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

吳明賢醫師:醫學這麼發達,為何胃潰瘍依然難根治?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冬季是消化性潰瘍好發的季節。以往,因胃潰瘍做胃鏡檢查的痛苦經驗,常讓許多胃潰瘍患者,形容有如「刑求」,幸好,現在有無痛胃鏡的檢查方式,總算讓胃鏡檢查變得輕鬆許多。


胃在消化道中的位置,介於食道及十二指腸間,由上而下,可分為賁門、胃底部、胃體部、胃竇及幽門。而俗稱的消化性潰瘍,指的是胃潰瘍跟十二指腸潰瘍。過去的觀念以為消化性潰瘍與生活緊張、情緒焦慮、飲食偏辣有關,近代則普遍認為病因是胃酸過多,直到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才認定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感染性疾病。這個發現,也讓消化性潰瘍,從可控制的疾病,轉變為可治癒的疾病。到底罹患消化性潰瘍,該怎麼辦?以下是吳明賢醫師的問診。


Q:為什麼會得消化性潰瘍?


A: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一直被認為是與防禦因子不足、攻擊因子太強有關。防禦因子指的是腸胃道的黏液、血液和細胞再生能力,而攻擊因子是胃酸及消化酵素、藥物等。


當身為防禦因子的黏液、血液供應不足時,會讓胃酸及消化酵素侵蝕掉胃壁或腸壁,導致潰瘍的發生。冬天較容易發生消化性潰瘍,也是因為寒冷時,身體受到溫度的壓力,產生血管收縮,腸胃道的血液供應較差,黏液分泌減少,使防禦因子不足所造成。


一般來說,十二指腸潰瘍,較好發在二十到四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與攻擊因子強較有關係;胃潰瘍,則好發在年紀稍長的中老年人,且與防禦不足有關。 而有些藥物,如消炎止痛藥、抗凝血劑、抗血小板的藥物,則會直接破壞胃壁或讓已形成的潰瘍傷口不易癒合,造成胃潰瘍及腸胃道出血。


除了停用會導致潰瘍的藥物外,過去的藥物治療,都是以中和胃酸為主,但臨床上也發現,一旦停藥後,復發的機率,還是不低,所以,過去醫界有「一日潰瘍,終身潰瘍」的說法。


近年發現,當腸胃道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時,有可能會造成慢性發炎、消化不良,也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反覆發作,與一部分胃癌也有關係。因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認為是造成消化性潰瘍最重要的攻擊因子。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透過口與口、糞與口等與飲食有關的感染。而台灣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有九成到九成五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患者,則約是七成到八成左右。若能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絕大多數的患者可以痊癒,不會復發,這是消化性潰瘍治療史上最大的突破。


Q:消化性潰瘍如何確診、治療?


A:要確診消化性潰瘍,最精確的檢查是胃鏡,須禁食,檢查時會先在喉頭噴麻醉劑,再以內視鏡的方式,直接進行胃及十二指腸的檢查,看清楚是否有血管增生、黏膜較紅、破皮或缺損的現象。


只是有些患者在做胃鏡檢查時,易有喉頭的嘔吐反射,造成檢查時的不適,可考慮採用靜脈注射鎮靜麻醉藥物的方式,由麻醉科醫師,同步監測患者的血氧及心跳,可在睡眠的狀態下,完成胃鏡檢查,檢查和恢復後的時間約在半小時左右。


胃鏡檢查的同時,可切片或採檢體做幽門螺旋桿菌的培養。若沒有做胃鏡檢查,則可經由吹氣或糞便篩檢,確認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不管採用那一種方式檢查,精準度都很高。


在治療上,要將幽門螺旋桿菌清除,須連續服用七天到十四天的抗生素,經過一次到兩次的療程,約有九成七的患者,可將消化道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清除。治療後,會再安排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檢查,確認治療結果。


在藥物治療期間,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拉肚子、脹氣、噁心的症狀,不過臨床上,約有一%到三%的患者,會因為多重抗藥性,無法達到除菌的目標。


Q:如果出血,一定要開刀嗎?


A:消化性潰瘍有三個可能的併發症,分別是出血、穿孔、阻塞。出血可能有吐血、解黑色大便的症狀;穿孔會有持續性的腹部劇痛,嚴重時,有可能引發腹膜炎;阻塞則是因潰瘍處結疤,導致消化道阻塞,出現噁心、嘔吐、吃不下的不適。


而消化性潰瘍的出血,九成的患者,可考慮透過胃鏡,以電燒、止血夾、施打血管收縮藥物來止血,不一定要開刀,但若是穿孔或阻塞,則還是要施行外科手術治療。


報你知:沒感染也潰瘍,有可能是胃癌


消化性潰瘍患者,已非慢性病,在治療上,若能夠得到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


雖然壓力及飲食,並不會直接造成消化性潰瘍,但有可能讓潰瘍症狀或程度更明顯,建議仍要採較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還是可以讓不舒服的腸胃道症狀減少。


若上腹部持續疼痛、進食後會嘔吐、有解便異常的症狀,都應該再就醫治療。

(文●黃秀美)


延伸閱讀:年紀不同,發病部位也不同 ——2種常見消化性潰瘍比較


種類:胃潰瘍

好發位置:胃竇部

常見症狀:空腹會痛,進食後的2~4小時又會痛,有時會胃脹、消化不良好發原因:胃黏膜保護力不足、藥物副作用

好發族群:較年長,約50~60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70%~80%

惡性病變:少數有可能是胃癌


種類:十二指腸潰瘍

好發位置:十二指腸前端

常見症狀:清晨時會餓醒,進食後的2~4小時又會感覺餓

好發原因:胃酸過多

好發族群:較年輕,約20~40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 90%~95%

惡性病變:無


資料來源:吳明賢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吳明賢醫師

現任: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專長:腸胃學、分子生物學、一般內科學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