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2021

吳婉禎醫師:血糖、血壓雙雙失控,竟是腎臟上長東西?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有「隱形殺手」之稱的高血壓,通常沒什麼症狀,也未必會感到不舒服,因此常被忽略不在意。


有一位34歲女性,她在23歲時,就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為沒有感到不舒服,也沒放在心上,直到有次因頭痛、頭暈掛急診,量測血壓才發現收縮壓竟高達230 mmHg,後續即使已服用四、五種降血壓藥物,收縮壓仍還有150、160 mmHg,經過詳細的層層檢查,才發現自己有原發性高醛固酮症與雙側腎上腺增生,服用皮質醛酮(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血壓才終於得到比較好的控制。


由於她很年輕就有高血壓,進一部詢問家族史發現她的媽媽與弟弟,也都在年齡很輕時,就診斷有高血壓,後來做基因檢測,確診她是屬於第一型家族性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引起的高血壓。


台大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祕書長吳婉禎醫師說,「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外層是皮質、內層是髓質。皮質有三層,由外而內分別分泌醛固酮、皮質醇、雄性素,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所引起的高血壓,就是最外層分泌醛固酮的皮質發生異常,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所造成的疾病。病因可能來自兩側腎上腺的增生或是單側有腫瘤。」


過去認為原發性高醛酮症引起的高血壓是罕見的疾病。近年來發現這個疾病,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少見,它是續發性高血壓中最常見的病因,在難治的頑固性高血壓中,就占了10%到20%。除了高血壓外,這些患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較一般本態性高血壓的患者要高。


吳婉禎醫師提醒,「如果在很年輕時就發現有高血壓,或是血壓很難控制,用到三、四種降血壓藥物都無法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140/90 mmHg)內,或合併低鉀血症狀,如:全身無力等,並且反覆發生的時候,都要想到原發性高醛酮症這個疾病。另外,家族的一等親中,有40歲以前就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或是有高血壓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要列入考慮。」


「原發性高醛酮症如未及時治療或控制會造成心臟、腎臟病變,並且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心衰竭等風險。這些患者在生活品質的評分上,出現焦慮、壓力緊張的比例,也較一般本態性高血壓的患者來得高。另外,因為原發性高醛酮症患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較高,建議需要同時做評估,並且給予適當的治療。在診斷原發性高醛酮症的檢驗程序,有些複雜與不便,如患者已經在服用會影響判讀的降血壓藥物,在安全的狀況下需要調整用藥二周到六周後,才能進行診斷檢查程序,這也是原發性高醛酮症被低估的原因。」


所幸,一旦確診,無論是動手術或藥物治療,都能降低以上風險,焦慮的神經緊張,也會得到改善。「早期發覺、積極篩檢、精確治療」是最重要的關鍵。


本文同步發表@蘋果電子報


  諮詢專家  

吳婉禎醫師

現職:台大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祕書長

專長:內分泌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疾病、醫學教育



 延展閱讀  

吳允升醫師: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家族性高血壓如何自保?

林彥宏醫師:頑固高血壓,居然是「腰子上」有異常?


本文作者


33教練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


成為我的天使:掃描我的街口支付iCON。偶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的持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