名人也受害的帶狀疱疹之苦


了解帶狀疱疹的無差別攻擊,也可以在樂齡生活式用聽的。(孫維仁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引起的疾病,又稱皮蛇。民間常有「皮蛇」繞身體一圈,就有可能致命的說法。


第一次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時,會長水痘,在皮膚上出現許許多多的小水泡,俗稱「水珠」。在還沒有水痘疫苗前,一旦長「水珠」,常常會發高燒、全身倦怠,身上起很癢的紅疹,頂端會出現水泡,水泡慢慢變成混濁的膿疱,等膿疱乾掉結痂,才會逐漸痊癒。



這些水痘會從頭頸部、軀幹,一直長到四肢,有時連頭皮、口腔裡都有一顆顆的水痘,又癢又痛,非常的不舒服,還有很少數的小朋友會因此併發肺炎、腦炎。


我還記得小時候長水痘又跑去曬太陽,頭皮上的水痘,一粒一粒腫得像釋迦非常不舒服,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打過水痘疫苗,就算被傳染,也比較不會長得那麼厲害。


水痘在結痂脫落後,刁鑽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會繼續潛伏在神經節裡伺機而動,等到人體免疫力降低時發作,出現劇痛。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不止會讓人苦不堪言,也是引起年長者自殺的第三大疾病,讓人痛到不想活、生無可戀。排名僅次於憂鬱症、癌症。


目前接種二劑的新一代帶狀疱疹疫苗,已經是相當不便宜的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


但當我請教疼痛專家國泰醫院疼痛中心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教授,才知道目前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介入治療,已經可以運用脊髓電刺激器(SCS),用微量電波刺激脊髓神經,抑制疼痛訊息的傳遞來改善疼痛,居然得花上60萬。這個費用已經比植入腦部治療巴金森的150萬便宜非常多。可聽到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止痛得花這麼大筆費用,還是嚇了一大跳。


這樣一比,新一代帶狀疱疹疫苗二劑療程要價一萬六仟元,已經是小巫見大巫了。


帶狀疱疹為什麼會難以早期診斷?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又怎麼會讓人痛到不想活?


我們可以從一些名人的例子來得知一、二。 

5/15/2025

趙盈凱醫師:台灣肺癌,呈第一期、第四期的極端分佈

有可能是肺癌的毛玻璃狀肺結節(趙盈凱醫師提供)

有可能是肺癌的全實心狀肺結節(趙盈凱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肺癌從2004年開始取代肝癌成為國人十大死亡癌症的第一位。台灣目前每年有上萬人因肺癌死亡。但你知道嗎?當肺癌被發現時,期數往往位於天平兩端,有人一發現就是只有跟疾病共存,沒有機會治癒的第四期,但也有人很幸運是在第一期就被發現,如果是在星期一開刀,星期二到星期三可出院,隔周一就能回去上班,存活率也高達90%到100%。這都拜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跟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等微創手術的進步所賜。

在胸腔外科界近20年的趙盈凱醫師,目前是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林口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系主任暨胸腔外科主任。


中立者是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醫師有近20年胸腔外科臨床經驗(趙盈凱醫師提供)


肺不會痛,早年存活率低,開刀機會少

他說,「我剛完成胸腔外科訓練時,胸腔外科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的熱門。而且那時候的胸腔外科醫師,處理肺癌的機會,也沒有那麼多。因為在那個年代,100個被診斷出肺癌的病友,有80、90個已經是處在不太能開刀的期數,真正能夠幸運以手術治療的比例,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這是因為肺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從來沒有人說,「我的肺在痛來看診。」,也就是說門診上,從來沒有這樣的症狀。通常就是一直咳嗽、咳個不停。或者是腫瘤已經轉移跑到一些會痛的器官。比如說它轉移到骨頭會骨頭痛,轉移到腦會意識不好或走路會偏。還是轉移到腎,出現血尿。甚至轉移到喉嚨的淋巴節,壓迫到聲帶,講話聲音會沙啞,像知名的歌手鳳飛飛,就是在開演唱會前,聲帶出狀況,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唱歌,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沒有很久就過世。

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

以前得肺癌。第一個是發現得晚,第二個是藥物不夠好,不夠有效。原本肺癌的藥物治療,只有1001招,就是單一的化療,現在我們知道肺癌的弱點後,就算是晚期的肺癌,也可以根據肺癌的弱點對症下藥,雖然說離治癒還是很遠,但是存活期也比之前好很多。

在2002年新診斷的肺癌個案數是7094人,2022年新診斷的肺癌個案數是17982人,整體肺癌的總人數上升了足足多了一萬人。而且不只是肺癌的人數大大增加,被早期發現、最適合手術治癒的那一群肺癌病友的比例,也大幅增加。

5/13/2025

吳佩昌醫師:下課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有效預防近視

近視前期:小朋友開始近視後,就是每年約會增加100度的近視度數。當小朋友散瞳檢查後的度數是在遠視小於75度的話,就是屬於近視前期,也是近視危險期。


假性近視:小朋友的眼睛很容易用力而出現假性近視,可以點短效型的散瞳劑來充份放鬆眼睛,消除假性近視,驗出真實的近視度數。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下課短短十到十五分鐘,你都在做什麼呢?是在教室看書,跟同學聊天,還是跑到戶外跑跑跳跳呢?


今年有一個發表在《亞太眼科雜誌》(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研究,是以台灣國小七到十一歲的小朋友為研究對象。發現如果能夠在下課時間,把燈關掉、清空教室,增加小朋友每天80分鐘的戶外活動時間,有讓近視發生減半的效果。如果小朋友已經是近視前期,快要變近視眼,往近視的度數,也有延緩至少一半以上的效果。


像阿根廷國小的小朋友,近視比率只有10%,就是因為阿根廷的小學生,每天下午會有三個小時是在外面踢足球。相當於一個禮拜就有十五小時在戶外活動。


而澳洲的小朋友每週戶外活動的時間,也有近十四個小時。這使得澳洲的華裔學童,六到七歲的近視比率只有3%。而每週戶外活動時間,只有三個小時的新加坡小朋友,六到七歲的近視比率30%,是澳洲華裔學童的十倍。


這個台灣學童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研究計劃的主持人吳佩昌醫師是目前教育部學生視力保健計劃主持人暨高雄長庚醫院的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