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12

丘彥南醫師:常會被視為「白目」或「孤僻」,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孩子如何社會化?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犯下震驚全球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小學槍擊案兇手亞當‧藍札(Adam Lanza),曾被診斷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二○一二年十二月,美國精神醫學會決議,將此類患者納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讓患者能得到與典型自閉症同樣的醫療照護。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以最早發表此症的奧地利小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命名,被歸類在自閉症類群中,成因可能與遺傳、基因變異或孕程中受到感染、腦傷等有關,影響到胚胎腦神經的發育,而在人際社會有比較不能適應的情形,常會被視為「白目」或「孤僻」。以下是丘彥南醫師的問診。


Q:亞斯伯格症小孩有什麼特殊症狀?


A:有自閉症特質的孩子,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比較不能聽從指令,出現一些無法了解的特殊行為表現,如:不停搖晃身體、轉圈圈。


進入幼稚園後,被老師發現跟其他小朋友不太會相處,或有突兀的舉動、言語,有一類是團體活動時會自己玩自己的,完全不理人,也有一些是會表現出不適切的親熱,像是親人、摟摟抱抱,或是比較沒有辦法用社交性言語來適當表達想跟小朋友玩的意願,對小朋友示好時,用手拍打,讓對方覺得有「挨打」的感受。


有些小朋友會有樂此不疲的習慣性動作(例如:喜歡看東西旋轉),或是執著於特定、狹隘的興趣、嗜好(例如:看或畫地圖、念或寫或算數字、不斷反覆的以同樣模式堆積木等)。


在與師長的相處上,一部分的孩子較無法聽從指令,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卻是很愛面子、非常聽話,若沒有長時間的互動,較難被察覺不太一樣。


與典型自閉症比較起來,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通常基本的語言發展、對話能力、認知功能還不錯,與同儕沒有明顯差異,但若深入研究會發現,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對於某些較複雜的文字處理及語用(例如:雙關語、隱喻),還是有一些困難,只是沒有典型自閉症那麼的明顯。他們常會不注意他人的反應,而一直冗長的談自己喜歡的話題。


Q:患有亞斯伯格症會出現暴力傾向嗎?


A:這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問題。我們不能否認有少部分的孩子,可能有時會出現攻擊的衝動,但更要小心分析的是,所謂「攻擊的衝動」是真的嗎?譬如剛提到抱人、拍人的舉動,是攻擊傾向,還是不適切的友善行為?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因較缺乏社交的技巧,可能因被排擠或霸凌、學習受挫或被體罰的經驗,又無法適當表達,甚至被誤解,長期積壓後,易產生不能平衡的情緒爆發。


當然,也有些孩子可以忍受的燃點比較低,例如:對觸覺敏感的孩子,被碰觸時,易有過度的回手反應。而有些合併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簡稱過動症),可能較容易衝動。合併有精神病症的極少數患者,若受幻聽、妄想影響時,可能有攻擊傾向。


必須強調,絕大多數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沒有暴力傾向。而那些極少部分有攻擊衝動的孩子,在爆發前,常可被觀察到明顯、急躁的情緒行為變化,此時,醫療介入相當必要。


Q:亞斯伯格症孩子適合什麼醫療方式?


A:當孩子出現典型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症狀時,我們會根據孩子的社會互動、溝通、行為做初步的診斷,同時也會視孩子的發展史,注意生理上面特殊的特徵,視需要安排進一步的探查。因為即使臨床表徵符合,也可能還合併一些生理問題或疾病,必要時,會安排轉介相關科別醫師或進行腦波、腦影像等相關檢查。


在醫療上,最基礎、最重要的是親子諮商,針對孩子的人際溝通與社會適應、特殊的情緒反應及行為模式等,協助在家庭、學校情境的處理,讓孩子不被誤解,對減少負面受挫經驗有幫助。父母也可加入相關的家屬互助團體,得到經驗分享及支持力量。


同時,會視孩子的年齡及困擾程度,安排遊戲治療或是認知心理治療,經由社交技巧訓練,讓孩子在社會化的行為上,能多點彈性,多些正向的經驗,可提高情緒的穩定度,減少負向的衝動。


報你知:孩子表現不符期待,可透過諮商協助


以往,大家提到精神科,常會直接聯想到較嚴重的精神病,總覺得牽涉到精神科很沉重。事實上,對孩子發展有疑問、學習上有困擾、管教時不太能夠理解孩子怎麼會這樣,以及溝通上有一些困難,這些跟親子教養的問題,也可請兒童精神、心理領域的專家提供協助。


而孩子的特質與父母的期待或作風不合時,容易有摩擦、衝撞,這是滿常見的,可透過親子諮商,協助了解並調整彼此的期待與相處模式,對紓解親子間的緊繃關係會有助益。


均衡的營養、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情緒穩定,都非常重要。有些孩子對食物的顏色、氣味、嚼感,有強烈的喜惡偏執反應而挑食,建議採漸進式的調整,不必太急切去扭轉,免得讓餐桌變戰場。(文●黃秀美)


延伸閱讀:自閉症孩童可能出現的14項行為

——克氏行為量表檢測


克氏行為量表是一自閉症篩檢量表,適用於年齡2到5歲的幼童,由熟悉的照顧者根據孩子最近1個月內的情況勾選。


兒童行為

從不0分/偶爾1分/經常2分


1.不易與別人混在一起玩

2.聽而不聞,好像是聾子

3.強烈反抗學習,如拒絕模仿、說話或做動作

4.不顧危險

5.不能接受日常習慣的變化

6.以手勢表達需要

7.莫名其妙的笑

8.不喜歡人擁抱

9.活動量過高

10.避免視線的接觸

11.過度偏愛某些物品

12.喜歡旋轉東西

13.反覆怪異的動作或遊戲方式

14.對周圍漠不關心


總分大於14分,且有四項以上為2分,表示典型自閉症可能性高;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可能總分低於14分。


資料來源:丘彥南

整理:黃秀美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丘彥南醫師

曾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現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兒童虐待、兒童青少年司法精神鑑定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