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Gallbladder)是肝臟(Liver)下方的梨狀器官,位於人體的右上腹。 |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在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例膽囊切除手術。早年活躍在台灣校園民歌舞台上的趙樹海、王夢麟,近年皆因膽結石開刀切除膽囊,兩位好哥們因此自稱是「無膽二人組」。膽結石,並不一定會有症狀,而最常見的急性症狀是吃完大餐或油膩食物後數小時,有持續性的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
膽囊是位於肝臟下方的梨狀器官,主要功能是儲存及濃縮膽汁,大小從二到二十公分不等,越是發炎過的膽囊,體積會越小。膽汁剛由肝臟排出時是淡黃色,經膽囊濃縮後會變成深黃色或墨綠色,當我們吃下含油脂量高的食物時,即會刺激膽囊收縮,將膽汁經膽囊管、總膽管排入十二指腸來乳化脂肪,幫助消化。到底什麼情況下,才會考慮割除膽囊?以下是黃清水醫師的問診。
膽結石(Gallstones)形成的原因,與個人體質及日常飲食習慣有關。 |
Q:膽囊為何會結石、長息肉?
A:膽結石的形狀可小如細砂,也可能大到八公分以上,形成的原因,與個人體質及日常飲食習慣,影響到其膽汁中的膽固醇、卵磷脂,以及膽酸鹽比例有關。
以膽結石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為例,若膽汁裡的膽固醇過高、膽酸鹽過少,膽汁中的成分就較容易沉澱、結晶成膽結石,且膽固醇成分越高,膽結石的顏色越亮麗。
若膽結石卡在膽囊的出口,阻礙膽汁的進出,即會引起膽囊內壓力增加,患者可能會在吃完大餐或油膩食物後數小時,出現持續性的上腹部或右上腹漲痛,發作時間從三十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疼痛有可能會延伸到右背部、胸前、右肩,發作頻率可從數年一次到天天都痛,有時會容易誤認為是胃痛或冠狀動脈心臟病。
當膽囊出口持續阻塞,過高的膽內壓力讓膽囊壁黏膜受損,造成細菌性感染,即會進展成急性膽囊炎。而膽囊息肉的定義是膽囊黏膜上有大於○•一公分的明顯凸起,八成五的膽囊息肉是因膽固醇沉澱在膽囊黏膜上造成,可與膽結石同時並存,但要小心的是約有一成五的息肉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尤其是在年紀較長者,有單一、超過一到一•五公分以上的息肉,比較有可能是膽囊癌,這是一種少見,易轉移到肝臟、局部淋巴結及腹膜的難治惡性腫瘤。
膽囊的結石(Stone)比較會滾動。膽囊的息肉(Polyp),因粘附在膽囊壁上,較不會隨著姿勢移動。 |
A:腹部超音波是診斷膽結石及膽囊息肉的最佳工具,事實上,臨床上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在健康檢查時做腹部超音波,才意外發現有膽囊疾病。
由於膽結石的密度比較高,在腹部超音波下,成像比較白,後面會有像彗星拖著尾巴般的無聲波區域。而膽囊息肉的成像則呈現半黑半百或灰色,含許多小顆粒狀,且不會有彗星般的尾巴,通常因粘附在膽囊壁上,不會隨著身體姿勢移動,但有些小的膽結石可能不會有彗星般的尾巴,因而在腹部超音波中看起來像是膽囊息肉,時常無法區別。
若要百分之百診斷是膽結石或是膽囊息肉或是膽囊癌,則必須將膽囊以手術取出,打開來看,並做病理化驗,才能確診。若只取出息肉做化驗,不只手術難度高,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均遠大於切除膽囊。
根據國泰醫院針對一百五十三位腹部超音波診斷有小於一•五公分膽囊息肉,且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進行研究後發現,手術後有十位只有膽結石,其餘一百四十三位患者有膽囊息肉,其中二十二位的膽囊息肉是腫瘤,更有六位患者是膽囊癌,包括四位是初期膽囊癌,另兩位膽囊癌已穿透膽囊壁肌肉層。
膽囊癌(Gallbladder cancer)有致命的可能性。 |
Q:什麼情況下應該切除膽囊?
A: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例膽囊切除手術。如果是無症狀的膽結石,則不一定要開刀,可以定期做追蹤,等到有症狀或急性發作再手術,但若有過上述疼痛或膽囊炎症狀,或是患者雖無症狀,但本身有糖尿病,一旦發生膽囊炎,很容易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就會建議開刀切除膽囊,且以腹腔鏡手術是首選。
若是單一、超過一公分以上的膽囊息肉,因擔心可能會有病變或發展成致命的膽囊癌,可與專科醫師討論、做進一步檢查其特性或考慮摘除膽囊。
國泰醫院自一九九○年迄今所做的上萬例膽囊切除手術分析指出,約有九成六是膽結石,其中有一成七是在急性膽囊炎的情況下切除膽囊,而因膽囊息肉進行膽囊切除者,則約占三%到四%。
報你知:術後腹瀉,少吃油膩可改善
膽囊疾病與個人遺傳體質及飲食習慣有關。若是肥胖、服用荷爾蒙或降血脂藥物、喜歡吃乳製品、高卡路里、高醣、高膽固醇的食物、減重太快,都會增加膽囊疾病發生的機率。
一旦形成膽結石或膽囊息肉,就不會消失,可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建議膽結石患者,可透過清淡飲食、不暴飲暴食、不要吃太油膩等方式,減輕膽囊負擔,讓膽囊比較不會因消化過多油脂量高的食物,急速收縮、結石阻塞而發炎。
若不得已須切除膽囊,也不須太擔心,因九成以上的病人,可採用傷口小、復原快的腹腔鏡手術,也少有後遺症,但約有五%的患者會有持續較久的排便習慣改變,其中一半是便秘,另一半是腹瀉。建議手術後會腹瀉的患者,少吃太油膩食物可改善腹瀉情況。對膽固醇控制、身體健康,也有益處。
3種常見膽囊疾病:若患有結石雖無症狀也應定期追蹤
膽結石
成因:體質、飲食習慣使膽汁形成結晶沉澱
影響:大部分沒症狀,可能會疼痛或發生膽囊炎
診治方式:每半年追蹤一次,若有疼痛、腹脹、膽囊炎,須及早治療
急性膽囊炎
成因:膽結石卡在膽囊出口,引起膽囊壁發炎,膽囊化膿
影響:出現上腹部疼痛、發燒、噁心、黃疸,嚴重會腹膜炎、敗血症
診治方式:住院治療,做膽囊切除或膽汁引流手術
膽囊息肉
成因:85%息肉與膽固醇沉澱及慢性膽囊壁發炎有關,15%是真正腫瘤
影響:膽固醇息肉可能轉變成或併存膽結石,真性腫瘤息肉則可能是良性腺瘤或膽囊癌
診治方式:小息肉須定期追蹤,患者息肉超過1公分以上且年齡較大,須考慮切除膽囊
〈本文同步刊登於商業周刊1283期名醫問診專欄 〉
諮詢專家
黃清水醫師
曾任:國泰綜合醫院院長、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外科主治醫師
專長:膽結石手術、疝氣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
延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