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10

高淑芬醫師:安親班真的是餵毒嗎?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網路上流傳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以下簡稱過動症)的藥物「利他能」,是「兒童古柯鹼」、「窮人安非他命」,指稱利他能跟毒品一樣會讓小朋友上癮、影響身高,甚至,導致腦部萎縮,引發過動兒家長的疑慮。


利他能是治療過動症、嗜睡症的第一線藥物,可增加腦內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含量,以增加專注力、組織規畫性,及減少衝動行為。由於主要作用在腦部,因此,利他能才會歸類在第三級管制藥品。必須由醫師開立管制藥品處方箋;領藥時,還須出示身分證件、簽名。


到底「利他能」,有沒有像部分網路傳言指稱的那麼危險?以下是高淑芬醫師的問診。


Q:利他能跟毒品一樣會上癮嗎?


A:所謂成癮,會越吃越多,而且會很想吃、服用後會有愉悅感、很放鬆,不吃會很難過並想盡辦法拿到藥;但是服用利他能,卻剛好相反,小朋友常會覺得藥吃起來很苦、感覺不是很舒服,有時還會自己偷偷把藥丟掉不吃,由此可見,口服治療劑量的利他能並沒有成癮的疑慮。


根據對過動兒的腦部磁振造影研究,在以利他能治療後,可以增加大腦的活性,並不會造成腦部的萎縮,而是有正向的幫助;至於影響身高方面,剛開始吃利他能的前幾個月,的確有二到三成的小朋友食慾降低,針對有胃口影響的孩童,建議可以利用飯後再服藥、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或等肚子真的餓時再吃,都可降低利他能減少胃口的影響,若體重仍持續降低,也可換成對食慾影響較小的其他治療過動症藥物。


在治療兒童疾病的藥物中,利他能可說是最安全的藥物之一。


Q:利他能是「聰明丸」?


A:利他能無法提高智商,只能增加專心度,讓患有過動症的孩子比較能思考,心思不要再飄來飄去,可以靜下來好好念書,絕對不是「聰明丸」,但是可以增加學習成效。


如果,小朋友沒有過動症卻服用利他能,反而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常見的副作用是心跳變快,有心悸,或是胃口不好、睡眠品質不佳,甚至會心悸而坐不住,並顯得較躁動。


Q:過動症,常見嗎? 可以不治療?


A:國內約七%至八%的孩子診斷為過動症,當中約有一成是與媽媽懷孕時喝酒、抽菸,或是孩子腦部發炎感染(如腦膜炎)有關,但目前絕大多數還無法找出原因。


根據二○○七年的健保資料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過動兒會就醫,就醫者只有六成的孩子服藥。因此,並不是每個過動兒都會服用利他能,且除了利他能外,還有長效性的專思達及思銳等藥物。


過動兒,常因為功課寫不完、忘東忘西、較易衝動,常力不從心,從小被罵到大,誤認是「歹囝仔、不學好、懶惰又沒用的小孩」,這些孩子應詳細評估是否需要藥物幫助其專注力,增加其信心把事情做得更好。我們應該以同理心來協助他們,而不是一味的曲解其行為而沒有治療。


過動兒有很多新點子及有創造力,只是缺乏執行力,他們個性好動、活力十足、閒不下來,如果能夠得到協助與肯定,仍然可以在學業及工作上有成就。但是,過動兒若沒有得到協助,長大後,容易出現輟學、低成就、人際關係差等社會適應不良情形,甚至可能出現抽菸、酗酒、濫用藥物等違規犯法行為。


報你知:過動症並不需要終生服藥


過動兒若需要藥物治療,至少須持續治療半年以上,臨床經驗,平均約2到3年,並不需要終生服藥。藥物除了利他能外,也可以選擇專思達、思銳,將來應有更多的藥物選擇。


常見的過動症藥物,目前有三種,依類型來分可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前者可增加腦內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釋出及阻斷再吸收,後者阻斷腦部正腎上腺素再吸收,維持濃度。


利他能及專思達,即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是第三級管制藥品;思銳,則屬於非中樞神經興奮劑,並不是管制藥品。利他能與專思達的成分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利他能是短效型,每天視需求服用二到三次,專思達是長效型,只要每天吃一次。


利他能的優點,在於可依照兒童的體重規畫切割使用,便於劑量調整;而專思達的優點在於一天吃一次,對於常常忘記服藥,或不想在學校服藥的孩子很方便。但要留意,由於是長效釋放劑型,所以服用時不可咬碎或切割使用。


思銳,也屬於長效型藥物,一天吃一次,主要針對使用利他能療效不好,或是產生強烈副作用的孩子(如胃口差、失眠)。另外,如果孩子容易有焦慮症狀、不自主抽搐像妥瑞症的情況、或是希望全天候(包括晚上)症狀的改善時,也較建議使用思銳。目前,這三種藥物都是處方藥,且有健保給付。


延伸閱讀:1分鐘檢視孩子是否有過動傾向


總是忘東忘西,弄丟文具、衣服,或是常在課堂上分心、坐不住、走來走去而被寫聯絡簿嗎?這有可能是過動症的徵兆,請留意孩子有沒有下列的情況:


(一)缺乏專注力

□在做學校作業或其他活動時,無法專注細節或出現粗心錯誤。

□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

□耳背,看起來好像沒有聽到別人對他(她)說話的內容。

□沒有辦法遵循指示,也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

□很難組織規畫工作及活動。

□逃避、不願意,或很難從事於需要持續性動腦的工作(例如:寫作文)。

□丟三落四,常會弄丟作業、文具或玩具。

□很容易因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在日常生活中忘東忘西。


(二)過動、衝動症狀

□在座位上玩弄手腳或不好好坐著。

□在教室或其他必須坐著的場合,會任意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亂跑或持續爬高或爬低。

□很難安靜的玩或參與休閒活動。

□總是一直在動或是像裝了馬達似的動個不停。

□話很多。

□在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

□在遊戲或團體活動中,無法排隊或輪流等待。

□打斷或干擾別人(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若有超過6個缺乏專注力或超過6個過動、衝動症狀,建議可到各大醫院的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做進一步的評估及診斷。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高淑芬醫師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臨床、神經心理學、影像學及基因學研究計畫主持人 

現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精神科主任、教授 

專長:兒童青少年發展精神醫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的臨床神經心理學、基因學、腦影像學、及治療學研究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