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019

呂俊毅醫師:疫苗是怎麼做出來的?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生在台灣,幾乎每個孩子會從小打過疫苗,可小朋友知道疫苗研發,要花好多好多的時間跟人力嗎?


台灣在1998年爆發嚴重的腸病毒71型疫情,並在當年造成78位小朋友離開人世。為了保護台灣的小朋友,科學家們從2001年就開始研發本土的腸病毒疫苗。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的人體臨床試驗,預計最快會在2020年上市,整整花了20多年的時間。

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醫師說,「每一種疫苗的研發,目的都是為了拯救生命。而且,至少會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主要是因為疫苗不只需要時間製作,在給小朋友大量施打前,還需要先做三期的人體臨床試驗,因此,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第一期的人體臨床試驗會先做少量的健康成人,看看疫苗會不會產生有效的抗體?有沒有嚴重的副作用?主要是看疫苗的安全性。

第二期的人體臨床試驗,人數上會稍微再多作一點,並且測試不同的疫苗劑量,目的是找到比較有效的劑量。

第三期的人體臨床試驗的人數會更多,並且會比較有打疫苗跟沒有打疫苗的效果差異有多少?有時,為了得到更快速得到可靠的結果,還會做跨國的人體臨床試驗,像目前在做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的腸病毒疫苗,也同步在腸病毒個案比較多的越南一起做人體臨床試驗。

而參與臨床試驗的志願者,都要簽署同意書,除了打好幾次疫苗外,還要抽好幾次血,為的是了解施打疫苗後,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濃度,才能知道疫苗有沒有可能有效。同時,也要監測疫苗會不會影響到血球或是肝、腎的功能。

在疫苗正式上市給小朋友施打後,還是會繼續做監測,這算是第四期的人體臨床試驗,主要是因為有些疫苗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很低,有可能是百萬分之一,很難在第一到第三期的人體臨床試驗被發現。

而且小朋友知道嗎?在正式製造疫苗前,科學家要先做的事情是培養很多很多的病毒跟細菌等病原體,再把這些病原體的毒性減少或殺死,之後,才能做成活性減毒疫苗或非活性疫苗。而要怎麼培養大量的病原體?動物跟昆蟲的細胞是最常被使用的。

呂俊毅醫師表示,「不同的病原體,在不同種類的細胞內,生存的效率不同。早期的日本腦炎疫苗,是把日本腦炎病毒打到鼠腦裡去培養;腸病毒是利用非洲綠猴腎臟細胞培養;流感病毒是打到受精過的雞蛋裡去培養。科學家會根據使用哪些細胞,可以培養出比較多又穩定的病原體來做選擇。」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QA時間:

Q 研發病毒的疫苗比較難,還是研發細菌的疫苗比較難?

A:無法比較。每個疫苗都有不同的困難。一般來說,病毒的結構比較單純。製造病毒的疫苗,就是把病毒先培養出來,再用化學藥劑破壞,做成疫苗。但像會引起愛滋病的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很容易突變,又是直接感染免疫作戰中的T淋巴球,讓T淋巴球減少。所以,很難做出有效的疫苗來。

而細菌的結構比較複雜,以肺炎鏈球菌為例,如果只是把細菌培養出來,再用化學藥劑殺死做成疫苗,用在小朋友的效果很差,因為肺炎鏈球菌表面有多醣體筴膜,這個多醣體筴膜並不能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誘發足夠的免疫力。後來科學家們在多醣體夾膜上加入特殊的蛋白後,才製造成功有效的疫苗。


本文同步發表@國語日報科學版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