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您或您的家人睡覺時,會打鼾?一項長達二十二年的國際研究發現,有嚴重的睡眠呼吸障礙(編按: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簡稱SDB)者,罹癌死亡率是一般患者的四.八倍;患有中度SDB者的癌症死亡率,則是一般患者兩倍。而睡覺會打鼾,正是睡眠呼吸障礙,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
打鼾,是在睡眠時,因為神經及肌肉的放鬆,會讓鼻咽及舌咽部的呼吸道比清醒時更塌陷,當呼吸的氣流通過狹窄的呼吸道產生摩擦,就會發出陣陣的鼾聲。打鼾,不見得是病,但是鼾聲如雷,常會干擾到枕邊人的睡眠。若是鼾聲大作後,突然暫時停止呼吸,更是值得注意的健康警訊。到底有打鼾問題時,該怎麼辦?以下是陳濘宏醫師的問診。
Q:睡眠呼吸障礙,對健康有何影響?
A: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統計推估,台灣約有五成一的民眾,在睡覺時會打鼾,其中,約有二成五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約占全人口的二%到四%,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疾病。
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來說,約有四十萬到六十萬的民眾是此類患者,約有九成九,都會出現打鼾的症狀。當打鼾的聲音越大聲,越有機會因為呼吸道的塌陷、阻塞,在睡眠中暫停呼吸。
為什麼醫學界越來越重視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是呼吸中止,可能會導致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腦中風的風險,或因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而提高車禍意外的可能性。倘若每個小時呼吸中止的次數達二十次以上,更會讓兩年內的死亡率,遠遠大於一般人,這也使得「打鼾」,不只會擾亂枕邊人清夢,更是攸關健康的警訊。
Q:出現何種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A:打鼾不一定是病,但若合併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時,就應該受到重視。成人每小時呼吸中止的次數達五次以上,表示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如果是小朋友,只要每小時有一次的呼吸中止,就是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是因為小朋友的器官發展尚未成熟,當有呼吸中止而讓身體缺氧時,就會影響到器官的正常發育。
當家屬觀察到打鼾者,鼾聲大作後會停止呼吸,或白天嗜睡、精神不佳、血壓偏高或血糖控制不好,甚至已有心臟病、腦中風,則可能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機會高,建議可接受進一步的睡眠檢查,在合格睡眠檢查中心睡一覺,就可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的情況,以及是否需要進行治療。
有些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會因睡眠中呼吸中止而被口水嗆到,或是呼吸困難而突然坐起來、心悸,常被誤以為是失眠或恐慌症,這些患者不應吃鎮靜安眠藥助眠,因為,長效性的鎮靜安眠藥,反而會加重打鼾及呼吸中止。
而四十歲以上,體型肥胖、脖子短胖、下巴小而內縮、喉嚨裡的扁桃腺肥大、舌頭肥厚的民眾,也較會因呼吸道狹窄而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但特別的是台灣有一群脖子長,但是舌頭肌肉較鬆弛的患者,也會有此困擾。
Q:不同年齡患者,治療上有何差異?
A:視患者年齡層及接受度而定。若是兒童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七成以上與鼻咽部的腺樣體、扁桃腺肥大,造成的呼吸道狹窄有關,且體重大多偏瘦、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若能手術刮除腺樣體、切除扁桃腺,治療效果非常好,對身高、體重的正常發展,注意力集中、人際關係的改善,都會有幫助。
成人患者,在美國有九成睡覺時配戴正壓呼吸器,藉呼吸器發出的正壓氣流,維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呼吸中止,且約有三分之一患者,可看到血壓、血糖的改善,但有五成患者,會因無法適應戴著呼吸器睡覺而放棄,須熬過一到三個月的適應期。輕微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也可考慮睡覺時配戴牙套,調整下巴幅度,減少呼吸道塌陷,但可能有隔天早上牙齒酸軟的現象。
若是年輕且下巴明顯短小內縮的患者,則可考慮顱顏矯正,增加口腔及呼吸道內的空間,同時有外觀改善的優點,但手術大、休養期長,且須由技巧成熟的顱顏手術團隊來執行,才能達到較好的成效。
報你知:一週運動三次,增加深睡期
有沒有發現熬夜累過頭,鼾聲反而雷動?這是因為過勞會讓肌肉過度鬆弛,導致呼吸道更塌陷,建議保持規律且足夠的睡眠,不要熬夜、睡前不要喝酒,能夠每週三天,每次做三十分鐘的運動,使睡眠週期的深睡期增加,不只可以睡得更飽、更好,也可讓睡眠中的肌肉協調更好,打鼾及呼吸中斷的程度,也可降低。少部分的止鼾枕,可維持側躺的睡姿,對於較輕度的打鼾,也會有幫助。
肥胖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只要能減少一%的體重,就能減緩呼吸中止的症狀,只是減重是個長期抗戰,患者必須有毅力,才能維持住減重的成效。
延伸閱讀:肥胖或下巴短的人,是高危險群之一
——2種睡眠呼吸中止症比較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起因:因呼吸道塌陷,造成阻塞而引起暫時性的呼吸停止
症狀:睡覺時會打鼾,當鼾聲大作後,突然呼吸停止,有些患者會因此醒來,睡睡又醒醒
高危險群:肥胖、下巴短縮、年長者
治療方式:鼻腔治療、減重、運動、正壓呼吸器、牙套、外科手術
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起因:可能與心臟功能差、肺部積水有關,而影響呼吸速率與腦部神經中樞的調控機制
症狀:睡眠中,呼吸越來越快之後,慢慢呼吸停止,再又開始呼吸
高危險群:心臟衰竭、大範圍腦中風患者 治療方式:控制心臟衰竭,必要時使用正壓呼吸器或特殊呼吸器
現任: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
專長:治療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障礙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1280期名醫問診專欄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