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13

許勝評醫師:牙齒參差不齊的青少年,宜及早作齒列評估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牙齒參差不齊、該長的牙齒長不出來、有暴牙,都會影響外觀,

而每到暑假,就是青少年作牙齒矯正及正顎手術的熱季,

到底青少年矯正,該注意什麼重點,才能達到牙齒的美觀健康。


暑假即將開始,許多擔心孩子齒列不整,有可能影響到社交活動的父母,會趁著暑假的空檔,安排孩子開始接受齒顎矯正治療。有些高中升大學的青少年,也會趁著社交圈轉換的時機作正顎手術來降低「變臉」帶來的人際交往困擾。


齒列不整齊,從單純的牙床太小、牙齒太大,造成的牙齒擁擠,到多生齒、上下顎的發育不佳,都有可能。這些牙齒及顎骨的發育問題,若能借助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在恆牙尚未完全萌發、骨骼尚未定型前,早期作介入性治療,有機會讓恆牙拉到正確位置,引導顎骨往正常的方向發育。


所謂的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是利用牙科的電腦斷層(CT)、齒模掃描機、3D照相攝影,再結合電腦輔助技術,描繪出軟組織(如:皮膚)、骨頭、牙齒的相互關係,以及,每一顆牙齒,在齒列上的位置、角度、牙根狀況,牙髓神經與相鄰牙齒、下顎齒槽神經管的相對位置,呼吸道的解剖型態。


運用在齒顎矯正上,可模擬牙齒的移動,預測矯正後的齒列、牙根跟骨骼的關係、咬合、呼吸道及臉型外觀作全方面的評估。對於避免牙齒過度移動,導致牙根外露,衍生的牙齦萎縮、牙根吸收、牙周病有參考價值。


本周由專攻3D影像齒顎矯正評估的許勝評醫師,分享齒顎矯正的關鍵之道。

6/20/2013

黃瑽寧醫師:水泡多、掉指甲,也是腸病毒相關症狀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腸病毒疫情創七年新高,單週病例已破三萬五千人次,

今年流行的病毒株,雖不是致命性最高的腸病毒71型,

但少數的孩子會出現大片水泡的病兆,有時易與水痘混淆。


腸病毒是生長於腸道的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大致可分四大類,包括克沙奇A型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伊科病毒,以及新腸病毒(如:重症率高的腸病毒71型)。感染後,第一週的傳染力最強,病毒甚至可持續從糞便中排出二到三個月,但臨床上,鮮少有腸胃症狀。


相對於去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病毒,按編:台灣常見的DNA病毒有B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有較高的變異性,較易產生突變,這也是腸病毒,較不易研發出有效疫苗的原因之一。


今夏流行的腸病毒是去年底就在美國盛行的克沙奇A6病毒,大部份孩子的水泡主要出現在手、足、口及泡疹型咽唊炎,口腔內的上顎、咽部會有小水泡或潰瘍。


有時家中二個孩子,同時得了腸病毒,一個可能是以手、足、口為主要表現,另一個卻只有泡疹型咽唊炎。今年少部份的腸病毒患童,水泡會特別特別多,分佈範圍廣,甚至大於體表面積百分之十(編註:一個手掌等於體表的百分之一,體表面積百分之十,約等於十個手掌大),水泡會長到額頭上、全身,這是以往較少見到的情況。


本周由專精小兒感染症的黃瑽寧醫師,分享如何預防腸病毒的關鍵之道。

6/13/2013

魏柏立醫師:食物中的毒物,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六月起,國民健康局將擴大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對象,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五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過去十年,罹癌人口更是大幅跳躍。而大便帶血,就是大腸直腸癌?

連接小腸的大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末端,始於闌尾(俗稱盲腸),依序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以及位於肛門前的直腸,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的水份,並讓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再經由肛門排出。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簡稱國健局)公佈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二○一○年大腸直腸癌新增的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其中,約有九成左右的患者年齡在五十歲以上,這也是國健局將大腸直腸癌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對象定為五十歲以上的主因。

事實上,大腸直腸癌的形成,並非一日一夕所造成。以佔國人大腸直腸癌近九成五的腺癌為例,由正常的腸黏膜發展成大腸瘜肉,約需要十年,再經過五到十年,才逐漸進展成腺癌,若能及早切除大腸瘜肉,可降低進展成大腸直腸癌的機率。

而依據國健局的統計,國人作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呈陽性反應(代表糞便中有血液的反應,有時是肉眼無法分辨的輕微出血)的患者中,每二人,有一人有大腸瘜肉,且每二十二人中,有一人已罹患大腸直腸癌。

本周由專精大腸直腸癌的魏柏立醫師,分享如何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的關鍵之道。

6/06/2013

周輝政醫師:作好月經調理,有助避免肥胖?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每到夏天,就是女性減重的旺季,

但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常會在生理期前大吃甜食,讓體重增加,

而許多女性也認為月經失調,是導致肥胖的主因,變胖真的跟月經有關?


生理期前,常忍不住想吃甜食的欲望,狂嗑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吃完之後,即便一時心情大好,但往往撐不了多久,又感到疲憊、頭痛?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經前症候群,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而在醫學文獻上,發生在月經前三天到前十天的經前症候群,相關症狀可高達二百多種,嗜吃甜食只是其中之一,焦慮不安也很常見,目前尚未找出經前症候群的病理原因,有可能肇因於女性排卵週期時,女性荷爾蒙的濃度改變,有些症狀和其他內分泌的失調,例如:血液中的胰島素阻抗(按編: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功能不好,易讓血糖不穩定 )、大腦中的傳導物質血清素或前列腺素分泌異常等等因素有關聯。


千萬別以為月經期間吃甜食、巧克力,不會發胖,或是誤以為月經來潮時,代謝特別好,是減重的最佳時機,這可都是美麗的誤會,且常與月經前的生理性水腫有關。


這種生理性的水腫,並不是腎臟功能出了什麼差錯,但確切的原因仍不明,可能是體內促腎上腺素皮質醇(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簡稱ACTH )增加、女性荷爾蒙變化或是血管滲透性增加,所導致的體內水份儲積。


有這種體質的女性,在月經前,可能會發現早上剛起床時,臉、手指頭、身體比平常腫脹,可起來活動一陣子後,又會稍微改善,若量體重,可能會比平時多個一、二公斤。而在月經來潮後,又迅速瘦下一、二公斤,就只是體內水份的變化,跟脂肪、肌肉的增減毫無關聯。


本周由專精女性減重的周輝政醫師,分享如何作好月經調理,避免肥胖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