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腸病毒重症與川崎病、心肌炎,被台灣兒科醫學會,列為前三大較難診斷的棘手疾病。每年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會作疫情監測資料,依腸病毒的流行期,預估疫情的高峰期。若鄰近大陸地區的腸病毒疫情嚴重,也有可能因為台商往來頻仍,而影響到台灣腸病毒疫情的發展,家有兒童的家長,都必須特別留意防範!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目前已知的有七十多種,大致可分四大類,包括克沙奇病毒A型、克沙奇病毒B型、伊科病毒,以及新腸病毒,而惡名昭彰的腸病毒七十一型,即屬於新腸病毒的一種,最容易造成中樞神經感染,造成併發症,如:腦炎、類似小兒麻痺的肢體麻痺障礙、心肺衰竭,嚴重時,有可能致命。
腸病毒,從口沫排出病毒的時間,約可以持續七到十天,這段時間,可採取咽喉的分泌物,做病原體的檢測。由於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其中,以溼熱的夏天,疫情最為嚴峻,腸病毒已在台灣生根,可說是台灣地區每年夏天都會流行的傳染性疾病,以下是邱政洵醫師的問診。
Q:大人會不會得腸病毒七十一型?
A:會,但很少有大人會被診斷出來,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大人在感染腸病毒後,完全沒有症狀,少數會出現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如:喉嚨不舒服、發燒,不見得會就醫,但令人擔心的是,一旦大人感染了腸病毒後,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有機會經由飛沫或糞口傳染給小朋友,飛沫傳染的距離,可達一公尺遠,因此,在腸病毒流行期,即使只是輕微的感冒症狀,也建議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個人的健康管理,若確定是腸病毒個案,一定要跟嬰幼兒隔離,以降低把病毒傳染給孩童的機會。
Q:誰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
A:五歲以下,尤其是六個月到三歲以下幼童,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但也曾出現過八到十歲的腸病毒重症。腸病毒潛伏期,平均約一到三天,幼童感染後,可能有發燒、嘔吐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通常,腸病毒重症是在產生手足口症後發生,會在手掌、腳掌、手指、腳趾與臀部周圍出現不癢的紅色丘疹,疹子頂端有小水泡,口腔黏膜、舌頭有小潰瘍。
若腸病毒發病的三到四天後,發燒、不舒服的症狀,沒有減緩,一直高燒不退、持續昏睡、不安、頭痛、嘔吐、活動力下降,或連白天也出現類似受到驚嚇、抽搐的肌躍性抽動,或是動作很大、次數很多,就要特別當心有沒有可能是腸病毒重症,即使剛看過醫師,也建議要馬上再就診,視情況,接受必要的介入性治療。
Q:腸病毒重症會怎樣?
A:極少數嚴重的腸病毒重症個案,未及時就醫,有可能導致心肺衰竭而致死。患童會出現初期血壓及血糖升高、心跳很快、躁動的情況,此時,有可能會導致肺水腫或肺部出血而吐血,一天內,有可能進展到心肌炎、心肺衰竭、休克,死亡率很高,存活後,也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根據台大張鑾英醫師與長庚林奏延醫師所發表的十年研究顯示,嚴重中樞神經感染合併有心肺衰竭的腸病毒重症病童中,約有四分之一可幸運復原,但有二分之一病童智商會受影響,此外,約有七五%神經發育會受影響、六四%會手腳萎縮、六一%得使用鼻胃管、五七%得依賴呼吸器,都得面臨漫長的復健歲月,因此在感染急性期,醫療的及時介入,非常重要。
報你知:用含氯漂白水擦拭玩具
目前,腸病毒沒有疫苗可施打,醫療上,也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多採介入性的支持療法,頻繁的量測血壓、血糖變化、觀測活動力,當病情有變化時,視病情作緊急處置,如:施打免疫球蛋白,或早期插管及呼吸器,嚴重的,還可能會裝置葉克膜,幫助病童度過心肺衰竭的致命危險,因此,在腸病毒的保健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預防得到腸病毒重症。
由於腸病毒,發病後一週到兩週內,可經由飛沫傳染,並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長達兩個月之久,因此,戴口罩、適當隔離、勤洗手,都是最基本的預防之道。在環境消毒上,由於酒精無法有效去除腸病毒的活性,對消滅腸病毒無效,建議改用含氯漂白水來擦拭玩具、地板及家具。
除此之外,母乳中含有豐富的乳鐵蛋白、先天免疫成分及抗體,有助提高抵抗力,可降低罹患腸病毒的機會,建議家有新生兒的媽媽,可盡量哺餵母奶。至於牛奶中的乳鐵蛋白,在實驗室中,證實具有抗腸病毒的效果,但若經高溫殺菌會消耗殆盡,因此,包括奶粉跟高溫殺菌的鮮奶,都無法保留乳鐵奶白,必須是以低溫殺菌(如巴斯德低溫殺菌法)的鮮奶或額外添加,才可含有乳鐵蛋白,且需在腸病毒感染前使用,才可能會有預防效果。
延伸閱讀:出現3大病兆,就要盡快送醫
腸病毒重症3大病兆,只要出現一種,因病程可能進展迅速,建議要馬上送腸病毒69家重症責任醫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http://www.cdc.gov.tw/防疫專區腸病毒)就診。
嗜睡:即使吃了退燒藥退燒,還是一直昏睡、意識模糊、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原來很活潑的孩子變得安靜、活動力差。
持續嘔吐:腦炎導致腦壓上升,持續嘔吐、嗜睡、活力下降,且嘔吐時,沒有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肌抽躍:睡眠中斷,時常出現被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的症狀,隨著病情變化嚴重時,在白天或清醒時,也會出現,也有可能因肌抽躍,難以入眠。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邱政洵醫師
曾任:長庚紀念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現任: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長庚紀念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長庚大學教授
專長:一般兒科學、兒童感染症、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