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12

姜義彬醫師:痠、麻、痛,坐骨神經痛會擺脫不了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港星梁詠琪因坐骨神經痛,被醫師建議不要長途飛行。台灣知名創作人九把刀,則說,「坐骨神經痛已成為人生的一部分,」讓他不能久站或久坐,運動會緩解症狀;最近,整夜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寫小說,他又飽受腰椎蔓延到大腿的痛苦。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的一條神經,從腰椎,經臀部的梨狀肌後面、坐骨旁到大腿後側,一直連接到後小腿。而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坐骨神經被壓迫後產生的一連串痠、麻、痛症狀,也是上班族最常見的痠痛問題之一。


為什麼坐骨神經痛很容易復發,且難以擺脫?以下是姜義彬醫師的問診。


Q;坐骨神經痛常見造成原因?


A;談到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腰椎的椎間盤突出、骨刺、神經孔狹小,導致坐骨神經的壓迫,在沿著坐骨神經分布區,出現痠痛不適。


椎間盤是脊椎各椎體間的彈性組織,當椎間盤受到外力,如身體過度前彎的姿勢,或突然搬負重物等原因而往外突出時,就容易壓迫到臨近的坐骨神經,產生痠、麻、痛,甚至肢體無力的症狀。


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逐漸退化,脊椎的椎體間距減少,骨刺形成,或是坐骨神經通過的神經孔變小,都有可能逐漸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發炎,開始出現疼痛不適。


至於,在探討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時,也常常被提及的「梨狀肌症候群」,在臨床上,比例並不高。梨狀肌位於坐骨神經通過的路徑,若有發炎或過度收縮的情形時,會造成相關症狀。


Q:坐骨神經痛成因如何診斷?


A:對患者來說,找出坐骨神經被壓迫的真正原因,才能決定正確的治療方向。舉例來說:門診中,曾遇過大腿髖關節壞死的患者,因疼痛傳到大腿及腰部,而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臀部附近的肌筋膜疼痛,也常會傳導到大腿、小腿而被誤認為是坐骨神經痛。


更要特別留意的是,臨床上有些結核菌的感染、骨髓瘤、癌症轉移到脊椎等病症,也有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這類疼痛,常是來得又快又急,即便躺著休息時也會疼痛,在晚上、甚至在腰部輕輕敲擊時會劇痛,往往都需要更加小心的檢查。若是合併有大、小便失禁的兩側坐骨神經痛,則可能是脊椎末端有大型腫瘤,須很仔細的做出鑑別診斷。


坐骨神經痛,最重要的檢查方式是理學檢查,請患者躺在診療床上,由醫師做腿部抬高的測驗,以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單側的腿部抬高時,會引發疼痛或痠、麻等症狀的加劇,則很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配合患者腿部皮膚敏感性的測試,以及下肢肌腱反射的反應,更可以了解是否有單側下肢坐骨神經的病變。


腰椎的X光檢查是坐骨神經痛最基本且重要的影像學檢查。另外,神經傳導速度檢查及肌電圖等神經學檢查,常可確認神經被壓迫的位置及嚴重程度,對病因的診斷及治療方法的選擇,都十分重要。當懷疑有脊椎長腫瘤或感染等而壓迫到坐骨神經時,則應做磁振造影,以得到確定的診斷。


Q:坐骨神經痛有哪些治療方法?


A: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在急性期,往往會有神經根發炎、肌肉緊繃,甚至痙攣,造成腰部明顯的疼痛,此時應多臥床休息、藥物治療、局部溫敷、戴護腰為主,不建議馬上做腰椎牽引等物理治療,以免加重疼痛程度;待疼痛稍微緩解後,則可考慮加入電療、熱療、腰椎牽引等治療,以減輕椎間盤的壓力,緩解痠、麻、肢體無力的症狀。


若是神經孔狹小及骨刺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建議平常可多做脊椎減壓保健運動,如吊單桿或簡單的柔軟體操。一旦神經孔越來越小、骨刺越長越大,一些小動作就有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經而使神經腫脹,此時同樣必須多休息、藥物治療,輔以腰椎牽引等復健治療。若無法有效紓解症狀,可考慮以X光或超音波引導做脊椎的注射治療;必要時須手術。



【延伸閱讀】有扶手辦公椅,可幫助腰椎減壓



坐骨神經痛是長期久坐辦公的上班族,相當常見的問題。在辦公室,建議選擇可調整椅背角度及座椅高度,並有兩側扶手的辦公椅,讓腰椎緊貼在椅背、手臂放鬆垂置於扶手上,有助腰椎及上背部的減壓,並且每二十到三十分鐘,離開座位起來活動一下。


至於脊椎有問題的患者,搭乘長程飛機時,在預算許可下,宜選擇椅背可以平躺的商務艙,不但對放鬆脊椎的壓力比較好,也可放心的常常起來走動。


有坐骨神經痛病史的患者,在做下腰運動時,要格外小心,以免造成急性疼痛。患者應少搬重物,若想做舉重等重量訓練時,則建議穿戴護腰保護腰椎,並選擇躺著做,可有效減少腰椎壓力,避免腰疾復發。


平時可散步、做背肌的伸展運動,宜選擇一雙吸震力佳的鞋子。若能在視線良好、有彈性、坡度平緩的PU跑道上運動更佳。(文●黃秀美)


【延伸閱讀】椎間盤突出,嚴重時必須開刀

——3種坐骨神經痛比較表


椎間盤突出

成因: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 症狀:突然又麻、又痠、又痛 治療:

急性期:臥床、藥物

緩解期:熱療、腰椎牽引、電療、背肌運動、嚴重者須手術治療


椎間盤退化

成因:退化會導致神經孔縮小、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

症狀:日積月累,慢慢有痠、麻、痛

治療:

急性期:臥床、藥物

緩解期:運動治療、腰椎牽引、脊椎注射、必要時手術治療


梨狀肌症候群

成因:臀部深處的梨狀肌發炎,壓迫到坐骨神經

症狀:慢慢有痠、麻、痛

治療:物理治療,或在超音波導引下施打抗發炎的針劑


資料來源:姜義彬  

整理:黃秀美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姜義彬醫師

馬偕醫院復健科主任

專長:軟組織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治療、運動傷害、骨關節復健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