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2018

郭志熙醫師:既是醫師,也是家屬,談肺腺癌的基因治療


郭志熙醫師既是診斷、治療肺癌的醫師,也是肺腺癌病友的家屬。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的肺癌,因罹癌初期沒有症狀較難早期發現,常讓人聞之色變。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統計,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已從2006年每十萬人口的27.0下降到2016年的24.4,代表10年來台灣肺癌的標準死亡率呈現下降的趨勢。


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已從2006年每十萬人口的27.0下降到2016年的24.4。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科主任郭志熙醫師說,「以往肺癌的治療效果不太好,是少數不太算五年存活率的癌症。但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已經可以用更積極的診斷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罹患肺癌不需要像以前那麼悲觀。尤其是台灣有不少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是屬於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只要能夠驗到 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的基因突變,甚至是ROS1的易感基因。現在都有標靶藥物,可讓以往難以治療的腫瘤得到一定程度的掌控。」


郭醫師既是診斷、治療肺癌的醫師,也是肺腺癌病患的家屬。他的父親在65歲時,因出現感冒久咳的症狀,拍攝胸腔X光片,意外發現肺臟有異常的影像,開刀後,確認是第二期的肺腺癌,當時做了輔助性的化療,並持續定期追蹤檢查。


半年多前,因出現講話不清楚、理解力下降的症狀,做腦部掃描,在腦部語言區發現單顆腫瘤,開刀後,再做細胞形態、基因形態的診斷,發現是ALK基因突變,加做輔助性電療後,目前以ALK標靶藥物控制病情。


郭志熙醫師表示,「我父親不抽菸,也沒有肺癌家族史,第一次開刀後,持續追蹤了六、七年,肺部原發的位置,都很正常,原覺得應該已經治癒了,但肺腺癌的細胞,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偷偷跑到腦部落地生根,還好ALK基因突變是肺腺癌中,預後最好的,標靶藥物的治療,也是有效的。現在也能如常生活。我常常鼓勵我的肺癌患者跟家屬,即然已經碰到,就是要積極去面對,我們家也是如此。」


一旦懷疑是肺癌,先要採取足夠的組織量來辨認癌細胞的組織形態、測出基因形態來決定接下來的治療方向。倘若採樣不夠多,基因濃度不夠高,可能會有偵測失敗的情況。


林口長庚醫院在十年前,就開始發展無痛的支氣管鏡檢查,有一組專門的麻醉團隊,可以做支氣管鏡的無痛麻醉。在精準的調整麻醉藥物下,同時監測腦波的反應,能在完全沒有痛楚的情況下,透過超音波定位協助採樣,受檢者在停藥十分鐘左右就會甦醒,躺著再休息一下,就能回家,不需要住院檢查。


若確認有基因突變或易感基因,就可以採用標靶藥物做第一線治療,也不需要事先申請。對患者來說,不需要到醫院花七、八個小時的時間打化療,可以在家接受口服標靶藥,治療的方便性較高,也比較少會有造成白血球下降的情況。


但郭志熙醫師也提醒,「EGFR的標靶藥物,有時會有拉肚子、明顯的皮疹、甲溝炎會痛,要會診胃腸科、皮膚科處理。ALK的標靶藥物,則要注意視力變化,並要定期抽血,監控是否有無症狀的肝發炎指數上升。若在居家治療有任何疑問時,可請教所屬的腫瘤管理師給予專業的建議。」


本文同步發表@蘋果日報網路版


  諮詢專家  

郭志熙醫師

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科主任

專長:慢性咳嗽、肺部腫瘤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目前是《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