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25

吳佩昌醫師:連眼科權威,也逃不過飛蚊症,分享自身經驗

睜大眼睛做超廣角眼底檢查,不需散瞳,即可檢查視網膜。(吳佩昌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你第一次發現自己有飛蚊症,是幾歲?出現大量飛蚊時,有馬上去眼科做散瞳檢查嗎?

已經當了28年眼科醫師的高雄長庚醫院的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他本身有800、900度的高度近視。早在19歲時,就有飛蚊症,隔年飛蚊症變得比較明顯,散瞳檢查後,發現有視網膜裂孔,立即做了視網膜雷射封孔治療,他常說,幸好自己的專業,就是眼科。不然,他早就可能變成獨眼龍醫師了。


他提及有一位英文老師,在出現閃光、大量飛蚊症時,因接近晚上九點,才到眼科診所就診,當晚來不及點散瞳劑,做詳細的散瞳檢查,沒想到兩個禮拜後出現視網膜剝離,有失明風險,雖然緊急做了視網膜剝離手術,讓視網膜復位,手術後要配合臥趴及傷口復原追蹤一個月,原本安排好的暑假出國計劃泡湯,只能取消。這樣輕忽飛蚊症的案例,在眼科門診並不少見。


另一位57歲的文字工作者,也是飛蚊症病友,她在8、9年前,近視800度的右眼,也曾因視網膜裂孔雷射治療過,一直保持定期追蹤視力的好習慣。前二年才做過最新的超廣角眼底檢查跟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當時視網膜跟視力狀況很穩定。

她說超廣角眼底檢查,不需要散瞳,但要保持睜大眼睛檢查,她的眼皮一直擋到瞳孔,花了比較長的時間,才完成這項檢查。


飛蚊症病友,突然出現閃光、黑團、大量飛蚊,當心是後玻璃體剝離



即使這麼重視眼睛健檢,但在四個月後的一個周日,左眼突然出現閃光、一團黑毛線,視力模糊的大量飛蚊症。緊急就醫散瞳檢查後,確認是「後玻璃體剝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所幸,並沒有造成視網膜裂孔、出血或剝離,認真追蹤檢查一段時間後,視網膜狀況維持穩定,總算鬆一口氣。

她的日常工作得一直注視電腦螢幕,左眼的黑團會隨著眼球轉動而浮游移動,位置又很靠近左眼的正中央視野,必須常常喬度數來減少對工作的妨礙,相當困擾,大約在後玻璃體剝離發生一年以後,黑團才淡很多。她說,雖然平常已經很著重眼睛健康,還是敵不過高度近視跟年紀漸長帶來的變化。現在就是維持定期追蹤檢查,試圖與飛蚊症和平共處。

7/24/2025

蔡昀臻醫師:能跑能跳的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為何有機會不當兵?不只男生,原來女生也會得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會造成脊椎黏合,形成竹竿型的脊椎,明顯駝背,無法平躺。(蔡昀臻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一談到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大家最好奇的往往是知名歌手,明明是僵直性脊椎炎病友,能跳、能跑、能開演唱會。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專業運動員,能當國手,能參加國際賽事,卻有機會不用當兵?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蔡昀臻醫師是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2025年世界大學運動會跟許多重要國際賽事選手的隊醫,她的門診中,至少有五位國手是僵直性脊椎炎病友,性別有男,也有女,運動項目橫跨桌球、擊箭、籃球等等。


在台灣,20歲左右的兵役年齡,正是男生僵直性脊椎炎的好發時期。


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免兵役保証,需經專科醫師診斷,並符合役政司二標準


首先要澄清的是,並不是每一位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男性病友,都能免役,不用當兵。而是要符合特定診斷條件。根據內政部役政司(簡稱役政司)的免役體位,要由風濕免疫科、骨科或復健科專科醫師診斷,並符合:


(1) 血液 HLA-B27 檢查呈陽性,骨盆 X 光檢查有單側二級以上薦腸(髂)關節炎並附報告。

(2) 血液 HLA-B27 檢查呈陰性,骨盆 X 光有兩側二級以上薦腸(髂)關節炎或單側三級以上薦腸關節炎並附報告。


蔡昀臻醫師說,「我們在臨床上常常遇到許多男性病友,明明已經痛到影響日常生活,但骨盆的X光檢查卻看不出明顯異常。然而,若改用核磁共振檢查,就能清楚看到急性發炎的跡象,病灶其實相當嚴重。」

7/11/2025

吳爵宏醫師: 你zone 2了嗎? 什麼是zone 2訓練?

圖表來源:好健康會刊

在社群媒體火紅的「zone 2訓練」,號稱可助燃脂、強化粒線體,zone 2到底是什麼?


文,33教練  黃秀美

 

近年「zone 2 訓練」暴紅,可能跟三度鸁得環法自由車賽總冠軍的塔德伊‧波加薩爾(Tadej Pogačar)以及他的教練伊尼戈‧聖‧米蘭博士(Iñigo San Millán,本身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有很大的關係,使得zone 2 訓練在這幾年躍上運動與健身界的熱門話題。

 

到底什麼是zone 2 訓練?其實目前並無共識,依不同的專家與不同的研究,定義不盡相同,簡單來說,是指運動時長時間維持中強度訓練。

 

其中長時間指的是連續1小時以上,甚至有專家建議要到2小時。中強度大概是指要進入第一乳酸閾值/通氣閾值前的運動強度(註),而對一般大眾來說,以最大心跳率的 60~80%(沒錯,這個範圍就是這麼寬,需因人而異)來做參考是較為簡易的作法。

 

在運動科學中,會將運動時的心跳率分成不同的等級,其中一種常見分法是分成zone 1~5,zone意指「區間」。

 

不過要注意,這些百分比僅供參考,因為個體差異相當大。重點是能維持長時間的持續運動,且在運動中後期心率不會變動太大也不會感到過度疲勞。

彭惠鈺營養師:甜度高、熱量少的代糖, 可以安心吃?

 

照片來源:好健康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

不升血糖、熱量低的代糖,雖然滿足了「吃甜甜」的口慾,最新的研究發現有可能反而會誘發食慾。

 

 零卡可樂、零卡氣泡水、零卡果凍,這些標榜幾乎沒有熱量的飲品、甜品,甜味的秘訣就在「甜味劑」,也就是「代糖」。少部分商品還會同時使用3~4種不同的代糖,甚至部分的益生菌為了增加風味也會添加代糖。

 

代糖在早期主要是提供給糖尿病友使用,糖友可在連鎖藥局或賣場買得到代糖。後來有減重需求的民眾,也會使用代糖來減少熱量的攝取。目前有些研究指出過量攝取可能會影響人類和動物腸道內的葡萄糖吸收、胰島素和腸泌素的分泌以及改變腸道菌叢進而影響血糖控制。對體重來說,攝取過量時會破壞熱量調節及對糖的味覺反應,導致體重增加。另有研究指出,高量攝取也可能會增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腦血管及癌症風險等。

 

代糖不代表完全沒有熱量,市售的代糖,甜度、熱量都不一樣,大致可分為2大類:營養性甜味劑、非營養性甜味劑。

 

●營養性的甜味劑:以糖醇類的代糖為主,像是山梨醇、木糖醇等,常用於口香糖或糖果的代用糖。糖醇類的代糖有熱量,只是熱量比蔗糖低許多。這類糖醇類的代糖,一天最高劑量建議不要超過20克,超過可能會出現腹瀉、肚子不舒服的腸胃情況。

 

●非營養性的甜味劑:包括人工的甜味劑如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Ace K)、蔗糖素(三氯蔗糖)等,與天然的甜味劑如甜菊糖和羅漢果糖等。甜度約是蔗糖的200到600倍,只要用很少的量,就可以達到想要的甜度,熱量能降低很多,常見於零卡的飲品、甜點以及蜜餞中。

陳廷貴醫師:腸胃鏡麻醉5問

麻醉後的暈吐,可在術前溝通,減少發生的機會。(圖片由ChatGPT生成)


文,33教練  黃秀美


Q1:腸胃鏡檢查,全身麻醉是必要的嗎?

A:現代人因為預防醫學的興起,做腸胃鏡的機率不少,增加最多的是健康檢查。腸胃鏡檢查要不要全身麻醉?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選項,主要看受檢者能否忍受檢查時的不適。


胃鏡檢查的時間較短,大約3~5分鐘,有一定比例受檢者會選擇局部麻醉,腸胃科醫師會在喉嚨噴止痛的局部麻醉劑。


大腸鏡檢查的時間較長,若不含治療,大約20分鐘,因此選擇全身麻醉的受檢者比較多。有些人的狀況,大腸鏡檢查難度較高,或是有些人無法忍受施行大腸鏡前打氣的脹痛感,較適合選擇全身麻醉。如果是胃鏡跟大腸會一起做的健康檢查,絕大多數會選擇全身麻醉的腸胃鏡檢查。


採用局部麻醉的優點,就是用藥少。全身麻醉下的腸胃鏡檢查,受檢者不會因不適而扭動,腸胃科醫師在檢查時,可以很從容仔細的看清楚腸胃道每個角落,檢查的完成比例較高。

 

Q2:做腸胃鏡檢查施行全身麻醉,有風險嗎?

A:沒有不能麻醉的病人,只有不同等級的麻醉風險。施行全身麻醉時,即使再安全的麻醉藥物組合,還是會對心血管跟呼吸有一些影響,所以,事前要有很好的評估、有合格的麻醉人員、完整的監視器,才能把麻醉風險降至最低。

若不能接受全身麻醉的風險,可先試試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在腸胃鏡檢查,永遠都是一個選項。

蘇大成醫師:脈壓差3問

 

圖表來源:好心肝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


Q1:為什麼居家環境溫度的調控,對心血管健康、血壓控制很重要?

A:量血壓會有兩個數值,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高的數值是「收縮壓」,低的是「舒張壓」。血壓是生活醫學,血壓值高高低低的變化,是每天都會面對的課題。室內溫度是影響血壓波動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室內溫度低於18°C就要去調控。日夜溫差在5~7°C是較理想的適合溫度。


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2001至2020年氣溫跟急診中風病人的資料,發現超過35°C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C的極端低溫,與不同類型中風的風險增加相關,尤其是劇烈的溫度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會構成重大的威脅。


當隔天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9°C時,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會提高超過2倍,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C則達到3倍。當隔天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血管會收縮且阻力上升,則會提高兩倍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

 

我們在2023~2024年曾經做過研究,讓447位受試者帶血壓計、耳溫槍、血氧機跟空氣品質盒子回家量一個星期,發現在一年春夏秋冬4次的追蹤研究中,室內溫度、濕度、空氣品質,對早晚血壓、耳溫、血氧皆有明顯影響,尤其是冬季。

 

冬季室內溫度如果是上升1°C,同步的收縮壓會下降0.77mmHg,溫度下降則會反過來。同樣的,溫度每增加1°C,體溫就會增加0.035°C。相當於氣溫增加10°C,耳溫會上升0.35°C。濕度上升,則血壓會下降。

 

當兩日內睡前的室內溫差,每上升1°C,收縮壓會下降0.95mmHg,下降1°C,收縮壓會增加0.95mmHg。建議冬天開暖氣、夏天開冷氣,調控好室內溫度及濕度,血壓會比較穩定,相對濕度維持在40~60%之間最理想,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之風險。然而記得要保持室內有足夠的通風換氣,以免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太高影響健康。所以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我們保護心血管的要訣之一,就是維持居家環境穩定而舒適的溫濕度,比如說冬天20~26°C,夏天21~28°C,血壓心跳就比較平穩,也必須看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況而定。

7/08/2025

烏惟新醫師:蚊子咬,腫到像米龜是怎麼了?



文,33教練  黃秀美

圖,樹下繪本


暑假到了,小朋友和家人安排出遊計劃了嗎?在夏天高溫潮溼的氣候下,為蚊子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環境,再加暑期露營、登山、野外踏青、戶外遊樂園等等活動多。有些小朋友甚至有可能因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又癢而進了急診。


雌蚊的口器中,藏有六根「針」的構造,有些針可鋸開皮膚,也有些針可撐開皮膚,更重要的是還有一根針會吸取血液,另一根針則注入蚊子的唾液。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醫師說,「被蚊子咬會又癢又腫,就是因為雌蚊的唾液,有助防止血液凝固,才能夠順利吸血,但蚊子唾液裡的蛋白質是外來的抗原,會讓人體的免疫系統釋放組織胺,引起過敏的發炎反應,造成血管性水腫,使得皮膚出現又癢又腫的症狀,而且皮膚越薄的位置,通常會腫越大。」


小朋友的皮膚本來就比成人薄,如果,蚊子又叮在像是眼皮、手背、腳背,這些皮膚特別薄的位置,血管性水腫就會特別厲害,有時會腫到眼睛只剩一條縫睜不開,手背、腳背腫得像米龜,有微微的脹痛感,看起來非常的嚇人。事實上,這就是一種比較厲害的過敏反應,並不是有什麼細菌感染引起的蜂窩性組織炎,治療方向也不相同。