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2024

李正喆牙醫師:反覆口腔潰瘍、長小腫塊, 會是口腔癌嗎?

嘴破、舌頭痛是常見又惱人的症狀,有時越破越大洞,還可能會痛到無法好好進食、刷牙。口腔潰瘍在什麼情況下,要提高警覺?


許多人經常是在工作特別忙、壓力大時頻頻嘴破,剛開始只是嘴巴裡的小破洞,接著潰瘍越來越大,這種常見的皮肉痛很磨人,往往一碰到傷口就會痛到飆淚,讓人吃不下也睡不好,有時會讓人擔心是不是口腔癌?


嘴破9成是鵝口瘡或外傷性潰瘍


事實上,口腔潰瘍的成因相當多樣化,從最常見的鵝口瘡跟外傷性潰瘍,到很少見的感染症,甚至是口腔癌,都有可能。

 

1.鵝口瘡

口腔潰瘍原因最常見就是良性的鵝口瘡,與免疫力下降有關,常發生在睡不好、壓力過大、工作太繁重時。鵝口瘡每次發生的位置都不太一樣,有時同時有好幾處病灶,通常是長在紅紅軟軟的非角化黏膜上,而不會長在偏硬的角化牙齦上。如果常常復發,稱為「復發性鵝口瘡」。

 

鵝口瘡的特色是傷口整個都是平坦的、潰瘍周圍會有一圈紅暈、中間一塊白白的。許多人看到白色組織,擔心是否是口腔癌的「白斑」?其實這是因為口腔黏膜最上層是粉紅色的黏膜組織,當破皮時,黏膜表皮被破壞了,露出了黏膜底下一層「偽膜」,看起來是白白的肉芽組織,並非口腔癌的徵兆。

 

2.外傷性潰瘍

外傷性潰瘍有可能是吃東西時不慎咬到,或是假牙不合或有尖銳面、正在矯正牙齒或被食物中的雞、豬骨頭、魚刺刮傷,也有可能是酒精、藥物刺激、高溫燙到等等。這些傷口外觀長得像「火山口」,因為發炎凝集導致傷口周圍凸起水腫,摸起來硬硬的,中間火山口處看起來較為光滑,有白白的肉芽組織。

 

鵝口瘡與外傷性潰瘍約占口腔潰瘍的8、9成,約可在2周內痊癒。但若造成外傷性潰瘍的原因沒有去除,傷口即難痊癒,因此需將引起外傷的原因去除。

 

反覆咬傷同一位置的口腔潰瘍,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口腔癌病變,因為腫塊越長越大,更容易被咬到而受傷,兩者有時不易分辨,可能延誤確診口腔癌的時機。若發現之前反覆發生磨擦的外傷性潰瘍,痊癒速度特別慢或遲遲未癒,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

 

使用口內膏、少用含SLS成分牙膏 度過疼痛期

 

在鵝口瘡或外傷性潰瘍的治療上,有許多方法可減輕疼痛。民眾可去藥局購買口內膏,因含有膠體與類固醇,塗抹在口腔潰瘍的傷口上,能形成保護膜,減輕磨擦引起的疼痛,也能減少發炎。

 

如果痛得厲害可就醫,醫師可能開立水楊酸噴劑或類固醇藥膏來止痛消炎,或是使用有止痛麻醉性成份的藥膏、噴劑或漱口水以及能在口腔內形成保護膜的漱口水,減輕進食時的疼痛感。但含類固醇成分的藥物,不可用於細菌性感染傷口;而含止痛麻醉性成分之漱口水,不當使用可能有嗆咳的風險,因此不建議民眾未經專業指導自行使用。

 

另外,建議避免使用含月桂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成分的牙膏。SLS是牙膏裡的界面活性劑,扮演發泡劑的角色,在刷牙時會產生泡沬,但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長期使用SLS成分會刺激口腔黏膜,讓口腔潰瘍更不舒服、癒合得更慢。當口腔黏膜有破皮時,建議避免使用會發泡的牙膏,其實單用牙刷與清水,也能仔細把牙齒刷乾淨。若要使用漱口水,宜避免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漱口水,因酒精也會刺激受傷的黏膜,使疼痛加劇。


其他感染與免疫疾病 也可能造成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還有一些較少見的病因,雖發生機率較低,但並不容易治療。若口腔潰瘍超過2周以上未痊癒,建議一定要就醫。

 

與免疫失調相關的口腔潰瘍,還有紅斑性狼瘡、口腔扁平苔癬、天疱瘡等等,發生機率比鵝口瘡低很多,但治療不易,往往需有耐性地抽絲剝繭,積極調節免疫系統,才能減少反覆發作。有時因免疫力下降,也會導致口腔本身之病原菌—壞死梭形桿菌與螺旋體作亂,引發急性壞死性潰瘍牙齦炎。

 

而許多感染性的病毒、黴菌、細菌,如:單純疱疹、水痘帶狀疱疹、克沙奇病毒(手足口病腸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HIV病毒、梅毒、淋病、念珠菌感染等等,也可能以口腔潰瘍表現。其中,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白點,重要特徵是可用棉棒輕鬆抹掉。

 

少見的胃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甚至是營養不良如缺乏鐵質、維他命B12、鋅、葉酸,還有醫源性的原因,像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降尿酸藥物、發生史帝文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 SJS)、接受化療、電療等,也有機會引起口腔潰瘍,長期下來會嚴重營養不良,可能會併發多重感染,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引發致命危機,也需積極處理。

 

還有兩種良性的口腔潰瘍:外傷潰瘍性嗜酸細胞肉芽腫,與常發生於吸菸者上腭黏膜的壞死性唾液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兩者恢復速度都會非常慢,有可能持續好幾個月。

 

由於口腔潰瘍原因很多,病情可輕可重,建議口腔潰瘍只要2周以上遲遲未癒,就要積極就醫查找原因,千萬不能輕忽。

 

有凸起白斑、紅斑 小心癌前病變

 

約9成口腔癌患者有使用菸、酒、檳榔的習慣。有這些習慣者,若有口腔潰瘍超過兩周沒有好,就應高度警覺,因為口腔癌及其癌前病變初期也可能以口腔潰瘍及腫塊來表現。

 

長期使用菸、酒、檳榔,約5~6年就可能產生白斑,這些白斑是口腔癌癌前病變,外觀可能是平的,也可能稍微凸起來,可能均質、也可能不均質。 隨著檳榔使用時間愈久,這些白斑在組織學上可能會從角化過度,進展到輕度、中度、重度的細胞分化不良;再約5~7年後,就可能會進展到原位癌或真正的癌症。據統計,約有3成的白斑會演變成口腔癌。

 

另一個與口腔癌的癌前病變有關的紅斑症,是口腔黏膜表皮變薄、消失,透出下面的微血管,可能以口腔黏膜破皮來表現,比白斑更容易癌變,兩者也可能混雜,稱紅白斑。

 

而與長期吃檳榔有關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則是「癌前狀態」,張口角度會逐漸減少, 口腔黏膜會變得很脆弱,且摸起來很硬、像疤痕的纖維化黏膜 ,很容易破皮造成潰瘍,尤其進食較燙、辣、硬的食物時,容易感到不舒服,對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但若能戒掉菸、酒、檳榔的不良習慣,就較不易往口腔癌發展,但也不容易恢復成正常的黏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口腔中有白斑、紅斑,若再加上念珠菌感染,更容易轉變成口腔癌。

 

若形成了口腔癌,其中一種外觀是潰瘍型,病灶也會像火山口,周圍有一圈被腫瘤細胞侵犯、摸起來硬硬的病變,但與外傷性潰瘍最大的不同是,傷口中間呈顆粒狀,像花椰菜表面,看起來凹凸不平。


少數口腔癌患者無危險因子 口腔潰瘍2周未癒應就醫

 

特別提醒,雖然口腔癌有9成與使用菸、酒、檳榔有關,但仍有一成的口腔癌易發生在50歲左右的女性,且易發生在舌頭。這些女性多半沒有吸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但這類患者偶會見到與口腔黏膜接觸的牙齒有尖銳面,長期導致口腔黏膜慢性破皮受傷;即使舌頭附近沒有尖銳的假牙,也常可發現舌頭周圍長期有明顯的齒痕,可能因為牙齒長期慢性的與舌頭摩擦,導致癌變。另外約有3%的長期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患者,即使沒有接觸菸、酒、檳榔,終其一生也有產生口腔癌變的風險。

 

如果發現口腔中有長達2周以上遲遲未癒的潰瘍,建議提高警覺,積極就醫診治;如果有使用菸、酒、檳榔的習慣,建議戒除,並定期每半年到牙醫診所檢查口腔狀況,若有異常,才能及早發現。


   諮詢專家   

李正喆牙醫師

臺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副教授、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



本文同步發表@好健康會刊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