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2016

久咳不癒:家人這次中了黴漿菌肺炎

確診是罹患黴漿菌肺炎,今天領回新一代紅黴菌,再服用三天
文,黃秀美 

剛開學第二天,今天下午請假帶家人去看兒童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看了他年前拍的胸腔X光說是「很典型的黴漿菌肺炎」。

我昨天寫稿時,才寫到的肺炎之一。

其實,年前採訪另一位中部的胸腔內科醫師時,他提到「黴漿菌肺炎是一個有機會自己好的肺炎,要走到重症的機會比較少,但有時候病菌殘留在呼吸道,清除的時間比較慢,就會出現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的慢性咳嗽,可以服用一點低劑量的紅黴素來加速病菌的清除。」就有小小的擔心,沒想到真的就是黴漿菌在做怪……。

家人這次的慢性咳嗽,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大概拖了半年之久,完全沒有出現發燒症狀。偶有清痰聲,但沒有頻繁到令人困擾,沒想到居然是得了肺炎。

寒假期間,家人正好做了手術後五年的睡眠追蹤檢查,也吹了最單純的肺功能,報告都是正常。剛躺下、半夜、凌晨,並沒有咳得特別厲害,這一點也不太像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或氣喘。

可斷不了根的慢性咳嗽,又找不出原因,實在很困擾我。

於是在兒童耳鼻喉科醫師的建議下,安排了胸腔的X光檢查,並直接轉診到兒童胸腔內科看報告。同時,先吃一輪新一代的紅黴素(他應該也懷疑到黴漿菌肺炎的可能性)。

兒童胸腔內科呂立醫師說,黴漿菌肺炎在這麼大的孩子身上,大多是乾咳,痰也不會太多,不見得會發燒,肺功能有時候會是正常的。服用紅黴素是適當的治療,但因為孩子咳嗽的時間,已經拖得比較久。吃完第一輪紅黴素又過了二週後的今天,聽診還是有輕微的痰聲,再吃一輪的紅黴素療程,把病菌清得比較徹底會保險些。

終於,找出慢性咳嗽的原因,也讓我放下心中大石。

既然,已經特地請假看診,也就一起請教了兒童胸腔內科醫師,孩子小時候只有打過七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這次肺炎好了,需要再補打一劑有包括19A血清型的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嗎?

他說,他臨床上的確最怕孩子得到19A。如果只打過七價,是可以再追加一劑十三價。但要等到吃完紅黴素療程後的ㄧ個月,確定肺炎完全好了,才是比較恰當的施打時機。


  延展閱讀   

感冒後,咳不停、咳到吐,怎麼辦?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







李立榕醫師:小小低頭族,頸椎壓力大!

脖子裡的頸椎,是讓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低頭、後仰、轉動脖子的重要構造,也有支持頭部重量的功能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小朋友你知道嗎?大多數哺乳類動物的頸椎,都是七節。所以,不管是有著長長脖子的長頸鹿,還是我們人類的脖子,頸椎的數量,都剛好是七節。成年的長頸鹿,每節頸椎可長達30公分,而人類的每節頸椎,大約只有2公分左右。


人類的頸椎跟腰椎一樣活動度大,可以做出許多前彎、後仰跟轉動的動作。而脖子上方的頭部,也靠頸椎來支撐。當我們低著頭,彎著脖子、縮著肩膀玩手機、打電動、滑平板電腦時,頸椎會往前彎,重心往前移動,脖子必須增加很多力量,才能夠支撐住頭部的重量。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李立榕說,「小朋友因為肌肉跟韌帶比較健康有彈性,所以,不像大人當低頭族時,很容易就會出現肩頸僵硬的困擾。也因為這個原因常常會有過度沈迷使用這些3C產品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因為被限制使用時間而出現暴怒的情緒。我們希望小朋友可以善用這些電子產品,增加自己的知識。但在使用時間上,還是要有所節制,也要注意良好的姿勢,宜保持螢幕在眼睛的水平線下二十度是讓脖子最舒服、輕鬆的姿勢。」

2/04/2016

郭錦龍醫師:嗡嗡嗡、嘶嘶嘶、咻咻咻、唧唧唧,一輩子不會好又關不掉的耳鳴,能用「聲音治療」來減輕耳邊噪音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環境裡的噪音,可以關掉或是離開現場,

但如果是自己的耳朵,日日夜夜叫不停的雜音,那該怎麼辦?

耳鳴真的一輩子沒有機會好?什麼樣的耳鳴要立即就醫?


嗡嗡嗡、嘶嘶嘶、咻咻咻、唧唧唧,窸窸窣窣不絕於耳的雜音,持續在耳邊迴盪,連睡覺時,都無法安歇。一想到「耳鳴一輩子不會好,只能學著和平共處。」心情又更加鬱卒。


耳鳴不是病,而是一種大腦的生理現象,甚至可能是救命的警訊。只要診斷正確,耳鳴是有可能根除的。國外長期追蹤的大型研究顯示,耳鳴患者在追蹤五年後,約有二成的人耳鳴會完全消失,三到五成的人耳鳴也會改善,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困擾到需要治療。本期由專攻耳神經科學的郭錦龍醫師,分享正視耳鳴的關鍵養生之道。

2/03/2016

黃秀美:終於擁有一次美好的告別


我所撰寫的《商業周刊》〈名醫談養生〉專欄,本周完成告別作的刊登。 


文,黃秀美

我所撰寫的《商業周刊》〈名醫談養生〉專欄,本周完成告別作的刊登。這是我第一次與媒體結束合作,雖然心中超級捨不得,很想很想再多寫一點,卻不會覺得很想哭。

對我來說,沒有慌慌張張的突然謝幕,終於不再是最後一個被告知的人,能夠在有充份心理準備下,開開心心好好跟一個心愛的專欄告別,是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從2000年7月3日第一天進入媒體業,在《明日報》的生活組,寫健康新聞開始,我記得一次次突然的告別,像是2001年2月19日還在正常採訪、寫稿的《明日報》,傍晚就被電話通知隔天早上有緊急會議,務必進報社,2001年2月21日《明日報》正式刊停。我還記得前一天詹先生在宣佈這消息時,有位男性的同仁大喊,「怎麼會這樣?我還有獨家沒發耶!」原本已降至冰點的沈重氣氛,就因為這二句話,頓時爆笑出來。

2001年5月31日創刊的《台灣壹週刊》是我第二份媒體工作,2007年2月27日出門採訪後,再度被電話通知傍晚一定要進報社。然後,又成為2007年2月28日被抖落的25位員工的分子,我本人又是最後一個,才知道這消息的人。為什麼跟新聞媒體的緣份,總是如此匆匆錯過?

2009年8 月28日第一次幫《商業周刊》寫稿。2010年1月18日開始共同參與撰寫〈名醫問診〉專欄,直到2013年1月21日的〈名醫談養生〉專欄,獨立撰寫一個能自由發揮的健康專欄。

一開始完全沒有料到撰寫〈名醫〉系列專欄的時間跟成就感,會超過我在《台灣壹週刊》上班的時間,也比我人生待過的任何一個企業更久,延續到2016年2月4日為止,已經整整滿六年,累積了超過三百篇的專訪,超過六十萬字的內容。

從這個專欄的寫作中,我得到太多的成長跟滿足了,實在很感謝這六年多來幫助過我的每一位,感激不盡,後會有期!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







2/02/2016

張璽醫師:脊椎,不只有骨頭,還有神經呢!

千萬別誤以為脊椎,只有硬硬的骨骼哦!

在一節一節脊椎骨裡,還有脊髓跟脊神經會通過呢!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脊椎裡的脊髓是往上把訊息傳遞回大腦,並把大腦的指令往下傳遞的重要通道。連接在脊髓上的三十一對脊神經,掌管頸部以下的運動系統跟感覺系統,不管是寫字、打球、走路,這些要用到手腳的事情,都要仰賴脊髓、脊神經的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璽醫師說,「脊髓常會跟大腦作雙向溝通,但有些生命攸關的反應,不見得會經過大腦,而是由脊髓直接下達指令,像是手碰到很燙的東西,會立刻縮回來,就屬於不經大腦思考的脊髓反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