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22

劉彥麟醫師:不可輕忽的兒童關節痛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明明沒有受傷,不分白天、晚上,出現無法解釋的骨骼、關節疼痛,有時候,也與兒童癌症有關。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腫瘤中心主任劉彥麟醫師,曾診療過一位國中生,他有很多位置的關節痠痛發紅,包括手腕關節、腳的膝關節痛,已經持續痛了十多天,本來懷疑可能是「全身型兒童特異性關節炎」,但抽血發現血液裡的白血球上升,而且有60%以上是異常的白血球細胞,經詳細檢查後,確診是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的標準治療後,關節痛很快就緩解,病人也順利康復了。

11/08/2022

黃璟隆醫師:小朋友也會關節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你曾經有過關節疼痛、關節發炎的經驗嗎?有些小朋友在流行性感冒、急性腸胃炎後的一、二周,明明流感、腸胃炎都好了,卻會突然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這是怎麼一回事?


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同時也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醫師說,「很多家長會誤以為關節炎是老人才會有的困擾。事實上,在兒科也常常會碰到小朋友因關節疼痛而就醫。當孩子出現關節痛時,我們會先了解有幾個關節痛?什麼時間會痛?已經痛多久?有沒有痛到不能走路?甚至會一跛一跛的?」

10/11/2022

謝宗學醫師:慎防新冠+流感雙流行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南半球流感疫情,向來是北半球流感疫情的重要指標,今年跟台灣人口相當的澳大利亞已歷經一波流感大流行,根據《澳大利亞流感監測報告》顯示,今年有高達22多萬人感染了流感,且以A型流感為主,流感確診人數超越過去五年的平均值。其中有1,763人住院,且有6.8%因病情嚴重,直接被送到加護病房治療。更重要的是本季流感重症高危險群,以五到九歲、五歲以下、十到十九歲最多。相當於二十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是澳大利亞這波流感疫情最需要提高警覺的族群。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台灣今年五、六月是以新冠肺炎病毒為主流,但最近除了新冠肺炎病毒外,其它非新冠肺炎的傳染病,包括一般的感冒病毒、黴漿菌肺炎、病毒性腸胃炎,連流感病毒都提早出現了,呈現各種病原菌齊發的狀態。不管是新冠肺炎、非新冠肺炎的兒童住院,也讓各大醫院的兒童病床緊繃。而在兒童急診看到的傳染病,大部份都是群聚後,陸續出現症狀,推測可能是整體防疫在鬆綁、國人開始恢復正常社交有關。」

9/13/2022

莊武龍醫師:吃多、喝多、尿多、噁心、嘔吐是血糖高?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今年台灣二十歲以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百萬人。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美國兒童第一型糖尿病診斷數量有增加的趨勢。在此同時,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比率也比疫情前更多。


因而提醒曾經感染新冠肺炎的十八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如果出現尿多、常常覺得口渴、體重持續減輕、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是噁心、嘔吐等疑似糖尿病及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要提高警覺。


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醫師說,「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人體細胞的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在我們的腹腔裡,有一個器官叫『胰臟』,胰臟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來調控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高低。胰島素也像車鑰匙,可以打開細胞的車門,讓葡萄糖可以順利進入細胞內使用。


當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太高,無法降至正常範圍時,如果原因是胰臟被自體免疫攻擊或被病毒感染而受損,沒辦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液裡的葡萄糖,我們通常會稱之為第一型糖尿病。另一種情況是胰臟有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但因為胰島素阻抗而無法正常作用,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二型糖尿病。而有胰島素阻抗的細胞,就像已經變形的車門,即使插入車鑰匙,車門也打不開。即使有胰島素,葡萄糖也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內。至於是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發病後並不一定能馬上分辨出來,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追蹤。」

8/09/2022

葉國偉醫師:咳不停是氣喘,還是新冠肺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今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累積超過四百萬的國人確診,其中有四十五萬是十歲以下的兒童,二十歲以下的總人數,也已經超過八十萬,約佔確診人數的五分之一左右。


許多原本該定期回門診檢查的小朋友,也因為家長擔心去醫院會接觸到新冠肺炎病菌,延遲回診,有可能會影響到病情的控制。氣喘兒也是其中之一。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氣喘風溼科主任葉國偉醫師說,「夏天一般是氣喘比較穩定的季節,但這一、二周因氣喘急性發作而住院的小朋友比往年多。而且這些氣喘發作的小朋友中,近期曾經新冠肺炎確診的比例,並沒有想像中高。十個小朋友中,大概只有一、二位。多是因為發現小朋友已經喘起來,或是斷斷續續咳了一個多月,咳到家長受不了,才趕快到急診就診。若是已經喘起來或是支氣管收縮造成輕微的缺氧,讓血氧低於94%以下,就可能需要住院。還好經過適當的治療,很快病情就會得到改善。」

7/12/2022

王廷明醫師:宅在家,讓你駝背、圓肩、烏龜頸?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台已有超過三十萬的學生確診,光是國小學童的染疫人數,也已超過十萬人,許多學童在放暑假前,都已經面臨有老師同學確診的情況,而處於實體課程「停停復停停」的過程,各級學校也以網課來因應,希望減少停課對學業的衝擊,但經常宅在家運用手機、平板電腦低頭上網課,也讓同學們的體能活動機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加重駝背、圓肩、烏龜頸等不良姿勢的機會。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人體的脊椎是由一節一節的椎骨堆疊起來,包含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與五節腰椎,並由肌肉及韌帶連接在一起 ,才可以靈活的活動。長時間宅在家低頭盯著3C螢幕看,越看越近,對視力不好,頭部會前傾,胸椎彎曲的幅度增加,使得背部胸椎的位置向後凸起的角度過大,肩胛骨也會前傾,從側面看,就會形成烏龜頸、駝背、圓肩的不良姿勢,一整天缺乏活動,不僅影響外觀,長久下來也會增加近視及影響發育。」

6/07/2022

王廷明醫師:小朋友是天生的扁平足?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小小的腳丫,在我們站立時,要承擔全身的重量。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腳掌是由26塊骨骼、57個關節、 108條韌帶及32條肌肉所組成,在走路或跑步時,腳掌著地,正常的足弓,很有彈性會往下壓來緩衝、吸收震動的力量,有天然避震器的作用。


如果是扁平足,在站立時,足弓會塌陷,缺乏彈性,直接平貼在地板上,當走太多路、一直跑步,就會覺得腳丫丫內側足弓的位置痠痠的,不太舒服。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剛出生的小寶寶,常是天生的扁平足,幾乎都沒有明顯的足弓,隨著年紀的增長,腳丫的骨頭、韌帶跟肌腱,都會逐漸發育,到小學低年級到中年級會漸漸定型。而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能是骨頭排列或發育有異常、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太緊,或是韌帶太鬆弛而導致足弓塌陷。少站、少走、少跑步,多休息就會覺得好一點。當需要久站,就又受不了。不過,適當的阿基里斯腱緊繃,跑步時的爆發力很強是很好的短跑選手,如果要長跑,就會比較吃力了。」

5/10/2022

余涵如醫師:睫毛根部的蟲蟲危機:蟎蟲眼瞼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我們臉上有許許多多體型超迷你,只有0.2~0.4mm這麼大小的皮表共生寄生蟲叫「蠕形蟎」,這些肉眼也看不到的小居民,不只喜歡住在皮膚毛囊的開口處,也很喜歡定居在眼睫毛根部的毛囊裡,而皮脂腺分泌出來的油脂跟毛囊的角質,都是蠕形蟎最愛吃的美味大餐。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余涵如醫師說,「蠕形蟎是臉部常見的共生寄生蟲。牠在眼睫毛裡寄生,也很正常,但如果蟎蟲的數量太多,或是小朋友本身有免疫的問題,就有可能引起發炎反應,讓眼皮常常紅紅癢癢的很不舒服。」

4/12/2022

謝宗學醫師:半夜咳到吐、咳到喘,會是黴漿菌肺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沒有流鼻水,常常是咳咳咳,有時會半夜咳到沒辦法好好睡覺,甚至會咳到喘不停,要當心可能是一年四季在台灣都會出現的黴漿菌肺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黴漿菌不是黴菌、細菌、病毒,而是一種沒有細胞壁的病原體。小朋友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乾咳的症狀,但不太會流鼻水、喉嚨也不太紅,會到急診來,往往是因為久咳不止,會咳到吐、咳到無法入睡,甚至咳到吐,沒辦法好好吃飯。」

3/08/2022

王廷明醫師:大腿痛,當心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當天氣突然變冷,或是早上剛起床、上完體育課、打完球賽,你是否曾有髖關節、大腿前側覺得不太舒服,很痠痛,甚至走路會一拐一拐的跛行,要等天氣回暖或是運動後休息二、三天,才會慢慢復元,再次變冷、激烈運動又會反覆發生?這不見得是運動傷害,有可能是髖關節出現異常。

台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說,「在天氣變冷、運動會前後,常會有國小、國中的小朋友,明明沒有受傷,卻莫名其妙因為髖關節、大腿前側痠痛來就診,家長也會覺得孩子怎麼看起來走路怪怪的,除了痠痛外,有些小朋友會覺得做深蹲、蹲跳、跑步、爬山很不舒服,這有時跟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係。」

髖關節是位於骨盆跟大腿股骨相接的關節。不管是往前跨、往後跳或是爬高爬低,都需要仰賴髖關節跟大腿股骨的活動協調,才能支撐起身體。

2/08/2022

謝宗學醫師:Omicron來了,該怎麼辦?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Omicron病毒株,光在美國一個星期就已造成上百萬的兒童確診,雖然大多屬於輕症,但仍讓全美的兒童醫院被塞爆,在台灣也開始出現本土的兒童病例。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說,「台灣12歲以下的兒童,目前都沒有打新冠肺炎疫苗,再加上Omicron病毒株的傳染力強,又主要會影響到上呼吸道會出現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症狀跟其它秋冬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像是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等致病菌很難分辨。兒科醫師面對這次的疫情,也是嚴陣以待。」。 

1/11/2022

林宜皇醫師:誤用眼藥水,當心眼壓高、傷眼!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圖,樹下繪本


眼睛是很精密的身體器官,一個眼球裡,就有一百多萬條的視神經纖維。


台灣有不少的小朋友,有過敏體質,可能會出現眼睛癢、皮膚癢的症狀,常會使用到具有抗發炎功能的類固醇藥物治療,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類藥物不當使用時,有可能會影響到眼壓跟寶貴的視神經。


成大醫院眼科部林宜皇醫師說,「眼壓是眼球內的壓力,可維持眼球正常的形狀及功能。正常的眼壓值,約在10到21毫米汞柱左右。根據統計,每一百人,在使用類固醇藥物幾週後,隨機量測眼壓,大約70人眼壓不會有明顯改變,但是會有25人的眼壓有些微的差異,眼壓會從正常值上升到20多毫米汞柱。而有5人的眼壓有更顯著的差異,眼壓會從15上升到30、40、50毫米汞柱而傷害到視神經。」。


而且兒童對類固醇的反應,往往比成人大。成人可能連續點一個月的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才會出現異常。小朋友可能只需要連續使用一個星期,就有可能會讓眼壓上升。年紀越小反應越大。若眼壓急遽升高會出現眼球悶痛,甚至是頭痛、噁心、嘔吐的情況,要趕緊請爸爸媽媽帶你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