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台灣冬天的氣候,忽冷忽熱,常受到鋒面和大陸冷氣團寒流威力增強的影響,而每當全台氣溫驟降,一路溜滑梯,有如從夏天跳冬天,這種不穩定的氣候,最易誘發急性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指的是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造成腦內細胞壞死,有可能導致大腦部分功能喪失,甚至危及生命。血管破裂屬於出血性中風,或稱為「腦溢血」;血管阻塞,則是缺血性中風,或稱為「腦梗塞」,約有七%到八%的急性腦中風患者,在發病一個月內死亡,存活的患者中,約有五成會留有肢體障礙,甚至臥床不起,對生命及生活品質影響鉅大。
出血性中風,與血壓高、壓力大有關,較易發生在白天,頭痛的機會較高、較嚴重。晚上由於血壓低,因此,睡夢中發生的腦中風,大多屬於缺血性中風,常常是患者早上沒起床,被家屬發現已陷入意識昏迷,或是起床後,因單側手腳麻木、沒力,直接倒在床邊。至於是哪一種腦中風,可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確診,再予以適當的緊急治療。
當家人疑似急性腦中風時,家屬常會陷入混亂,一時之間,連該送哪家醫院,都會慌了手腳,而為爭取搶救時效,最關鍵的重點,就是留意生命徵象,盡速就近送往有腦中風急救能力的醫院進行救治!以下是連立明醫師的問診。
Q:急性腦中風,有哪些徵兆?
A:當患者突然有一手一腳癱瘓、嘴巴歪了,家屬很容易就聯想是急性腦中風,猜對的機率也很大;但有時候,急性腦中風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典型,也有可能是嚴重頭痛、語無倫次、行為怪異或只是一側手腳麻麻、怪怪的,患者常會誤以為是前一天沒睡好,但補眠後反而更糟,因此延遲就醫。
Q:疑似急性腦中風,該送哪裡就醫?
A:很多家屬會堅持將患者送往有熟悉醫師,或平常看診的醫院,但這是沒必要的。因為,急性腦中風最重要的是及時搶救,若送醫的路途遙遠,或很熟的醫師,當天剛好沒有門診,有可能會有所延誤。建議還是就近送到有腦中風急救能力的醫院急診,再想辦法連絡熟悉的醫師,對患者的治療最有利。
衛生署醫事處日前根據急性腦中風、急性冠心症、重大外傷、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含早產兒)照護等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訂出中度與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分級評鑑標準。
在急性腦中風的急救上,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需符合有急性腦中風病患處置流程、有神經科專科醫師緊急照會機制、病患的照護符合品質等三大要求。
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除上述三大要求外,還須加上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緊急照會機制、能全天候處置急性腦中風病患,條件相當嚴格,以上兩種等級醫院,都有不錯的腦中風急救能力。
而在打完一一九,等待救護車前,家屬最重要的事,一是留意並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順暢,建議讓患者側躺,較不易被嘔吐物嗆到,若家中有血壓計或血糖計,可作血壓、心跳與血糖紀錄,這對患者送急診會有所幫忙;二是把整場事件的時間表,作詳實紀錄,例如:什麼時候看到病患還好好的,幾點鐘聽到患者「蹦」一聲跌倒,因為,腦中風的給藥是有時間性的,掌握發病時間,對病情有極大幫助。
以缺血性中風為例,打在靜脈的溶栓藥物傾向在發病三小時內使用較安全;若用於發病超過三小時的患者,則可能增加腦出血的機率。
Q:發病觀察期,家屬要留意什麼?
A:大部分的急性腦中風患者,病情會在三到五天內穩定下來,但是約有二○%至三○%則會出現病情起伏的問題。以出血性中風為例,有三分之一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會在一天內有出血擴大現象,建議家屬在陪病時,除了提供患者的情緒支持,同時,也可擔任協助細部觀察的角色。若患者症狀有變化時,就應馬上提醒醫護人員。
如果觀察到病人頭痛變得嚴重,或意識變差、反應變鈍、手腳力量變弱的情況時,知會醫師,可有助處置調整,對病情有幫助;若有轉院的需求,宜等到患者的病情及生命徵象穩定後,再作進一步的全盤考量,以降低轉院時的風險。
報你知:腦中風非老人專利
很多人誤以為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才會急性腦中風。事實上,腦中風絕非老人的專利,年輕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也會引發早發的動脈硬化,導致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此外,若有先天的動脈瘤,也會引發頭痛欲裂的出血性中風。目前,四十五歲以下的急性腦中風的患者,約占一成左右。
而讓人措手不及的急性腦中風,是可預防的,只要能好好控制高血壓,可降低二五%至三○%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適當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也證實可減少四分之一的再次缺血性中風,但急性腦中風未發病前,即使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腦部動脈瘤等高危險因子,外表也與常人無異,常讓人活在安全假象中,而輕忽疾病的控制。
因此,對於有腦中風家族史或高風險度的患者,針對腦部血管作的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等健康檢查,除了有助腦中風的風險評估外,也有明確的影像及數據,清楚看到腦部及頸部血管的病變及狹窄程度,可有效加強受檢者對腦中風的風險控制意願。
延伸閱讀:重病急救醫院都能救中風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連立明醫師
現任:新光醫院神經科加護病房主任、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
專長:急性腦中風治療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