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2011

李宏昌醫師:食物中毒可吃止瀉藥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每當氣候炎熱,就是食物中毒意外的高峰,典型症狀是在集體用餐後,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而會被緊急送往急診救治。


急性食物中毒,指的是吃了被病菌、病毒、毒素等污染的食物,進而引發身體的不適症狀。夏季氣候炎熱,有利於細菌生長,以細菌性的急性食物中毒最常見。


到底炎夏如何預防急性食物中毒?能不能吃止瀉藥?以下是李宏昌醫師的問診。


Q:食物中毒,有什麼特徵?


A:台灣的細菌性相關食物感染,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最常見。前者,常會發生在吃大拜拜、營養午餐後,造成群聚性感染。嚴格說來,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致病,主要是因為處理食物的人,皮膚傷口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接觸到高營養的食物,如起司、肉品,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又被吃到肚子裡,約一到六小時內,會出現症狀。一般說「食物中毒」,即指此症。


一般會先出現噁心、一直想要吐、胸部不適的情況,然後才是嘔吐不止,接著肚子痛、腹瀉,吃越多拉得越厲害,當開始拉肚子後,很少會繼續吐,這些不舒服,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不脫水,約十到十二小時左右,症狀即會解除。


沙門氏桿菌,常見在未完全煮熟的海鮮或帶殼蛋,這是蛋殼上常見的菌種。根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的資料,一個雞蛋的蛋殼,約有三萬四千隻細菌,洗選蛋的標準,則低於五十隻細菌。除了食物外,巴西進口的小烏龜,約有兩成帶有沙門氏桿菌,若玩過帶菌的小烏龜,沒有洗手,也可能把沙門氏桿菌吃下肚。


沙門氏桿菌引起的疾病,一般稱「胃腸炎」,潛伏期約一到三天,可造成急性及慢性的症狀。光是馬偕醫院小兒科,平均一年有近一千個案例,約有一%到二%個案會因腸道破裂,而必須開刀處理;也常引起慢性腹瀉,影響生長發育。


急性症狀少有嘔吐,多以肚子痛、拉肚子為主,且大便會呈黏稠狀、有血絲,可在患者的體內帶菌兩週到兩個月。若服用不適當的抗生素殺菌,沙門氏桿菌可能會躲到患者的膽、腎臟、腸壁裡,讓患者成為帶菌者,而帶菌者每一公克糞便,約可有十億隻細菌,若吃進十萬隻細菌,就會得病,但身強體健時,較不會讓細菌有機可乘,可降低發作機會。


原則上,急性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不需要催吐,因催吐無助病情緩解,反而有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引起其他併發症,也盡量不要吃止瀉藥,以免細菌、毒素,一直留在肚子裡作怪。


Q:出現什麼症狀,要特別小心?


A:上述食物中毒引起的胃腸道發炎,通常都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並不須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若出現毒性症狀,有敗血症嫌疑時,可能造成生命問題,就必須考慮使用抗生素。


產生毒性症狀,患者會有高燒不退、活動力差、很倦怠、肚子很脹,有腹膜炎跡象、大便血絲很多等異常,做抽血檢查,會發現白血球數量非常高,白蛋白非常低,且有出血傾向。若患者出現以上毒性症狀,或是糞便有特別的怪味、黏稠、血絲便、肚子痛得很厲害,要趕快就醫,不可延遲。


此外,若又吐又拉到脫水,有可能導致休克、抽筋,甚至致命,要特別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如果一喝就吐,建議靜脈注射,來預防脫水;不會吐,則可喝腹瀉專用的口服電解水。此外,可在醫囑下服用適當的益生菌,如乳酸菌、比菲德氏菌、LGG等,加速腸胃道復原。


Q:急性食物中毒後,該注意什麼?


A:過了又吐又拉的急性期後,要繼續留意有沒有慢性腹瀉的情況。如果連續拉肚子超過兩週且體重遲遲沒有回升,甚至體重越來越輕,一定是有問題。急性的食物中毒,對腸道來說,有如颱風過境,腸道可能會滿目瘡痍,導致腸子蠕動太快,營養無法吸收,須視病程再做後續的治療。


此外,也要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疾病在作祟。曾有一位脫水很厲害,瘦到眼窩凹、眼球凸的患者,腸胃道蠕動速度異於常人,進一步做抽血檢驗,確診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腹瀉、體虛、凸眼症,並非急性食物中毒。


報你知:腹瀉時,不應多喝運動飲料

夏天是急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大量團購及大拜拜的食物、室溫保存的葷食,較易有變質、細菌滋生的疑慮。若是真空包、罐頭等加工食品,有膨出、變形,要避免食用,因有可能被肉毒桿菌毒素污染。


絕大多數的急性食物中毒與糞口感染有關,不管是廚師或消費者,在接觸食物前,一定要徹底清潔雙手。若手上有傷口、有腸胃道不適時,不要烹煮食物,以免成為感染源。


若有拉肚子的現象,建議喝點稀飯湯或口服電解水,不建議以市售運動飲料取代。這是因為腹瀉時,建議補充葡萄糖二%、鈉離子含量三十到六十 mEq(毫克當量)的口服電解水,但市售運動飲料的鈉離子含量約六‧八到二十八‧八mEq,卻含一○%蔗糖,糖分太高,會拉得更厲害,稀釋後,鈉離子含量又不足。



延伸閱讀:常見5種急性胃腸發炎種類


種類: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

症狀:噁心、想吐、嘔吐不止,接著肚子痛、腹瀉

傳染途徑:糞口

流行期:夏

治療:支持性療法,著重補充電解質、防脫水、抽搐。若出現高燒不退、活動力差等毒性症狀,須打抗生素


種類:沙門氏桿菌

症狀:少有嘔吐,肚子痛、拉肚子、大便黏稠、有血絲

傳染途徑:糞口

流行期:夏

治療:支持性療法,著重補充電解質、防脫水、抽搐。若出現高燒不退、活動力差等毒性症狀,須打抗生素


種類:諾羅病毒

症狀:噁心、嘔吐、胃痛得很厲害、腹瀉較輕微

傳染途徑:糞口、飛沫

流行期:秋冬

治療:支持性療法,著重補充電解質、防脫水、抽搐。若出現高燒不退、活動力差等毒性症狀,須打抗生素


種類:輪狀病毒

症狀:先吐2天,再連續拉2個星期

傳染途徑:糞口、飛沫

流行期:秋冬

治療:支持性療法,著重補充電解質、防脫水、抽搐。若出現高燒不退、活動力差等毒性症狀,須打抗生素


種類:肉毒桿菌毒素

症狀:肌肉無力、癱瘓、呼吸困難、有可能會呼吸困窘

傳染途徑:糞口

流行期:全年

治療::施打解毒劑、輔助呼吸


註: 糞口傳染是指病菌出現在糞便裡,若不小心沾到而誤食,或是吃到被排泄物污染的飲水或食物,所產生感染情況。

資料來源:李宏昌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李宏昌醫師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院長

專長:小兒腸胃暨營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