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2010

邱瀚模醫師: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大腸管壁的結構,由內而外,可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等四層。絕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在大腸管壁內,先長出大腸瘜肉,經由數年到十年的前癌病期,才轉變成大腸癌。腫瘤會逐漸從黏膜、黏膜下層往下侵犯,若腫瘤只在黏膜或黏膜下層,屬於第一期的大腸癌,只需切除腫瘤,定期追蹤檢查,術後不須做化療,五年存活率佳。


而根據衛生署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三年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上萬人,被證實罹患大腸癌,其中近八成會動手術切除,有五成會做化療。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國人罹患大腸癌?以下是邱瀚模醫師的問診。


Q:大腸癌各期會有什麼徵兆?


A:初期的大腸癌,沒有徵兆。若等到開始出現排便次數減少、腹瀉、便秘等排便習慣的改變,便血、解黑便、貧血、體重減輕、噁心或嘔吐,甚至腹痛、腹部有硬塊,通常已是第三期、第四期的大腸癌,已有淋巴結的轉移,五年存活率會降到五成以下。


而根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的統計,過去二十年美國的大腸癌死亡率及發生率,大幅降低主要歸因於大腸癌篩檢的普及,其次是生活形態的改變,如:戒菸,而醫療治療上的進步,僅占一成二左右。


大腸癌在不同病期被診斷出來,後續的治療及存活率,會有完全不同的發展。絕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從大腸瘜肉,歷經數年的時間,才進展至大腸癌,若能善用篩檢,找出大腸瘜肉或初期的大腸癌,及早切除,患者的存活率,都相當不錯。


像大腸瘜肉,以及位於黏膜層的零期及淺部浸潤的第一期大腸癌,因不會有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可使用大腸鏡切除術直接切除病灶,患者不必接受開腹手術,治療上並不困難。但若腫瘤已侵犯到黏膜下層,就有一○%的機率,會淋巴結轉移,就必須動外科手術來切除。較後期的大腸癌,則須做化療,有遠端轉移時,甚至得動用到高昂的標靶藥物治療來挽救生命。


Q:大腸癌可以如何篩檢?


A: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五十歲到六十九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針對大腸癌有八成的準確率,用於大規模篩檢是不錯的工具。依目前篩檢的成果,大半的大腸癌患者,可在第二期前篩檢出來,第四期的患者僅占不到一○%,較以往沒有做糞便潛血篩檢時,約有二五%是第四期,已大有進展。


而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的患者,若再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高達四成的民眾,會有大腸瘜肉或腫瘤,比例相當高。


做大腸鏡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清腸準備。建議檢查前三天,開始配合清淡的低渣飲食,避免油炸、油煎、奶製品,盡量吃軟嫩食物、精緻穀類、已過濾的果汁、蔬果汁,以免食物殘渣殘留在腸道中。


而清腸藥,最好在檢查前的五到十小時前服用,清腸效果最佳。以早上做大腸鏡檢查為例,凌晨再喝清腸藥比前一天晚上喝清腸藥,大腸可清得更乾淨,可更有效偵測出大腸瘜肉。因為太早清腸,小腸裡的食物會再掉到大腸裡,反而讓大腸無法呈清空狀態。


做完大腸鏡後的一週內,若有肚子痛、解血便、血塊、黑便或發燒,就須掛急診。


Q: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險群?


A:一旦年齡超過五十歲,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即會大幅增加,這也是國民健康局會提供五十歲以上民眾,免費的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的主因。


若是抽菸、有家族性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女性曾經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男性曾得過攝護腺癌,本人曾得過大腸癌的,都是高危險群。


此外,因腰圍過粗,以及血脂、血糖、血壓上升,而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也會在較年輕時,就有大腸瘜肉,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因此也要踴躍做大腸癌篩檢。


報你知:五種健康生活形態,遠離大腸癌


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大腸癌已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主要是飲食及生活西化,國人缺乏運動、肥胖、攝取過多速食及高油脂飲食、抽菸。


要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就是降低這些生活中的危險因子。根據最近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的癌症流行病學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Cancer Epidemiology﹚,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最新報導顯示,若能擁有五種健康的生活形態,包括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健康飲食(吃較多蔬果、少吃加工紅肉)、減少腰圍肥胖、戒菸、限制酒精的攝取(女性每週不超過七杯、男性不超過十四杯),可以降低二三%的大腸癌風險,即使只採取其中一種健康措施,都可以減少一三%的大腸癌風險。


而規律的運動,可以提高好的膽固醇,同時可降低胰島素抗阻,避免因胰島素抗阻,導致血糖上升、腰圍過粗、血壓上升等,有助降低代謝症候群,減少發生大腸瘜肉及大腸癌的機率。


延伸閱讀:大腸癌第1期 5年存活率75%以上

分期:第1期

病症:腫瘤只在黏膜或黏膜下層

5年存活率(%):75~100


分期:第2期A

病症:腫瘤到達肌肉層,附近淋巴結呈陰性反應

5年存活率(%):65~80


分期:第2期B

病症:腫瘤穿過肌肉層,附近淋巴結呈陰性反應

5年存活率(%):50~70


分期:第3期A

病症:腫瘤到達肌肉層,附近淋巴結呈陽性反應

5年存活率(%):40~50


分期:第3期B

病症:腫瘤穿過肌肉層,附近淋巴結呈陽性反應

5年存活率(%):15~50


分期:第4期

病症:腫瘤擴散到肝、肺或骨骼等器官

5年存活率(%):小於30


   諮詢專家  

邱瀚模醫師
現任: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內科臨床副教授、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副秘書長
專長:上消化道及大腸內視鏡、消化道腫瘤內視鏡切除術、大腸直腸癌篩檢

  延展閱讀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1205期名醫問診專欄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