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2010

徐明洸醫師:安胎假要請到一年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人類的孕期是二百八十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若在懷孕滿三十七週前生產,就稱作早產。因此,狹義的安胎,指的是孕期還沒滿三十七週的時候,孕婦已提早出現將生產的徵兆,若希望延長胎兒停留在媽媽子宮的時間,就會進行安胎。


而廣義的安胎,還包括當孕婦有健康疑慮時,必須給予醫療的協助與控制,像有些女性在懷孕時,若被醫師診斷出有妊娠糖尿病,就必須每天必須扎針測量血糖,並嚴格控制飲食與體重,這也算在安胎的範圍內。


到底在什麼情況下,孕婦應該要考慮安胎呢?以下是徐明洸醫師的問診。


Q:什麼情況下,應該要安胎?


A:首先,若孕婦有早產前兆,像是出現子宮收縮,陰道出血、提早破水等,就必須以安胎藥來安胎。另一個需要安胎的原因則是,孕婦本身的健康狀況不佳需要治療,如孕婦有妊娠糖尿病,或出現血壓飆升的妊娠毒血症(子癇前症),就可能需要安排住院安胎,讓血壓降下來;或孕婦有紅斑性狼瘡,以致胎盤功能可能受損,也需要針對母體的疾病做治療性的安胎。


Q:何時需要在家或住院安胎?


A:安胎有程度上的差異,以子宮收縮為例,懷孕三十週左右的孕婦,若每天有約十次左右的收縮,且晚上的收縮較白天明顯,這是正常的。


若是白天一緊張、站起來稍微走動,都會感覺到子宮收縮較強烈,停下來休息一下則較緩和,這表示需要調整生活形態,只要別太忙、太累,就可以達到安胎的目的。


但如果白天已減少工作量,盡量休息時,子宮還是會收縮,必須服用安胎藥,子宮收縮的頻率才會減少,那就表示應該考慮在家安胎。


最不穩定的情況是,吃了安胎藥,也在家安胎,但子宮收縮的情況一樣沒有改善,這時就得考慮住院安胎,同時監測胎心音、子宮收縮,以避免早產。


住院安胎是很辛苦的過程,孕婦常要打點滴,打到雙手都是針孔,常伴隨有心悸、心跳快的不適症狀;子宮收縮厲害的準媽媽,可能連大、小便,都得在床上解決,長期臥床也會造成腸胃不蠕動,連解便都會變成大問題。除了這些自身的不適,還得擔心胎兒安不住而提早出世,家人們宜多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至於安胎到底要安多久?則須視個別狀況而定,臨床經驗上,高妊娠危險的產婦中,有安胎兩、三個月的;也有極少數的孕婦,整個產程都在安胎。至於需要請一整年「安胎假」的情況,其實是很少見的。畢竟,一般孕期也不過是二百八十天。


Q:安胎藥會傷害母親和胎兒嗎?


A:二十週以內的安胎方式,是使用黃體素進行安胎,在二、三十年前,還曾使用人工合成的黃體素,這會造成女嬰外生殖器的男性化,陰蒂肥大像陰莖般凸起,但現今都已改用天然黃體素,出現這類問題的案例就比較少了。


二十週後的安胎藥,常是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刺激素(或稱協同素),這類藥物會讓子宮平滑肌放鬆,以減少子宮收縮,常見副作用是孕婦心跳加快、手抖或呼吸加速,倘若每分鐘心跳超過一百二十下,就要小心會造成體液循環不正常,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肺水腫。


若副作用太大,則可考慮改用新一代安胎藥物──催產素受體拮抗劑,但這種新藥健保不給付,一個療程,連續經由靜脈點滴給藥,自費一天約需一萬七千到兩萬元。安胎一個月,有可能會花到六十萬,對多數人而言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而不管是使用哪一種安胎藥物,婦產科醫師都會留意藥物的使用時機及對媽媽與寶寶的安全性。在安胎時,若有任何的疑慮,都可與您的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


報你知:每十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早產兒

在台灣,約七%至八%的單胞胎寶寶會早產,雙胞胎約三○%。依此推算,台灣每十個新生兒當中,就有一個是早產兒!


為何會早產?一般與多胞胎、孕婦曾經動過手術、曾有早產或流產病史、做過子宮頸圓錐切除、前置胎盤、子宮畸形、子宮頸閉鎖不全、羊水過多或過少等都有關係;另外,母體本身不健康,如媽媽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也常是造成早產的原因。


較少人會留意的是,若孕婦出現急性腸胃炎、膀胱炎或泌尿道感染等疾病,也會增加早產的機會。因此,孕婦得留意飲食衛生,尤其一定要多喝水、避免憋尿,就算冬天,水分補充也至少要一千到一千五百cc,若天氣炎熱則要喝得更多,以排除身體的毒素,降低膀胱炎或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若有陣發性的腰痠、解尿疼痛現象,就得進行驗尿。


事實上,儘管造成早產的原因這麼多,有一半以上的早產,還是找不到明顯的原因。倘若口服安胎藥物效果不佳,有早產的危險時,就必須考慮住院安胎。


延伸閱讀:小心早產7大徵兆!


妳知道嗎?在台灣,大部分的新手媽媽,若對於早產的徵兆,缺乏警覺性,常會意外生下早產兒。避免早產,最重要的是,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


以下任何一個徵兆,都有可能會早產,若臥床休息後仍不能緩解,建議立刻掛急診,以做進一步的評估︰


1.子宮收縮過於頻繁:一旦肚子從「氣球」的狀況,變得如「籃球」那麼硬,就表示子宮收縮。

2.有如月經來潮時的腫脹感。

3.陣發性的腰痠,持續而規律的陣痛。

4.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加或有紅色血絲。

5.破水:有透明的水漾液體從陰道流出來。

6.規律性的腹瀉、拉肚子、腸胃不舒服等異常狀況。

7.骨盆腔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

資料來源:徐明洸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徐明洸醫師

現任:台大醫院產科病房主任、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 

專長:高危險妊娠、胎兒異常、胎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母乳哺育諮詢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