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2012

林東燦醫師:兒童癌症會傳染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麥當勞叔叔之家兒童慈善基金會,計畫在北市大安區設置包括兒童癌症等重症兒童,等待就醫期間的中途之家,卻受到部分居民以「癌症會傳染」為由而抵制。


兒童癌症中的兒童,指的是未滿十八歲。面對兒童癌症時,最重要的觀念是兒童並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童與成人的癌症種類、治療成效,都不相同,且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遠高於成人癌症。到底兒童癌症有哪些常見的症狀?該如何面對?以下是林東燦醫師的問診。


Q:常見的兒癌有哪些?


A: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台灣常見的十大兒童癌症,包括白血病、腦瘤、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腫瘤、惡性骨肉瘤、軟組織惡性腫瘤、威爾姆氏腫瘤、肝癌及視網膜母細胞瘤,絕大多數是屬於瀰漫性的癌症。


而成人的十大癌症發生率(不含原位癌)的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乳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及子宮體癌,都是器官性的癌症,兩者在癌症屬性及種類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罹癌兒童的父母會誤以為是自己照顧不周而感到內疚,但事實上,兒童為什麼會罹患癌症?目前尚無定論。臨床上,即便家中有癌童,其手足罹患兒童癌症的機率,不會增加,也不會建議做基因篩檢。唯一要留意的是同卵雙胞胎,當其中一位罹患白血病時,另一位,罹患白血病的機率是兩成。


Q:哪些兒癌具有傳染性?


A:有少數的兒童癌症與病毒的感染有關。如:某些惡性淋巴瘤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俗稱接吻病毒)有關,EB病毒可透過口水的飛沫散播,感染時可能會有發燒、淋巴腺腫大的症狀,這是台灣相當常見的病毒,國小高年級學童有八、九成,已感染過。


而兒童肝癌,則是與生產時,垂直感染到B型肝炎有關。雖然台灣的新生兒,已經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但約有五%到一○%,不會產生抗體,等到五到十歲,出現黃疸、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才知道是肝癌。為了彌補防疫上的缺口,現在已針對二、三歲的兒童進行B肝抗體的篩檢。


既然少數兒童癌症與病毒感染有關,為什麼不必擔心會傳染?主因是台灣民眾大多感染過EB病毒,本身早有抗體,不會再被感染。B型肝炎病毒是經由體液、血液感染,日常生活接觸,也不會受到影響。


反而是癌童,因為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抗癌的療程,常會免疫力低下,更要小心來自外界的細菌、病毒感染、發燒而延誤到後續的治療計畫,嚴重時,更有可能會引發敗血症。


Q:兒癌有哪些較常見的症狀?


A:不明原因的高燒、疼痛、腫塊、臉色蒼白、出血、淋巴腺腫、肝脾腫大、神經症狀(如頭痛、嘔吐),以及眼睛有貓眼般白色反射光是兒癌的九大症狀。


尤其是超過兩週以上的不明原因高燒,吃退燒藥,藥效過後,馬上會再次燒起來;半夜睡夢中,會肚子痛、骨頭痛(如沒有長高,卻一直叫膝蓋痛)、頭痛到驚醒過來,經常晚上睡到一身冷汗,或者是疼痛頻率越來越密、程度越來越嚴重,都是需要提高注意力的異常。


明明沒有偏食、營養不良,臉色卻很蒼白、體力不濟的貧血現象;生活中,沒有什麼碰撞, 無緣無故身上有不明的瘀青,變得很容易流鼻血、牙齦出血、皮膚上有細的出血點。


常常哇哇叫肚子痛,腹脹、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原來很軟的肚子,摸起來有硬塊,或者沒有感染或受傷,卻在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有淋巴結腫大的情況。


若有頭痛又合併有噁心、嘔吐、走路不穩、不明原因的抽搐、昏倒等等腦壓升高、神經方面的異常症狀,也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


報你知:兒童癌症治癒率高於成人癌症


兒童癌症治癒率高於成人癌症,整體存活率約六成左右,白血病更有近八成的治癒率,相當於四個患童中,就有三個做完化學治療,可以治癒,這是因為兒童癌症對化學治療的敏感度較成人高,身體的再生能力強,若能早期診斷、適當的治療,治癒率較高。


從二、三歲到五歲是兒童癌症的第一個高峰,十來歲又是另一個高峰。症狀上,大多是以不明原因的發燒、頭痛、腹痛、體重減輕、骨頭痛等等來表現,早期發現,有其難度。以白血病為例,須仰賴醫師及醫檢師的專業,直接看血液的玻片,是否有異常的白血球來做鑑別診斷,當父母有所擔心時,應詢求小兒血液科醫師的協助。倘若確診是兒童癌症,除了接受治療,亦可加入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以及各大醫院的兒癌病友會,可得到心情及醫療補助的支持,並掌握飲食、居家照護的重點。


在治療期間,能夠吃得下、吃得營養,才會有好體力接受後續的療程。食物須注意均衡、新鮮、乾淨、熟食、無菌,尤其要特別留意的是葉酸會影響化學治療的藥物效果,人參會抑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宜特別注意食用的時機。(文●黃秀美)


延伸閱讀:血癌占兒童癌症比率達3成 ——3大常見兒童癌症


白血病

原因:俗稱血癌,是一種白血球異常增生的疾病

症狀:貧血、易出血、不明原因發燒、淋巴腺腫大、感染

治療:化學治療、幹細胞移植

占兒癌比率:約3成


腦瘤

原因:腦細胞發生不正常的分裂增殖而形成腫塊

症狀:依大小及位置不同有不同症狀,常見有頭痛、噁心、嘔吐

治療:化學治療、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

占兒癌比率:2成以上


惡性淋巴瘤

原因:原發於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

症狀: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

治療:化學治療、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

占兒癌比率:1成左右


資料來源:林東燦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林東燦醫師

現任: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

專長:小兒血液學、小兒腫瘤學、周邊血幹細胞移植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