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025

病友彭尊:可以跑全馬、打籃球,沒辦法久站、久坐,分享如何自律活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的精彩人生

 

經跑步教練安排4個月的密集訓練,彭尊全馬順利完賽。(彭尊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籃球Youtuber彭尊,1990年次,身高180公分,體重76到77公斤,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友。


從小打籃球,就算背痛到半夜醒過來,彭尊(中立者)也曾誤以為是因運動過度。(彭尊提供)


一身筋肉的彭尊,從小是體優生,也靠籃球升學。國小就開始打籃球的他,身高一米八,參與第四季體育競技實境節目「全明星運動會」期間,一天可練8到10小時。擔任新北國王職業籃球隊賽事主持人時,一場賽事長達動輒2、3小時。經過四個月的規律跑步訓練,跑臺北馬拉松的全馬,也順利完賽。


參與「全明星運動會」競賽期間,彭尊(左)一天訓練8到10小時。(彭尊提供)


如果光從體育競技的亮眼表現來看,一點都看不出他居然是確診10年以上的資深僵直性脊椎炎病友。

8/14/2025

曾宣靈醫師:又磨又震,硬梆梆的心臟血管鈣化,終於通了

 

看到阿魯米學長(右)又能回到鐵板燒煎檯前炒菜,宣靈醫師(左)很感動(曾宣靈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環繞在心臟表面,有如皇冠的冠狀動脈有三條,分別是左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枝、左迴旋枝,以及右冠狀動脈。一旦狹窄、阻塞,使得心臟肌肉缺血,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必須盡早打通血管救命。但冠狀動脈的狹窄、阻塞,有時很複雜,不是想打通,就能馬上打通。在台南開了20多年鐵板燒老闆阿魯米的病情,就是如此。


49歲的阿魯米是資深糖友,也是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醫師的學長。四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因急性心肌梗塞,突然摔倒被送到奇美急診時,需立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挽救生命。


動脈血管內的軟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需先取血栓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醫師說,「阿魯米學長發病前有感冒症狀,咳得很厲害。送來急診時,右額撞到瘀青。心導管做進去,發現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枝完全阻塞,左前降枝,也有嚴重狹窄、鈣化。右冠狀動脈跟心律有關。推測發病當時,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出現心律不整、心跳過慢,使得腦部血液灌流不夠,才會突然昏倒,撞到階梯。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把右冠狀動脈打通。」


但在打通的過程中,發現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枝裡面有很多血栓。這有可能是血管裡,原本就有很多不穩定的軟斑塊,感冒時,在一直咳、一直咳的情況下,不穩定的軟斑塊破掉,形成血栓,塞住血管。


有時候血栓太多是很不好處理的,就算放心臟支架,也沒辦法解決血栓的問題。要先打溶血栓的藥物,同時用管子把血栓抽吸出來,等血流恢復暢通後,才能放心臟支架。但由於阿魯米學長又有頭部外傷,萬一有腦出血,打了溶血栓的藥物,又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就麻煩大了。這麼多問題夾雜在一起,每一步都很關鍵,要非常小心處理。

病友阿魯米:眼前一黑後昏厥,竟是生死交關的急性心肌梗塞


病友阿魯米與太太(阿魯米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阿魯米,鐵板燒老闆,1976年次,身高168公分,體重85公斤,體型微肉的糖友。


今年4月中旬,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下午,已經感冒咳嗽幾天的病友阿魯米,在自家餐廳的辦公區廁所外,突然昏厥慘跌。


等太太聽到跌倒「咚」的巨大聲響趕到時,只見他臉朝下,右眼眉骨直接撞擊地面,像被狠打一拳出現熊貓眼,緊急叫救護車,約15到20分鐘,送到奇美醫院急診室相當迅速。


阿魯米說,「其實,前幾天身體已經不太舒服,有想要去看醫師,但還沒去。一直咳嗽,我以為只是感冒,有覺得呼吸不是很順暢、悶悶的,胸前重重的,一口氣有一半可以吸上來,另一半吸不上來,卡卡的。發病當天下午3點半左右,從廁所出來後,眼前一黑,就往前倒下昏厥,頭部撞到階梯,當時意識模糊,沒什麼知覺,依稀有聽到太太不斷呼喚『老公老公』非常焦急。然後最後的記憶,就是上救護車,聽到要送奇美,還是成大?之後,就不太清楚了。」。


感情很好的太太是越南籍,中文、台語一般日常溝通沒問題,但對醫療術語較不熟悉,後續醫療決定,大多由阿魯米的大妹、小妹跟奇美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醫師討論。

8/12/2025

盧俊瑋醫師:藥物服用後起疹子,該停藥嗎?

立即性的藥物過敏(上):在初次使用藥物,服藥一小時內,出現過敏症狀生。有可能全身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若有血壓低、喉嚨水腫、呼吸困難,可能會發生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需急診就醫。

藥物過敏,可分為「立即性」及「延遲性」兩種。

延遲性的藥物過敏(下):可能在單次或連續多次服用藥品後,在數小時或是好幾天或更久後發生。有可能會出現瀰漫性紅疹、固定性藥物疹,少數有嚴重的全身性紅斑、水泡與黏膜發炎潰爛,需提高警覺。


文,33教練  黃秀美

圖,樹下繪本


你曾經因為服用藥物而出現起疹子,或其它身體不舒服的過敏症狀嗎?


藍橙相間的腸溶膠囊是黴漿菌肺炎、青春痘感染常用藥。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盧俊瑋醫師,本身就是藥物過敏專家。今年初他的小女兒,在服用一顆治療黴漿菌肺炎的藥物後,在半小時內,全身起又紅腫又癢的蕁麻疹斑塊、呼吸不順而馬上送急診,經過緊急治療後,症狀才有驚無險的解除。


立即性藥物過敏(愛皮客盧俊瑋醫師提供)

就算自己是藥物過敏的專家,但當孩子也發生立即的藥物過敏時,身為父親,他當然是非常緊張的。


盧俊瑋醫師說,「如果是像我家小女兒一樣,第一顆藥吃下去全身很快起疹子,出現劇烈搔癢、有如浮雕的紅疹塊,很有可能是立即性的藥物過敏(Type I hypersensitivity),通常是初次使用藥物,就出現過敏症狀,且在服藥一小時內發生。有可能全身蕁麻疹,須馬上停藥。萬一,同時有血壓低、喉嚨水腫、呼吸困難,有可能會出現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一定要趕快去急診就醫,不能延誤。」

8/03/2025

陳俊宇醫師:動不動就骨折的骨鬆骨折,怎麼辦?



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可精確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質密度來評估骨鬆風險(陳俊宇醫師提供)。

DXA的T值有好幾個數字,一般以最低的那個數字作為診斷分數。此個案最低數字是腰椎T值(T-score)-3.2,屬於骨質疏鬆症。


同時,此個案因左髖有人工關節,左髖沒有測量數據。


文,33教練  黃秀美


抱抱孫子、搬搬重物,居然手腕或脊椎骨折,還是輕輕一跌,就讓屁股兩側人體最大關節的髖關節發生骨折。而髖部骨折往往要臥床休養,一年內的死亡率,更是高達20%。


經常處理骨折創傷的高雄榮總骨科部骨病科主任陳俊宇醫師說,「這類脆弱性骨折、低能量骨折,就是所謂的骨鬆骨折。往往是因為本身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骨質疏鬆,才會在幾乎沒有外力或輕微外力下,就出現骨折的意外。」


一旦有骨鬆骨折,就有接受骨鬆治療的迫切性,才能避免再次發生骨折。特殊族群更建議在接受骨科手術前,預先評估骨質狀況,若確定有骨鬆,宜先治療三到六個月,再接受手術,以免白忙一場。

8/01/2025

陳冠群醫師:跟著美國川普總統學護心健檢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不只能看肺臟,也能看心臟。(陳冠群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今年美國白宮公布了78 歲川普總統的年度健康檢查報告(Memorandum from the White House Physician on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s Annual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健康狀況極佳。跟心血管健康相關的健檢項目,除了抽血外,也提及頸動脈超音波、靜態心電圖(EKG)跟心臟超音波,都是價格相對平價的項目,就算三樣全做自費,在台灣萬元有找。


而近年在肺癌篩檢很熱門的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川普總統也做了。其實,這個檢查不只能看肺臟,也能看心臟,但報告上往往只寫肺部,很少會提及心臟的部份。美國白宮所提供的川普總統健康檢查報告,也是如此。


川普總統的心臟健檢項目,相當實惠,心內醫師也推薦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的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醫師說,「川普總統所做的抽血、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靜態心電圖跟心臟超音波,都是很實惠的心臟健檢項目。現在國健署所提供的公費成人健康檢查中,30歲以上,就有免費提供飯前血糖、血脂的抽血檢查跟血壓的量測,能提供基本三高(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數字的參考。」

7/25/2025

吳佩昌醫師:連眼科權威,也逃不過飛蚊症,分享自身經驗

睜大眼睛做超廣角眼底檢查,不需散瞳,即可檢查視網膜。(吳佩昌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你第一次發現自己有飛蚊症,是幾歲?出現大量飛蚊時,有馬上去眼科做散瞳檢查嗎?

已經當了28年眼科醫師的高雄長庚醫院的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他本身有800、900度的高度近視。早在19歲時,就有飛蚊症,隔年飛蚊症變得比較明顯,散瞳檢查後,發現有視網膜裂孔,立即做了視網膜雷射封孔治療,他常說,幸好自己的專業,就是眼科。不然,他早就可能變成獨眼龍醫師了。


他提及有一位英文老師,在出現閃光、大量飛蚊症時,因接近晚上九點,才到眼科診所就診,當晚來不及點散瞳劑,做詳細的散瞳檢查,沒想到兩個禮拜後出現視網膜剝離,有失明風險,雖然緊急做了視網膜剝離手術,讓視網膜復位,手術後要配合臥趴及傷口復原追蹤一個月,原本安排好的暑假出國計劃泡湯,只能取消。這樣輕忽飛蚊症的案例,在眼科門診並不少見。


另一位57歲的文字工作者,也是飛蚊症病友,她在8、9年前,近視800度的右眼,也曾因視網膜裂孔雷射治療過,一直保持定期追蹤視力的好習慣。前二年才做過最新的超廣角眼底檢查跟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當時視網膜跟視力狀況很穩定。

她說超廣角眼底檢查,不需要散瞳,但要保持睜大眼睛檢查,她的眼皮一直擋到瞳孔,花了比較長的時間,才完成這項檢查。


飛蚊症病友,突然出現閃光、黑團、大量飛蚊,當心是後玻璃體剝離



即使這麼重視眼睛健檢,但在四個月後的一個周日,左眼突然出現閃光、一團黑毛線,視力模糊的大量飛蚊症。緊急就醫散瞳檢查後,確認是「後玻璃體剝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所幸,並沒有造成視網膜裂孔、出血或剝離,認真追蹤檢查一段時間後,視網膜狀況維持穩定,總算鬆一口氣。

她的日常工作得一直注視電腦螢幕,左眼的黑團會隨著眼球轉動而浮游移動,位置又很靠近左眼的正中央視野,必須常常喬度數來減少對工作的妨礙,相當困擾,大約在後玻璃體剝離發生一年以後,黑團才淡很多。她說,雖然平常已經很著重眼睛健康,還是敵不過高度近視跟年紀漸長帶來的變化。現在就是維持定期追蹤檢查,試圖與飛蚊症和平共處。

7/24/2025

蔡昀臻醫師:能跑能跳的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為何有機會不當兵?不只男生,原來女生也會得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會造成脊椎黏合,形成竹竿型的脊椎,明顯駝背,無法平躺。(蔡昀臻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一談到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大家最好奇的往往是知名歌手,明明是僵直性脊椎炎病友,能跳、能跑、能開演唱會。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專業運動員,能當國手,能參加國際賽事,卻有機會不用當兵?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蔡昀臻醫師是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202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跟許多重要國際賽事選手的隊醫,她的門診中,至少有五位國手是僵直性脊椎炎病友,性別有男,也有女,運動項目橫跨桌球、擊箭、籃球等等。


在台灣,20歲左右的兵役年齡,正是男生僵直性脊椎炎的好發時期。


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免兵役保証,需經專科醫師診斷,並符合役政司二標準


首先要澄清的是,並不是每一位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男性病友,都能免役,不用當兵。而是要符合特定診斷條件。根據內政部役政司(簡稱役政司)的免役體位,要由風濕免疫科、骨科或復健科專科醫師診斷,並符合:


(1) 血液 HLA-B27 檢查呈陽性,骨盆 X 光檢查有單側二級以上薦腸(髂)關節炎並附報告。

(2) 血液 HLA-B27 檢查呈陰性,骨盆 X 光有兩側二級以上薦腸(髂)關節炎或單側三級以上薦腸關節炎並附報告。


蔡昀臻醫師說,「我們在臨床上常常遇到許多男性病友,明明已經痛到影響日常生活,但骨盆的X光檢查卻看不出明顯異常。然而,若改用核磁共振檢查,就能清楚看到急性發炎的跡象,病灶其實相當嚴重。」

7/11/2025

吳爵宏醫師: 你zone 2了嗎? 什麼是zone 2訓練?

圖表來源:好健康會刊

在社群媒體火紅的「zone 2訓練」,號稱可助燃脂、強化粒線體,zone 2到底是什麼?


文,33教練  黃秀美

 

近年「zone 2 訓練」暴紅,可能跟三度鸁得環法自由車賽總冠軍的塔德伊‧波加薩爾(Tadej Pogačar)以及他的教練伊尼戈‧聖‧米蘭博士(Iñigo San Millán,本身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有很大的關係,使得zone 2 訓練在這幾年躍上運動與健身界的熱門話題。

 

到底什麼是zone 2 訓練?其實目前並無共識,依不同的專家與不同的研究,定義不盡相同,簡單來說,是指運動時長時間維持中強度訓練。

 

其中長時間指的是連續1小時以上,甚至有專家建議要到2小時。中強度大概是指要進入第一乳酸閾值/通氣閾值前的運動強度(註),而對一般大眾來說,以最大心跳率的 60~80%(沒錯,這個範圍就是這麼寬,需因人而異)來做參考是較為簡易的作法。

 

在運動科學中,會將運動時的心跳率分成不同的等級,其中一種常見分法是分成zone 1~5,zone意指「區間」。

 

不過要注意,這些百分比僅供參考,因為個體差異相當大。重點是能維持長時間的持續運動,且在運動中後期心率不會變動太大也不會感到過度疲勞。

彭惠鈺營養師:甜度高、熱量少的代糖, 可以安心吃?

 

照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

不升血糖、熱量低的代糖,雖然滿足了「吃甜甜」的口慾,最新的研究發現有可能反而會誘發食慾。

 

 零卡可樂、零卡氣泡水、零卡果凍,這些標榜幾乎沒有熱量的飲品、甜品,甜味的秘訣就在「甜味劑」,也就是「代糖」。少部分商品還會同時使用3~4種不同的代糖,甚至部分的益生菌為了增加風味也會添加代糖。

 

代糖在早期主要是提供給糖尿病友使用,糖友可在連鎖藥局或賣場買得到代糖。後來有減重需求的民眾,也會使用代糖來減少熱量的攝取。目前有些研究指出過量攝取可能會影響人類和動物腸道內的葡萄糖吸收、胰島素和腸泌素的分泌以及改變腸道菌叢進而影響血糖控制。對體重來說,攝取過量時會破壞熱量調節及對糖的味覺反應,導致體重增加。另有研究指出,高量攝取也可能會增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腦血管及癌症風險等。

 

代糖不代表完全沒有熱量,市售的代糖,甜度、熱量都不一樣,大致可分為2大類:營養性甜味劑、非營養性甜味劑。

 

●營養性的甜味劑:以糖醇類的代糖為主,像是山梨醇、木糖醇等,常用於口香糖或糖果的代用糖。糖醇類的代糖有熱量,只是熱量比蔗糖低許多。這類糖醇類的代糖,一天最高劑量建議不要超過20克,超過可能會出現腹瀉、肚子不舒服的腸胃情況。

 

●非營養性的甜味劑:包括人工的甜味劑如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Ace K)、蔗糖素(三氯蔗糖)等,與天然的甜味劑如甜菊糖和羅漢果糖等。甜度約是蔗糖的200到600倍,只要用很少的量,就可以達到想要的甜度,熱量能降低很多,常見於零卡的飲品、甜點以及蜜餞中。

陳廷貴醫師:腸胃鏡麻醉5問

麻醉後的暈吐,可在術前溝通,減少發生的機會。(圖片由ChatGPT生成)


文,33教練  黃秀美


Q1:腸胃鏡檢查,全身麻醉是必要的嗎?

A:現代人因為預防醫學的興起,做腸胃鏡的機率不少,增加最多的是健康檢查。腸胃鏡檢查要不要全身麻醉?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選項,主要看受檢者能否忍受檢查時的不適。


胃鏡檢查的時間較短,大約3~5分鐘,有一定比例受檢者會選擇局部麻醉,腸胃科醫師會在喉嚨噴止痛的局部麻醉劑。


大腸鏡檢查的時間較長,若不含治療,大約20分鐘,因此選擇全身麻醉的受檢者比較多。有些人的狀況,大腸鏡檢查難度較高,或是有些人無法忍受施行大腸鏡前打氣的脹痛感,較適合選擇全身麻醉。如果是胃鏡跟大腸會一起做的健康檢查,絕大多數會選擇全身麻醉的腸胃鏡檢查。


採用局部麻醉的優點,就是用藥少。全身麻醉下的腸胃鏡檢查,受檢者不會因不適而扭動,腸胃科醫師在檢查時,可以很從容仔細的看清楚腸胃道每個角落,檢查的完成比例較高。

 

Q2:做腸胃鏡檢查施行全身麻醉,有風險嗎?

A:沒有不能麻醉的病人,只有不同等級的麻醉風險。施行全身麻醉時,即使再安全的麻醉藥物組合,還是會對心血管跟呼吸有一些影響,所以,事前要有很好的評估、有合格的麻醉人員、完整的監視器,才能把麻醉風險降至最低。

若不能接受全身麻醉的風險,可先試試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在腸胃鏡檢查,永遠都是一個選項。

蘇大成醫師:脈壓差3問

 

圖表來源:好心肝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


Q1:為什麼居家環境溫度的調控,對心血管健康、血壓控制很重要?

A:量血壓會有兩個數值,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高的數值是「收縮壓」,低的是「舒張壓」。血壓是生活醫學,血壓值高高低低的變化,是每天都會面對的課題。室內溫度是影響血壓波動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室內溫度低於18°C就要去調控。日夜溫差在5~7°C是較理想的適合溫度。


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2001至2020年氣溫跟急診中風病人的資料,發現超過35°C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C的極端低溫,與不同類型中風的風險增加相關,尤其是劇烈的溫度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會構成重大的威脅。


當隔天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9°C時,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會提高超過2倍,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C則達到3倍。當隔天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血管會收縮且阻力上升,則會提高兩倍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

 

我們在2023~2024年曾經做過研究,讓447位受試者帶血壓計、耳溫槍、血氧機跟空氣品質盒子回家量一個星期,發現在一年春夏秋冬4次的追蹤研究中,室內溫度、濕度、空氣品質,對早晚血壓、耳溫、血氧皆有明顯影響,尤其是冬季。

 

冬季室內溫度如果是上升1°C,同步的收縮壓會下降0.77mmHg,溫度下降則會反過來。同樣的,溫度每增加1°C,體溫就會增加0.035°C。相當於氣溫增加10°C,耳溫會上升0.35°C。濕度上升,則血壓會下降。

 

當兩日內睡前的室內溫差,每上升1°C,收縮壓會下降0.95mmHg,下降1°C,收縮壓會增加0.95mmHg。建議冬天開暖氣、夏天開冷氣,調控好室內溫度及濕度,血壓會比較穩定,相對濕度維持在40~60%之間最理想,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之風險。然而記得要保持室內有足夠的通風換氣,以免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太高影響健康。所以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我們保護心血管的要訣之一,就是維持居家環境穩定而舒適的溫濕度,比如說冬天20~26°C,夏天21~28°C,血壓心跳就比較平穩,也必須看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況而定。

7/08/2025

烏惟新醫師:蚊子咬,腫到像米龜是怎麼了?



文,33教練  黃秀美

圖,樹下繪本


暑假到了,小朋友和家人安排出遊計劃了嗎?在夏天高溫潮溼的氣候下,為蚊子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環境,再加暑期露營、登山、野外踏青、戶外遊樂園等等活動多。有些小朋友甚至有可能因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又癢而進了急診。


雌蚊的口器中,藏有六根「針」的構造,有些針可鋸開皮膚,也有些針可撐開皮膚,更重要的是還有一根針會吸取血液,另一根針則注入蚊子的唾液。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醫師說,「被蚊子咬會又癢又腫,就是因為雌蚊的唾液,有助防止血液凝固,才能夠順利吸血,但蚊子唾液裡的蛋白質是外來的抗原,會讓人體的免疫系統釋放組織胺,引起過敏的發炎反應,造成血管性水腫,使得皮膚出現又癢又腫的症狀,而且皮膚越薄的位置,通常會腫越大。」


小朋友的皮膚本來就比成人薄,如果,蚊子又叮在像是眼皮、手背、腳背,這些皮膚特別薄的位置,血管性水腫就會特別厲害,有時會腫到眼睛只剩一條縫睜不開,手背、腳背腫得像米龜,有微微的脹痛感,看起來非常的嚇人。事實上,這就是一種比較厲害的過敏反應,並不是有什麼細菌感染引起的蜂窩性組織炎,治療方向也不相同。

6/27/2025

黃詩浩醫師:腦子泡太多水,也會假失智、腳重有如穿鐵鞋、夜尿多

 

治療前:常壓性水腦症的斷層掃描顯示腦室擴大(黃詩浩醫師提供)


治療後:經引流後,腦室擴大有明顯改善(黃詩浩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家裡的長輩,不過才60歲左右,平常健康狀況也還不錯,可最近這陣子記性越來越差,老是發生在家裡煮東西,忘記關火就外出,不只是食材煮到燒焦,還會引發火警的警報,三天兩頭差點鬧火災。


好手好腳,但不知是否記憶力衰退,常常忘東忘西,像是忘了鑰匙、錢包、剛講過的話,自己出去忘了怎麼回家,或是跟家人出門,才一個不留意,轉眼的功夫就跑到不見人影,家屬因此而常常焦急找人。走路開始拖著腳,小碎步,晃晃悠悠得像鴨子走路,不穩,容易跌倒。


愈來愈頻尿,出門常找廁所,更甚者有時候憋不住尿失禁,令老人家既尷尬又難以啟齒,所以半夜怕尿床急著上廁所時,往往一個踉蹌而發生跌倒、骨折、腦傷….而送醫。


你或許以為這些腦力退化、步態不穩、尿失禁是老化的必然現象,任誰都一樣。但事實上,這也有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在作怪。


水腦症,腦部的電腦斷層會呈現腦室擴大及失智症狀


今年已經在亞東醫院服務第17年的神經腫瘤科主任黃詩浩醫師說道,有一位70歲的病人,因步態不穩,認知退化被當成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治療許久。數月間,已退步到無法自己去菜市場買菜順利回家。但黃醫師發現此患者雖然有步態問題,但又不似典型的巴金森氏症那種不自主的碎步型步態,會無法控制的一直往前衝,雖然在走進診間時像像鴨子步一樣拖著腳走路,但經過醫師提醒時可以自己刻意的把腳抬高邁步走。


再經仔細詢問,其實早有尿失禁的情況,電腦斷層掃描果然顯示腦室擴大及其他水腦症的特徵。這些症狀極有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在作怪!經過水腦症的治療後,老伯伯進步了,思緒快了,走路穩了,也不容易尿失禁了,他不再吃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藥物,甚至有天起,能自己騎車去菜市場。


另一位60出頭的小黃司機,有天因駕駛中突然失去定向感,腦子突然斷片,因而撞電線桿出車禍,外傷送急診就醫。後來詳細做腦部的影像檢查沒查出中風證據,但看到腦室擴大的很厲害,懷疑就是是水腦症作怪。但黃醫師強調這個案的症狀確實較極端亦少見。

6/20/2025

吳柏俞醫師專訪:片刻奪命的主動脈剝離


如拐杖狀的主動脈,從心臟出發後,往上通往頸動脈,往下穿過胸腔到腹腔,供應重要器官血液(圖片來自:早安健康)。


文,33教練  黃秀美


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因主動脈剝離逝世。


跑醫療新聞25年,常常聽心臟外科醫師提到主動脈剝離有多致命,但直到這次自己認識20多年的老朋友Leo,得到Type A(A型)主動脈剝離,才真正感受到,這個奪命魔王,靠自己有多麼近。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吳柏俞醫師說,「主動脈是身體最大的動脈,形狀就像一根拐杖,會把心臟的血液,運送到全身。主動脈上有很多小分支,每個小分支,都是通往不同的器官。」


主動脈剝離,可分為Type A(A型)跟Type B(B型),這二種主動脈剝離最大的差異,主要在於「發生剝離的位置,有沒有包含升主動脈。」。


只要剝離的位置,包含靠近心臟的升主動脈,就是屬於A型。不包含升主動脈,就是屬於B型。

病友Leo:一位主動脈剝離病友的自述:死裡逃生,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的

 

Leo與愛犬茱麗,Leo歷經生死關頭,更珍惜當下活著的每一天(Leo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按編,

Leo是我認識20年的老朋友,我們相識於醫療產業,2024年9月3日,93軍人節當天,我得知他因主動脈剝離接受急診刀,剛從心臟外科加護病房轉普通病房。當時連用手機都吃力,經過半年休養。死裡逃生的Leo,分享他九死一生的親身經歷,也採訪了他的主刀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吳柏俞醫師。

這一篇素人專訪,網路瀏覽量破十萬,給了我不少信心。特別謝謝Leo的無私分享,沒有他,就沒有這二篇專訪。


Leo,1966年次,身材中等。飲食清淡,以原形食物為主,沒有三高或慢性病,有跑步及重訓的運動習慣。家有愛犬茱麗,平常早晚遛狗至少各30分鐘。


發病二周前,Leo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出現暈眩頻頻換藥,換到第三輪,都有副作用,覺得很不舒服會暈眩。且因門診的六管尿液檢查,都有潛血反應,醫師安排了泌尿系統的斷層掃描檢查。


發病前一周的周一,做泌尿系統的斷層,顯影劑打進去,左小腿的靜脈有厲害的灼熱感,右小腿沒有。騎腳踏車回家後,還是覺得胃悶悶的,持續了三、四天。


更早以前,約發病的半年前,Leo常覺得側睡沒有睡多久,肩膀很緊,手臂會麻,剛開始是左邊,後來右邊也會。即使去按摩,也都沒有改善。但在手術完,就好轉很多,不知是否是心血管發病的前兆。


發病前幾天,Leo全身上下只有一個感覺,就是異常的疲累,想多睡一點,特別安排休假,想好好休息。


有如電鑽鑽過的刺痛,急診才知是致命的主動脈剝離 


發病當天,天氣非常炎熱,遛完茱麗,下午四點多,Leo站著洗澡時,突然聽到身體裡有裂開的聲音,下一秒鐘就撐不住是痛到會叫出來的程度,感覺到心臟的後面,靠近脊椎的位置,有像被電鑽鑽過的刺痛,一路鑽刺到胃的上端,再從胃向兩邊的肋骨有撕開的劇痛,痛到蓮蓬頭抓不住,瞬間站不穩,變成四足跪姿,只能先跪在地上,痛的時間超過三分鐘。那個痛,他很不熟悉,一直在冒冷汗,覺得自己好虛弱好虛弱。


好不容易,硬撐坐著把澡洗完,擦完浴室,吃了一顆止痛藥,躺了半個小時,還是一直痛、一直痛,痛到有頻率。Leo自認是一個很能忍痛的人,即使靠意志力在撐,但還是覺得撐不住那個痛,也覺得很不對勁。

6/13/2025

張文燦醫師:捐肝助重生,親屬活體肝臟移植,需謹慎評估

2005到2021年活體及大愛器官移植統計(資料來源:健保署)


文,33教練  黃秀美


器官移植一直是器官衰竭病友,在生命垂危時,能夠延續生命的一線生機。台灣以肝臟移植個案最多。肝臟移植的常見原因,包括B肝、C肝帶原所引發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以及,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所引起肝硬化、肝衰竭。


根據中央健保局的統計,2008年到2021年,台灣全民健保器官移植的案例數,共有13,211例,其中又以肝臟移植7,229例最多。受贈者中,男性有5,172例、女性有2057例,呈現男多於女。器官移植的中位數僅55歲。


目前台灣各項器官移植的最大限制是來源不足,親屬的活體肝臟移植,也成為腦死大愛肝臟移植外的一個選項。台灣的肝臟移植也以活體肝臟移植為主,但必須在確保捐贈者安全及受贈者有一定的成功率的前提下來進行。


肝臟移植手術目前是一項非常成熟及成效良好的手術(張文燦醫師提供)

親屬的活體肝臟移植是台灣肝臟移植的主要來源


以2021年為例,活體肝臟移植有426例,大愛捐贈有110例,活體肝臟移植跟大愛捐贈比例約在八比二左右。二者成功率及預後是相當的。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移植中心主任張文燦醫師說,「捐肝手術是一個非常高技巧性的手術。目前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也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手術,活體肝臟捐贈者的術前評估、捐肝手術及術後照顧,都非常重要。即便器官移植手術再成熟,但活體器官捐贈仍有一定的危險度,我們對每一位活體肝臟捐贈者,都充滿了最高的敬意,也會把捐贈者的安全,放在第一優先。」

6/12/2025

林鈴醫師:經期長、月經間隔短,月經異常出血,代表內膜很可能有狀況!

文,33教練  黃秀美




女詩人顏艾琳是媒體好友顏艾玨的親姐姐,她年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在55歲時,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兩種婦科癌症。


等開完刀,一知道自己同時罹患了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只有錯愕兩秒,立刻就接受了。


性格颯爽的她,一開始並不知道腫瘤會是癌症的意思,可她不糾結,覺得懵懂無知,有時也是一種幸福,並沒有像一般人罹癌不甘的負面情緒。


她說,「我向來身體健康,連感冒都很少,從沒想過自己會一口氣得到兩種婦科癌症。去年七、八月開始,先生發現我只要吃一點點東西,肚子就鼓起來,很容易脹氣,散步一個小時,也不太會消化。直到10月中,有天睡前胃絞痛到無法忍受去急診,被檢查出來胃下面有一個陰影,本來是先安排了胃鏡、電腦斷層檢查到胃腸科看報告。後來懷疑是婦科腫瘤,才轉到婦產科。」。


治療前:確定罹患婦科癌症後,女詩人顏艾琳馬不停蹄跑完台灣與江南藝文交流行程,才入院開刀(顏艾琳提供)。


6/10/2025

蘇韋如醫師:半夜屁股癢,會是蟯蟲感染?




文,33教練  黃秀美


你曾經有半夜屁股癢,癢到睡不好的經驗嗎?


有一種腸道的寄生蟲感染,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症狀,就是蟯蟲。隨著環境衛生的改善,大多數的寄生蟲,在台灣已接近消聲匿跡,蟯蟲是唯一的例外。


因此,目前台灣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中,全國小學一年級、四年級的常規健康檢查項目裡,還是有蟯蟲貼片檢查。


曾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同時也是真愛診所院長的小兒腸胃科蘇韋如醫師說,「體形細小的白色蟯蟲,是因食入蟯蟲的卵而感染,寄生在人類的腸道中,成蟲有可能會引起肚子痛、食欲差等症狀。又因為蟯蟲媽媽通常是半夜爬到肛門口產卵,雖然卵很小,但產很多顆,會引起肛門口搔癢而去抓。因此,蟯蟲貼片最適合的黏貼時間是一早起床,還沒上廁所前,直接把蟯蟲貼片,對準肛門口,連續按壓五到六次,連續貼二天,再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蟲卵。」。


若懷疑有蟯蟲感染,許多醫院,如:市立聯合醫院、醫學中心、花東地區的醫療院所等的小兒科、家庭醫學科、感染科、腸胃科門診,都可以提供相關檢驗、諮詢與治療。

6/05/2025

常竣然醫師:肩膀痛到睡不著的旋轉肌破裂,還會活動角度受限、無力!

為了改善手部無力能繼續跑馬,82歲的超馬選手翁竹雄接受肩旋轉肌的微創手術。(翁竹雄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我們的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當肩關節受傷時,手會痛,晚上痛到睡不好,也有可能會抬不起來或是活動角度受限,連穿衣服、洗頭,拉公車、捷運的吊環,關車門,甚至拿筷子吃飯,都很吃力。對日常活動造成很大的限制。


土城長庚醫院骨科常竣然醫師說,「人體最大的關節是屁股兩側的髖關節,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是肩關節,這兩個關節的構造,都是像一個球跟一個碗,關節旁邊會有一圈軟軟的盂唇,增加碗的深度。髖關節的特色是碗很深,球很小,因此穩定度佳。但肩關節不一樣,反而是碗很小很淺,球相對比較大,所以,活動度比較大,但缺點就是比較不穩定,一旦球從碗裡滾出來,容易脫臼,旁邊的盂唇,也有可能會受傷破掉。」。


在肩關節的周邊,還有四大條肌腱,叫旋轉肌。功能是把肩關節的球固定好,維持肩關節的穩定,一旦旋轉肌破裂到一定程度後,肩關節也會跑掉,出現有點卡卡的感覺,主要的症狀,就是沒有力氣。


年輕人的肌腱強壯,會發生旋轉肌破裂,大多跟外傷或運動傷害有關。像是棒球的投手,不斷反覆投躑,就有可能會有盂唇破裂、旋轉肌撕裂傷。


常竣然醫師指出,「年紀長一點的長輩,通常活動度比較沒那麼大,較少發生外傷性的旋轉肌破裂。而是隨著旋轉肌的肌腱退化,會變得比較脆弱。如果退化到某個程度時,可能一個輕微的扭轉,稍微一點點外傷,旋轉肌的肌腱越破越厲害,症狀就開始出現,且越來越明顯。超馬跑者翁竹雄大哥,就是類似的情況。」

82歲高齡超馬跑者翁竹雄:用馬拉松跑出退休後的精彩人生


翁竹雄與24小時組冠軍的日本跑者吉田圭俊合影(翁竹雄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去年七月,剛動過肩膀旋轉肌手術,足足休養103天。1943年次的翁竹雄大哥,今年滿82歲,在同齡長者都在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在忙什麼呢?從今年元旦到三月,周周挺著銀白色的招牌學生頭,挑戰馬拉松賽事。


2025年2月21日的臺北超級馬拉松,翁大哥以126.236公里,刷新80歲分齡24小時組的全國紀錄比他在2023年創下的75歲分齡24小時組的122.683公里成績更好。


翁竹雄大哥目前是台灣超級馬拉松,50公里80分齡、100公里80分齡、24小時組75歲分齡跟80歲分齡的全國男子記錄保持人。


所謂的24小時馬拉松,指的是連續跑24小時的超級馬拉松。如果跑累了,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或睡一下,再繼續跑或走。但翁竹雄大哥說,我的優點就是堅忍有耐力,24小時的臺北超級馬拉松,一次的報名費3500元很貴,要把本錢撈回來。腳有晶片,跑一圈是670公尺,多跑一圈就有成績,就算休息也睡不著,怎麼可以休息。反正就慢慢跑,不能跑就用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